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新媒体

人民网“强国论坛”——中文论坛的重要品牌

2019-04-02 06:35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1999年5月8日凌晨,中国驻前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国导弹袭击,三位中国记者在袭击中牺牲。9时25分,《人民日报》网络版(即后来的人民网)发布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驻南记者吕岩松采写的我使馆被炸的第一篇报道。使馆被炸事件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广大网友对《人民日报》网络版能够开设论坛感到兴奋,也充分利用这一渠道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使馆被炸事件的意见与态度。6月19日晚“抗议论坛”改版为“强国论坛”,这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将网友的意见表达引向建设性方向。到此时,网友共上贴了9万余条帖子,论坛在表达中国网友的意见、形成舆论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此后,作为一个时政性新闻论坛,“强国论坛”吸引了一大批关心国家政治大事的网友,对台关系、中美关系、国企改革、反腐败等,成为这个论坛经久不衰的话题。后来,人民网又设立了强国论坛“深入区”,在这里张贴一些更有份量的帖子,以鼓励网友更为理性、更富于建设性地参与网络互动。网友的真知灼见,也常常被放到人民网首页或观点频道的重要位置,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另一方面,“强国论坛”创办的技术背景是,BBS这一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互动手段的不断普及与应用。但是,在“强国论坛”开办之前,在中国,具有媒体背景的网站几乎都没有利用这一方式,因为担心开设论坛的风险。“强国论坛”开办后,不少媒体网站纷纷跟进,开设自己的新闻论坛。

  目前“强国论坛”已经成为人民网的一个重要的品牌,也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品牌。“强国论坛”的出现,也引起许多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一些媒体称其为“改革开放的实验者”、“中国的网上言论特区”、“内外差异的缩小者”等。许多研究者也将“强国论坛”作为公共领域等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

案例讨论

  (一) 由《人民日报》这样一张党报的网站在中国大陆首先推出新闻论坛有何特殊意义?


  (二) 网友在“强国论坛”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 时政类新闻论坛的管理有何特殊性?


  (四) 如何评价“强国论坛”的管理制度与目前的管理状态?


  (五) “强国论坛”是否是理想的公共领域?为什么?


  (六) 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强国论坛”?


  (七) 试对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与新华网的“发展论坛”进行比较。


案例分析

  (一)天时地利人和:强国论坛立足的三个支点

  尽管BBS这一技术手段早已出现,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其特性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如何管理还心中无底,因此,在“强国论坛”之前,中国具有媒体背景的网站,都不敢开设新闻论坛。

  1999年的“五八事件”,直接催生了人民网的“抗议论坛”。在这样的时机下开设论坛,不仅可以给网民提供一个很好的意见与情绪的宣泄渠道,而且由于讨论主题明确,便于管理,可以尽可量降低开办时政类新闻论坛的风险。事实证明,这一时机的把握的确是恰到好处的。


  而在论坛开办一个多月后,将其改版为“强国论坛”,则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使论坛的长期、稳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根基。通过“强国”这一主题引导网民在理性与建设性的目标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适时改版,对于“强国论坛”后来的发展也是很关键的。


  但是,如果把强国论坛的诞生放到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线索中,放到中国媒体的改革历程中去考虑,便会看到,强国论坛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偶然产物,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的催化。


  从天时看,“五八事件”的确是强国论坛出现的一个诱因,但是在这后面,是中国媒体受众观变革的深层背景。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网络为这样一种新的受众观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的互动能力,便是强国论坛产生的“地利”。而更重要的是,网络提供的互动手段并不仅仅赋予了受众以反馈能力或是更高层次的新闻消费的能力,它更赋予受众一种生产能力,使受众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生产力,论坛便是让这种生产力迸发的一个出口。有人说,强国论坛已成为了新闻的集散地、观点的集散地、民声的集散地,这三个“集散地”,集中地说明了强国论坛的“生产力”属性。


  强国论坛所背靠的《人民日报》这个品牌,也是它得天独厚的地利。《人民日报》的传统地位,使强国论坛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制高点上。


  而更大的天时地利则体现在国家不断改革开放的进程所带来的政治的昌明。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民众参与新闻传播,乃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保障。


  强国论坛得以产生并不断强大的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人和”。抛开价值观的因素不谈,中国网民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之高,干预现实的愿望之强烈,也许是世界上罕有的。这样一种网民基础,在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强国论坛更是幸运地拥有一群较高素质的网民。这样一支网民队伍,是强国论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


