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新媒体

群体极化与网络舆论的越位——“最毒后妈事件”分析

2019-03-25 05:22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对“后母虐童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阶段的报道以江西都市频道《都市情缘》以及新浪网、红网、中国江西新闻网、东方网等网络媒体为主;其后的跟踪报道中《九江壹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平面媒体有了更多的参与。

  江西都市频道《都市情缘》

  电视专题片:《为什么这样对她》

  文字版

    视频版 http://news.sina.com.cn/s/bn/2007-07-20/21106680.shtml

  《都市情缘》是一档在江西收视率最高的讲述情感问题的民生节目,它于7月15日推出了30分钟的专题片《为什么这样对她》,专题片报道了小慧的伤势,并对小慧以其家人做了简短访问,冲击力的画面、指认后妈打人的关键镜头给当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最早报道“虐童事件”的主流媒体,加上与小慧家人达成的“独家报道”协议,《都市情缘》的这篇报道成为了最初阶段所有媒体的信息源。

  新浪网

  救救六岁女童丁香小慧

  http://news.sina.com.cn/z/nvtbdd6kjz/

  网友拯救6岁女孩小慧

  http://bbs.sina.com.cn/zt/w/jiatingbaoli/index.shtml

  网友vera_19851118在新浪杂谈的发贴《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使网友群情激愤,并使“虐童事件”的影响从江西当地波及全国。随后新浪新闻中心推出专题《救救六岁女童丁香小慧》,实时发布该事件的最新消息和相关评论;新浪论坛推出专题《网友拯救6岁女孩小慧》,与网友互动,及时关注抢救小慧的最新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杂谈的网友在该事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vera_19851118的煽情、踏浪从容的关怀、临风789的质疑、专治偏差的爆料、北京殍哥的反思……都带动了网友的相关讨论,并为传统媒体报道提供了线索与观点。

  红网

  《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

    《遭殴打女童病情恶化公安局尚未立案》

  作为最早关注“虐童事件”的网络媒体之一,红网的相关报道在事件的早期阶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江壹周》

    《江西六岁女童疑遭虐事件全程回放》

  这篇记者黄良军的采访手记,是媒体从业者对先前媒体报道的最先质疑,通过对双方当事人的实地采访,黄良军质问“为什么开始不让后妈陈彩诗说话”,并尖锐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有理由怀疑这场网络风暴和新闻大战是丘永在(小慧姨父)和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一起操纵炒作挑起的。此后该篇报道为众多媒体转载,事件开始发生转向。

  《中国青年报》

    《“后母虐童事件”出笼记》

  记者李菁莹的这篇报道是对《九江壹周》的即时呼应,两篇报道的出炉引发了对媒体的质疑,也使公众开始归于理性思考。

案例讨论

 1、结合本案,谈谈你对媒体参与新闻事件的认识。

 2、你觉得本案中网民扮演了何种角色?网民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力?

 3、“网络舆论能孕育民主,也能形成暴力”,结合本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觉得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报道有何特征?互动报道需要注意什么?

案例分析

  “一个网帖引爆了全国网民对小慧后妈的口诛笔伐”,这其中有网贴的煽动性,但更为关键的乃是网民的参与,在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传播环境的三重作用力下,网民逐渐走向群体极化、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使得“后妈虐童事件”无限波及--而中国公共救济制度缺失、媒体职能的不规范,则是这起事件显著化的深层原因。

  (一)三重作用力下的群体极化

  美国学者凯斯·桑坦斯对群体极化理论做了如下描述:如果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他们就会在这个方向提供更多的论点,只有极小部分的论点会转到另一个方向,其讨论结果就是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观点。他认为网络更容易造成这种群体极化,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固有偏向、人群的志同道合、同一方向论点的集中构成了群体极化的三要素,而“虐童事件”中的三重作用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于是“群体极化”迅速形成。

  1.固有的社会倾向

  “刻板成见”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成见既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参考,也能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而对于“后妈”,多数中国人就存在这样一种消极印象--“曾经或正在发生的无数次虐童事件,从没有像丁香小慧一样引起社会的关注,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因为两个字:后妈”。

  “隔层萝卜隔层皮”,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中,“后妈”历来是心狠手辣、面目可僧的形象,孩子总是无辜受难的化身--“后妈虐童事件”的发生是如此符合人们的心理定势,再加上几张具有冲击力的图片和一个充满煽动力的帖子,公众就很自然地沸腾了,在没有经过法律审判之前,就先将后妈陈彩诗钉上了十字架。

