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新媒体

博客参与新闻报道:个人媒体时代到来

2019-04-02 06:24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事件经过及影响]

  一、“伦敦爆炸案”传播经过

  伦敦时间2005年7月7日8时49分,距离伦敦刚刚获得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还不到20个小时,伦敦遭受恐怖袭击,连续发生多起地铁公交车爆炸。由于当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这是继美国“911”事件之后的又一起严重恐怖袭击事件,在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对之加以报道。而在这次事件中异军突起的博客报道,也成为信息时代媒介传播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手机对信息的即时采写和博客将信息的即时编发成为这次事件报道的一个亮点。

  手机与博客带来了新闻冲击

  在爆炸相继发生,主流媒体尚未对这起突发事件进行报导时,有关伦敦爆炸案的现场图片和目击者所写的现场描述便已在数家博客网站流传了。相关图片和报导首先出现在图片共享网站,如flickr.com和其它几家博客网站。

  当天在博客网站出现的第一张即时照片是亚当?斯塔西(Adam Stacey)拍摄的,模糊的画面上有一个男子站在昏暗而拥挤的地铁隧道中,用手绢捂着嘴,其身后是刚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车厢内亮着灯并且挤满了乘客(如图)。拍下这张的照片的斯塔西并不是位专业摄影记者,他只是在发生爆炸的King Cross地铁站内不停地把这些即时照片,发给他的朋友阿尔菲·丹恩(Alfie Dennen)。

  经营着一家名叫moblog.com.uk博客网的丹恩,随后便把斯塔西的即时图片发布出去,允许所有人去下载或打印出来,从而也让拍下这些图片的斯塔西赢得了声誉。接着,斯塔西的照片又被picturephoning.com和有网上百科全书之称的Wikipedia网站采用;随后,斯塔西的图片又被天空电视台、美联社采用,最后BBC和英国《卫报》等媒体也用了斯塔西的照片。

  除了当事人,其他住在事发现场附近的伦敦市民,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将大量照片和录像向全世界公布。在传统媒体还没有来得及对此进行详细报道时,在全球日志的集中地Technorati网站上,已有关于该事件的7000多条个人日志,它们大部分由亲历爆炸现场的英国市民和居住于爆炸现场附近的英国市民书写。

  截止到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5时,Technorati上关于“London”的Tag已有3,295条。

  在由世界各地用户自行添加和编辑的维基百科全书上,也有10 多种语言的用户在这个社会性软件上参与伦敦爆炸事件的历史记录。除了手机、博客、msn等即时聊天工具甚至google maps的地图搜索功能都被用到对这一恐怖袭击的报道中。

  flickr.com创办人之一卡特里纳·费克(Caterina Fake)说,虽然只有一张现场即时照片,但这家网站7日的点击量却番了一倍,网站允许使用者用关键字或标签来检索图片。检索相关报导的“最火”的关键字是:bombing、london bombblast、aftermath、july7、terrorism、mourning、uinon jack、londres和king cross。 费克介绍说,在爆炸案发生后不久,当人们意识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后,伦敦市民现场拍下的数百张照片就开始出现的博客网上,有的还写了悼念遇难的帖子,这些信息也开始慢慢向全世界传播。此外,还有不少人试图利用博客,来查明自己的朋友或亲人的下落。

  在一家博客网站当技术记者的贾丁(xeni Jardin)指出,伦敦是一个手机大都市,这可能也是即时照片广泛流传的最特别的一个原因,但这些照片都是被博客社区成员来浏览的。当然手机照片在增多,市民记者在这起恐怖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贾丁介绍说,比广泛流传的手机照片更有意思的是,当天一段用手机拍下的现场录像出现在众多主流电视台,美国有线新闻网第一次播放的现场画面,就是用手机在被炸毁的地铁内拍下的。

  伦敦遇袭当天还有一个博客网站一举成名,这家名叫“现实随机行动”(Random Acts of Reality)的个人博客网站,是由一位在伦敦开救护车的名叫汤姆·雷纳德(Tom Reynlods)的人创办的,当天对系列爆炸案所影响到的地区都进行了报导。当天正赶上休班的雷纳德对新闻周刊说,爆炸刚一发生他就立即在博客上进行报导。 雷纳德说:“我想我应该把这个新闻传递给那些没有看电视或没听收音机的人。”雷纳德说,他的即时报导让他的博客网一下子激增了5倍的浏览量,浏览人数达到了5万人次,“有好多人发表评论,祝我们好运,并为我们祈祷着。”