  从另一方面看,“人和”还表现为强国论坛的管理者在管理论坛上的能力与水平。由于人民网的特殊地位,开设强国论坛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做得不好,不仅会使“两头”都不满意,甚至可能会造成一些重大的政治影响。但是,在强国论坛发展的几年中,强国论坛的管理者不仅做到了让两头满意,不仅做到了论坛没有出现重大失误,而且使它从一个网站的论坛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品牌。


  在表面上,强国论坛的网友与版主之间总是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删帖与反删帖、封ID与换“马甲”成为版主与网友经久不衰的对抗焦点,但是,在这个矛盾之下,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双方都希望强国论坛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网友所争取的,是自己一时的言语权利,而版主所维护的,是网友长久的言语权利,两者的根本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所以,在网友与版主的对峙之外,又会不时地看到双方相互的理解与关怀。这也是强国论坛的“人和”所在。


  “左派”与“右派”的存在,以及它们在几乎任何问题上的对立,也是强国论坛一道永恒的“风景”。但是两者实际上谁也离不开谁。“左派”与“右派”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阶层在思想上的分化。但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强国论坛,允许这样多元化的声音出现,允许它们进行交锋,也是一种值得庆幸的现象,也体现了一种终极的和谐。


  除了在意见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人和”外,强国论坛还会不时涌现出一种让人感动的人情味。当强国论坛的一位网友身患绝症,论坛上便出现了自发的募捐活动,虽然这并没有挽留住这位网友的生命,但是,在此之中散发出的,是一种浓厚的情谊。而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这样一种一致的行动能力的形成,表明了在强国论坛聚集的,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个相互认同的群体。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强国论坛的诞生背景,也是强国论坛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松紧有度、亦张亦驰:强国论坛的制度保障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论坛是一种网上社区,它也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网上,一个社区要存在,要持续与和谐地发展,就需要一套自己的规则。


  而作为一个具有政治功能的社区,论坛的发展更是需要合理的制度作保障。这样一种制度不仅要维护社区的稳定与和谐,还要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的百花齐放。


  强国论坛的负责人将其管理的思路归结为在松与紧、张与驰上度的把握。


  强国论坛的管理条例便体现了这样一种松与紧的结合。从松的方面看,强国论坛的规则中没有随意设置禁区,它只是以现行法律为框架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在强国论坛这样一个敏感地带,能出现“松”的管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但强国论坛的管理规则也有其紧的一面,紧到笔名注册及签名档的填写这样的内容都被细致地做出了限制。但这样一种“紧”与整体氛围的宽松并不矛盾,它更多地是为了维护大环境的和谐所做出的必要的限制。


  删帖是论坛管理的一个最直接的手段,对于松和紧、张与驰的理解与运用,也直接地体现在删帖中。关于强国论坛的删帖原则,人民网负责人蒋亚平曾概括说,总的想法是,一是只要不违法、只要爱国、只要符合人民日报网络版宣传报道基本原则,二是只要格调健康、只要讲礼貌,那么可删可不删的,就不删。当然,有些时候,包括对一些老是故意捣乱的人的帖子,那就是另一个标准,即可删可不删的,就坚决删。


  要真正实现松紧有度、亦张亦驰,不仅要靠版主的个人素质、管理能力作支撑,也要靠管理的技巧做后盾。


  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划分,就是将松与紧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的一个例子。深水区的紧与浅水区的松,使论坛可以真正实现张驰有道。这种策略既有利于鼓励有思想、有见解的帖子的产生,也能避免强国论坛面孔过于严肃单一,有利于增加强国论坛对于更多层次网民的吸纳能力。


  同样,在纯时事政治话题的强国论坛之外开设的“读书论坛”、“英文论坛”、“体育论坛”、“情感论坛”等,不仅使强国社区的人群得到了进一步区分,使管理者有了更明确的管理目标,也可以保证在每一个子论坛中的交流更有成效。同时,也使得网友可以在不同的论坛中感受到张驰有度的氛围。


  当然,就像其他网上社区一样,强国论坛的管理还并非尽善尽美。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技巧的改善仍然是强国论坛版主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三)交流渠道的疏通:强国论坛的实践价值之一

  网络为打开一条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提供了可能。在这方面,强国论坛比大多数中文论坛的作用更为显著。


  由于不少网友利用强国论坛来反映现实问题,维护个人权益,强国论坛已经逐渐扮演起内参、《焦点访谈》这样的角色。强国论坛成了许多政府部门了解民众意见,检查与反省自己工作的一个窗口。