  而人类“扶弱惩恶”的本能也促进了这种强势氛围的形成,在这起事件曝光后,舆论很自然地滑入了“对小慧深切关心,对后妈严厉鞭挞”的漩涡中。

  2.单一的信息内容

  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是最早单方面报道“后妈虐童事件”的主流媒体,但它却在对事件两个关键信息点没有核实和确认的基础上,将节目播出:没有采访作为当事人另一方的后妈;省儿童医院诊断书中“怀疑小慧患有血友病”的信息没被采纳--整个节目只显示小慧身上的伤是家人所为,并在片尾播放了小慧指认后妈打她的镜头--关键信息的缺失,直接造成“后妈打人”的强势印象,使陈彩诗在未表态之前就处在了极其不利的“凶手”位置。

  而由新浪网友vera_19851118撰写的帖子《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就直接取材于都市频道的这期节目,并对其中的信息进行了选择性处理:一些主观臆断的东西如“小慧背部六块脊推骨基本被打断”被无限放大,一些客观的言论如“小慧的父亲说孩子是摔伤的”被弱化乃至屏蔽;配上了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并在前言中插入了诸如“六岁小女孩被后母打得在医院狂吐血”、“凡是看过的人都哭得死去活来”、“打人凶手居然现在还没有落网!!!正义何在?!!!天理何在?!!!”等煽情性话语……

  无疑,电视专题片中小慧的指控以及vera_19851118极具煽情的帖子让很多人作出了后妈是真凶的判断。而之后,所有的媒体在没有对事件相关细节进行再次核查的基础上,以上述专题片和网贴为蓝本,继续跟风和转载--新闻报道平衡原则的丧失造成事实信息的偏差,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缺位使事件性质产生严重偏向,从而使最初阶段的媒介信息呈现出一种罕有的单一状态,陈彩诗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史上最毒后妈”。

  在后续的调查报道中,《九江壹周》记者黄良军就针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一开始在媒体的报道中都是丁香小慧的亲妈陈许春和她的姨夫丘永在发表意见,却听不到后妈陈彩诗说话的声音……信息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网络上掀起谴责‘史上最毒恶的后妈’风暴,这位后妈被置于千夫所指的位置”。

  3.同质的传播环境

  从传统媒体的爆料,到网络的火爆,再回归到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共同建构了“后妈虐童事件”的传播环境--而如上所述,无论在传统载体还是网络平台,对于这起事件的报道几乎都引用了同一素材,单一的信息源使媒体间的这种联动丧失了多元性,营造出同质无差别的传播氛围。

  对于“虐童事件”报道的主要平台网络来说,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加剧了这种同质化倾向:

  (1)普遍特征:匿名环境、同质人群聚集场所

  “真实世界的互动通常迫使我们处理不同的东西,虚拟世界却偏向同质性……因为网络让人更容易找到同好,它可以帮助并强化那些分布遥远但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边缘社团”,BBS、Blog、SNS等网络社区或圈子的出现,为持相同兴趣或倾向的网民提供了这种彼此联系的平台,在相互交流与互惠互利中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与归属感--也是在这种交流中,议题发起者、态度强势者顺利地从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新闻,他们也可以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影响他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vera_19851118是最早将“虐童事件”引向网络的网友,从7月17日起,他在新浪杂谈连续发表“后妈毒打6岁继女”系列贴,使这起事件为网友所知并迅速扩大影响:其中《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点击率接近50万次,回帖达2895条;其余网贴浏览量也均突破千人次--在事件的最初阶段,vera_19851118的文章成为了网友的主要信息源,他也成为网友心中无可替代的意见领袖。

  很快,在网络的匿名环境中,网友的观点与意见自由而猛烈地喷发:态度从对主贴的支持到对后妈的斥责再到威胁恐吓,言辞从“顶”到“怒骂”再到“千刀万剐”……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vera_19851118的煽情与带动下营造出舆论一律的强势场景。

  (2)特有影响:平台的权威性

  作为该事件的观点集散地,“新浪杂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除了发表vera_19851118等网友关于该事件的网贴,它还成为了传统媒体报道的主要参照系--该版版主绝色人妖在谈到杂谈地位时,不无自豪地表示“杂谈的地位确实很高,可以说杂谈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草根传媒,很多媒体记者平时就在杂谈潜水找新闻,在新闻报道的时候基本引用甚至全盘照抄网友观点”。

  “如果你缺乏信息,你可能会以他人的论述或行动来作判断”,对很多重要的事情,人们常常缺乏直接、完整和可靠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就自然地成为个人取向的参照系--在“后妈虐童事件”的最初阶段,三重作用力使得个别强势网民的意见主导了群体舆论,而随后网友的交流集聚更是加剧了这种感染氛围--同一论点不断强化、反面论据阻击弱化、既有偏见走向极化,“史上最毒后妈”的舆论盲流应势而生。

 (二)制度缺失下的网络舆论越位


  当一个社会缺少良性的运行机制时,不合理的行为就会纷至沓来,并逐渐成为理所当然--“家丑不可外扬”,小慧的家人却把“家庭暴力”捅向媒体;“新闻造假”被新闻学者视为异端,在“后妈虐童事件”中媒体却有炒作倾向……网络舆论越位的背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媒体职能的待规范问题不容回避: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贫困农民无疑是弱势群体的主体,“经济上的低收入造成了弱势群体生活的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目前为止,中国的社会保障还没有覆盖广大农村,“占有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业人口长期与社会保障无缘”--“治病难,穷人治病更是难上加难”,贫困农民的病老问题在体制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社会。


  而随着《焦点访谈》影响力的提升,“舆论监督,群众喉舌”逐渐成为众多媒体致力的方向,传统媒体上打假揭黑的深度调查、反映难题的民生节目层出不穷,网络上“今日关注”、“锐话题”等探讨热点的板块也在形成品牌--缺乏报道界限的相关规范,媒体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新闻事件中,成为弱小个人发出呼吁的最直接出口;而为了使问题为更多人关注,“爆料有噱头,报道要显著”的炒作新闻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在“后妈事件”中,小慧的家庭就处于一种弱势的经济状态:小慧的爸爸丁胜民长期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收入甚少,小慧住院几天后治疗费很快告急。在这种情况下,小慧家人不得不向社会求助,并以“虐童”为引子向媒体爆料:6月中旬,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栏目热线库先后接到小慧奶奶和姨父的求救电话,讲述小慧被后妈虐待的事情,6月29日,栏目组派出记者对“虐童事件”展开采访;随后各大网站、论坛、报纸开始热炒小慧的悲惨遭遇……媒体的煽情性报道使小慧命运很快“深入人心”,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社会援助“被迫”启动,政府救助、民间自发捐款开始涌向小慧身边,她得到了持续的治疗。


  “确实在这件事情中那些社会的救助部门根本就没看到影子,如果不是因为网友关注给小慧捐款这个事情也没法弄成”,“后妈毒打继女”系列帖作者vera_19851118的抱怨让人们感叹媒介的强大力量,更意识到这种由社会救济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舆论越位--一在求助者的殷切期望下,中国的媒体逐渐地超越了自己的报道权限,担负起起社会保障机制本应承担的责任,由“瞭望者”成长为“救世主”,并在“普度众生”的良好目的下,理所当然地参与新闻事件、有选择地展开报道--但良性的结果是否意味着方式的合理?相信马克思“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的论述会使这种越位的舆论黯然失色:


  一方面是新闻真实性、平衡性原则的丧失,“后妈事件”中的群体极化就深刻地带上了这种烙印,从而使得参与其中的媒体公信力严重受损;另一方面则是舆论的恶性循环:由于报道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要求,在“有困难找媒体”的人造光环中的媒体越来越多地卷入到新闻事件中,“大学生卖身救母”、“穷人向富豪求助”等介入式报道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使网络舆论、社会舆论陷入了道德漩涡。


使用说明

 本案例涉及知识点包括:


  1、群体极化理论


  2、刻板成见


  3、网络传播特征


  4、网络舆论的两面性


附录

[社会背景]

  2007年新浪杂谈的一篇网贴使江西女童丁香小慧走进了公众视线,被后妈虐待、狂吐鲜血的悲惨遭遇使网民掀起了批判小慧后妈的怒潮,并开始展开援救行动。几天后网友的质疑与当地政府的辟谣使事件发生转向,公安局随即通报“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小慧体表初始伤是自己跌倒造成“……”后妈虐童事件“陷入混乱状态,直至今日,依旧真假难辨。