  “强国论坛”也为网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可能。2002年11月16日,一位网名为“我为伊狂”的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发表的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很快引起了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的关注,并由此引出了于幼军与“我为伊狂”这样一位普通市场民间一次史无前例的平等对话。


  从2004年两会以来,不断有人大代表通过强国论坛收集提案,更体现了强国论坛在促进更多人参政议政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强国论坛也成为了上情下达的一条途径,在某种意义,强国论坛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一种新型新闻发布渠道。


  强国论坛之所以在疏通上下对话渠道方面作用更为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特殊地位,即官方媒体与民间社区的合二为一,也可以说,它拥有两个方面的宝贵资源,这两种宝贵资源汇合时,会产生惊人的能量。


  此外,强国论坛还成为了一种方便的民间对话通道,它将原本是私下的小众交流变成一种公开的大众交流,它可以让来自多方面的弱小的声音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声音,使之在舆论监督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国情民意的晴雨表:强国论坛的实践价值之二

  强国论坛特殊的传统媒体背景以及它自身的民间属性,不仅使其成为一种对话的渠道,还使它担负起更重要的双重功能:它既是人们观察中国政治动向的一个窗口,又是人们了解中国民意的一个窗口。

  许多人将强国论坛称为网上言论特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具有试验性质的地方。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这个特区来实践其开放与昌明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它又是小心谨慎的。“由于论坛所处的敏感位置,其管理政策的变化和走向,总是折射着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向。”

  也可以说,在强国论坛,哪些论题允许讨论,允许讨论到什么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宏观政策的变化。


  强国论坛的原创论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舆情。在一定意义上,强国论坛的网友扮演着自发的“民间代表”的角色。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强国论坛更是会形成各类观点的集中爆发,由于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据称这些时候,国外很多媒体都要看强国论坛,以此来推断中国民意的走向。


  作为新闻、观点及民声的集散地,强国论坛也映射着其他中文论坛的动向,任何一个热点话题,即使并非强国论坛原创,最终都会出现在强国论坛。强国论坛是整个网络意见的一个汇总与浓缩。


  在强国论坛的观点交锋,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各种观点交锋的一个缩影。“左派”与“右派”的对抗、“反美派”与“亲美派”的过招、“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较量,这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任何一种思潮、任何一个派别,都并非强国论坛的特产,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生长土壤。所以以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强国论坛的意见走向,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线索。


  同时,强国论坛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各种力量(官方的或非官方的)的一种集合,不管这些力量是以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存在,强国论坛的运动轨迹都会体现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当然,把强国论坛的意见,完全等同于中国民意,是不妥当的,因为毕竟在目前中国的网民是一个特殊群体,而强国论坛的网友更是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他们不能代表社会的全部阶层;他们的关注重心,并没有完全覆盖社会问题的全部;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是有局限的。即使关注社会的其他阶层,他们的观点中也会深深地打下自己所在群体的烙印。


  因此,强国论坛的意见,只是中国民意中的一个样本,它是中国民意整体坐标中一个重要的参数。


  (五)公共话语空间:强国论坛个案的理论意义


  强国论坛不仅在实践上脱颖而出,也成为了理论研究者一个关注的对象。在理论领域,在谈到强国论坛时,人们总是会把它与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公共领域”挂上钩。这样一种联想,不仅表明了强国论坛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也表明了人们对网络媒体的一种理想。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将强国论坛等同于理想的公共领域,也许称之为公共话语空间更为合适。作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意味着,这是一个允许个体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开场所,个体在这样一种空间的话语表达,有可能被他人听到。但这样的空间赋予个人的更多的是一种说话的“权利”而不是“权力”。一个人的话能否被人听到,能被多少人听到,取决于他的话题是否为众人关注、他说话的方式能否为人接受、他的观点能否引起共鸣或争鸣。人们之间也并不能就所有话题展开对话,理性的、建设性的对话能否形成,更是依赖于许多临时性的因素。


  但是,有了这样一种公共话语空间的存在,人们关心社会生活的热情将得到鼓励,人们积极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作为公共话语空间,强国论坛在民意表达、舆论形成及舆论监督方面,发挥出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同其他网上社区一样,强国论坛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与矛盾。如同整个网络民意一样,强国论坛也会出现意见的失调、舆论的偏差。


  将过于沉重的理想负荷过早地压在强国论坛上,不仅在实践上行不通,也容易给强国论坛带上一个乌托邦式的光环,而忽视现实中存着的各种不谐和因素或阻碍力量。


使用说明

  本案例的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网络论坛的特点及运作


  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