  该事件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新浪杂谈版主”绝色人妖“提到了三个原因”一是孩子的年龄很小,只有6岁;二是后妈这个概念,人们对于这个词一般都有偏见;三是一幅幅极富冲击力的图片(小慧吐血、捅伤的视频和截图)“,这些因素使得媒体和受众在最初阶段呈现了一边倒态势,营造了”史上最毒后妈“的舆论高潮,而随后相关部门与当事人的辟谣,又使这场网络舆论步入另一个极端--而无论事件的哪一阶段,对受害者的同情和援助一直存在,网友、媒体评论人员纷纷呼吁网民关注小慧的病情、挽救她的生命,这正反映了中国公共救济制度缺失的现状,生活贫困的普通阶层缺乏救助体制的全力保障,只能寄希望于社会舆论、公众救援--从2005年”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2006年”穷人向富豪求助事件“,到今天的”后母虐童事件“,体制的缺陷使越来越多的个人悲欢进入公众视野,媒体和公众被推到前台、担当起社会机制本应承担的职能。


  [事件经过及影响]


  从“虐童事件”出炉到广为人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媒体、受众、政府的共同推力使这起事件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汇聚成一股跌宕起伏的舆论风潮。


  (一)传受互动:“史上最毒后妈”


  2007年6月,6岁的江西女孩丁香小慧被发现身上多处有伤,鼻子、牙齿流血不止,被送往当地鄱阳县人民医院救治后,医院作出初步诊断:小慧病情为外伤所致。


  6月下旬当地媒体开始关注这起“虐童事件”。


  7月15日晚,江西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播出30分钟独家专题《为什么这样对她》,专题播放了丁香小慧躺在病床上狂吐鲜血、身上到处是瘀血青紫的视频,并得出结论“小孩身上的伤肯定是他伤”,片尾最后出现了一个镜头,小慧对着记者的话筒说,身上的伤是后妈打的。


  7月17日,网友vera_19851118撰写的题为《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文章被张贴到鄱阳在线网站和新浪杂谈。该帖的前言称“前天在电视台看到一个惨绝人寰的家庭暴力虐待画面,6岁小女孩被后母打得在医院狂吐血,流了一地,6块脊椎被打断,凡是看过的人都哭得死去活来……”文章同时配发了小慧吐血、伤势的视频截图。


  该帖随即在各大网站、论坛上流传,泄愤的帖子爆满网络。“新浪杂谈”中该文的跟帖多达70多页,网友群起指责“这样的后妈简直禽兽不如”,还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通缉恶毒后妈“这个后妈最好不要出门”。


  7月19日、20日,红网记者连续发表《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遭殴打女童病情恶化公安局尚未立案》等文图报道,文中穿插了“小慧被打得口吐鲜血”、“在医院病床边全是血”、“小慧全身是伤痕”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引起社会舆论强烈反响。


  7月20日,东方网发表题为《遭殴打成重伤女孩已抵达上海救治》的报道,并与腾讯网、红网、中国江西网联合推出专题《救救丁香小慧》;新浪新闻中心、新浪论坛也分别推出专题《救救六岁女童丁香小慧》、《网友拯救6岁女孩小慧》。


  此后,《新京报》、《河南商报》、《金陵晚报》、《西安商报》等众多报纸媒体迅速加入“后母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20日上午,全国有36家网站和数十家报纸转载和报道了“小慧被后母毒打”事件。


  各家媒体、论坛以《都市情缘》专题片和“后妈毒打6岁继女”网贴为蓝本,将陈彩诗描绘成了“史上最毒后妈”。


 (二)爱心助力:社会共同救援


  随着“虐童事件”的广为人知,救助小慧的行动也在悄然展开:


  在关注小慧病情的同时,部分网友以探访、汇款等方式自发组织捐款;


  鄱阳县委、县政府展开爱心公关,给丁香小慧送去慰问金,组成慰问组代表前往上海看望小慧;


  从7月21日早晨起,南昌、上饶市开始向社会募捐;江西省慈善总会、鄱阳县设立专门帐户,接受社会捐助;


  东方网、红网、新浪等6家网站和纸媒联合发起对小慧的募捐活动……


  截止7月25日,社会各项捐助接近十万元。


  (三)信息澄清:事件扑朔迷离


  7月19日,新浪网友“临风789”的爆料使“虐童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机,他在网贴《6岁女孩惨遭后妈“毒打”的真相》中披露小慧伤势不是后妈而是血友病造成,并对网贴“后妈毒打继女”的相关内容提出质疑。


  7月20日中午,鄱阳县宣传部部长董耕耘在接受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说,据当地公安部门目前的调查,小慧的父亲和继母均否认打过小慧,他们的邻居也称未看见过他们殴打小慧。


  7月21日,小慧入住的上海瑞金医院告知公众,小慧患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脊髓病变等多种疾病,先前网帖中所称的“6块脊椎骨头基本被打断”并不符实,她身上的青紫也是由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无法认定是外力所为。


  同一天,新浪网友“专治偏差”撰文指出“虐童事件”是为救治小慧而编造的“善意谎言”。与此同时,陈彩诗在接受北京青年报、潇湘晨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跪地喊冤,再次否认自己曾经打过小慧,称自己被人冤枉。


  7月24日,江西省鄱阳县公安局向公众通报“小慧被虐事件”情况权威调查“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丁香小慧体表初始伤是自己跌倒造成的”。


  几天之内信息的改头换面使“虐童事件”扑朔迷离,舆论一片哗然。

  (四)集体回炉:质问与呼唤


  接连不断的信息发布使跟风转载的媒体开始意识自身职责,最早单方面报道“后妈虐童事件”的主流媒体江西都市频道被推至风口浪尖,成为众媒体的质疑对象:


  7月24日《九江壹周》刊发记者黄良军的采访手记,文中质疑:媒体一开始对后妈声音的屏蔽,直接导致了网络上谴责“史上最毒恶的后妈”的风暴;


  7月25日《南方都市报》刊发社论,呼吁女孩父母、最先披露事件的新闻记者、涉及事件的相关机构“说出后妈虐童事件的真相”;


  7月2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李菁莹撰文回顾“后母虐童事件”出笼过程,认为都市频道专题片中三个关键“事实”的支撑,加上6岁的病危女童、狂吐鲜血、后母毒打这些关键词,共同构成了这个爆炸性新闻事件的要素。


  与此同时,江西省委宣传部也展开了对“虐童事件”出台始末的调查。


  全程参与的网民在愤慨受骗之余,开始从各个角度质疑媒体报道、呼唤理性回归:


  网友“深海水妖”从医学常识、伦理常识等角度质疑媒体报道的正义性,建议网民在跟风时秉持基本理性;


  网友“踏浪从容”呼吁媒体核实相关细节,“不要让谎言和欺骗愚弄网友的善良和爱心”;


  网友“子夜墨客”撰文《请不要过度夸大后母的“暴行”》,明星谢雨欣在博客中发出倡议“谁来给这位母亲道个歉?”


  网友“临风789”、“踏浪从容”、红网评论员“寒冰”等相继撰文呼吁舆论回归、重新关注挽救小慧生命……


  (五)事件余温:反思与影响


  反观“后妈虐童事件”,用“善意的谎言”来搪塞显然不再恰当:“谎言”对媒体而言意味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滑落,对公众是善良的侵犯,对政府则是职责缺失的反讽--留给社会和公众的更多是深刻反思:


  (1)媒体公信力再受质疑


  最初阶段关键信息的缺失、相似报道跟风转载所带来的强烈倾向性使媒体为人诟病,更让积极参与其中的公众深感受伤,无论伤害小慧的是否为陈彩诗,“当谎言和欺骗愚弄了网友的善良和爱心,当网友的激情像愚昧一样澎湃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以后的捐助呼吁中依旧热心,媒体该以怎样的方式重塑这种公正?


  (2)网络舆论的忧思


  网络的出现使普通公众有了自由的发言平台,在这起事件中,煽情网贴的诱导却使广大网友群情激愤、口诛笔伐,网络舆论呈现出一边倒态势--《南都周刊》最新发布的“中国强势群体排行榜”中,随时可以形成的“强大力量同盟”使“网友”荣登提名群体,而“无穷的力量”却是亦正亦邪“当导向正确时,网络有着惊人的推动力量;反之,网络也能造成巨大的伤害”,网民需要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这种来之不易的话语权力。


  (3)体制问题的反省


  “虐童事件”是一种典型的个人悲欢公开化,小慧的贫穷使得她的家庭不得不借助媒体炒作、进而获得社会援助--这种媒体求助的例子正呈现出常态化趋势,社会救济制度的缺失无疑是背后的深层原因,“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当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尤其是一个弱小的孩子和老人,连他们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这不光是政府保障工作的耻辱,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耻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