  传统媒体的应对举措

  伦敦爆炸事件发生后,英国所有的主流媒体都邀请群众参与报道。在第一次爆炸发生一小时后,BBC、《卫报》网站都提供了目击者见闻栏目。《卫报》恳请曾在爆炸现场的人提供第一手稿件。读者的反应如潮,一位读者写到:“我往出口走时,空气中有一种气味,像是头发烧焦的气味。后来,人们走出来了,脸上都是煤烟与血。”BBC的新闻网站也邀请读者发送自己的经历感受,一个乘客回忆自己从地铁被疏散的经历:“看到的都是受伤的,被熏黑的,脏的,血淋淋的场景,很难一下忘却。”《卫报》网站挑选了目击者的叙述;BBC 新闻网站请读者发送自己的经历描述;Itv News 不停地公布电话号码请观众发短信、照片或录影;Yahoo 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com 关于The London Bob Blasts 和The London explosions的新增图片分类中有几百张现场照片,其中有群众被疏导的,有地铁入口处的,有被困在车厢里的。

  除此之外,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网站进行跟进报道。事件发生后,访问BBC、英国天空新闻和《卫报》网站的人骤然增加。尽管新媒体在时效上占了上风,但在随后的报道中,通讯社和传统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后来居上,采用“拿来主义”(使用市民提供的新闻资源)和独立报道结合的办法,拓展新闻源。

  在随后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发挥自己的长项,即进行深度报道和规模报道。BBC在7日的晚间节目中,特意请“新闻夜晚”栏目对当日时间进行相关背景分析,其中包括对英国内政部长和“9·11”事件爆发时任纽约市市长的朱利亚尼的专访,另外还有专家记者对恐怖威胁本质的分析。

  在平面媒体方面,英国主流报纸都在第二天对头一天发生在伦敦的恐怖袭击进行补偿性的“狂轰滥炸”。

  伦敦时间2005年7月7日8时49分,距离伦敦刚刚获得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还不到20个小时,伦敦遭受恐怖袭击,连续发生多起地铁公交车爆炸。由于当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二、“伦敦爆炸案”报道留下的影响

  伦敦爆炸事件结束,在包括《波士顿环球报》、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上开始传播该爆炸事件的一个衍生新闻——“Blog迅速响应:伦敦爆炸目击者纷纷在日志上发表自己的所见和照片。

  从“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事件、伊拉克战争事件、美国“9.11”事件到亚洲海啸事件,国际报道目击者通过各类Blog发布信息已不是新鲜事,但此次伦敦连环爆炸后日志者发布的信息之多、速度之快却是以往任何一次事件所无法比拟的。突发性报道中,手机的即时采写功能和博客的即时编发功能,已经彻底更新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民成为记者、记者成为读者。

  美国新闻周刊指出,市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s)对伦敦爆炸案所进行的一些最好报导,可谓前所未有,博客族也因此书写了改变媒体传播途径的历史。 新闻周刊的文章中,发布斯塔西手机照片的丹恩表示,在此之前,在博客网站所流传的新闻只是通过个人间的电子邮件,现在“它终于让打通了通往天空电视台的途径”。但在欧洲和亚洲非常流行的拥有众多手机像机的博客网站,这张照片立即四处传开。

  波士顿环球报2005年7月8日也对博客和市民记者在伦敦遇袭案中“异军突起”的表现给予了好评。波士顿环球报评论,只用两个手机和一个因特网博客网站,斯塔西和丹恩就提供了那些在主流新闻机构工作的专业摄影记者和电视摄像小组“梦寐以求”的镜头--恐怖袭击现场的第一手照片。手机相机已变成了最新的更广泛地报导突发性新闻的工具,并为传媒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报导悲剧事件的附加镜头。

  2005年7月11日出版的伦敦《卫报》称公民利用手机采集新闻为“新闻程序的民主化”,并称在袭击中手机的使用标志着“‘平民记者’的真正诞生”。

案例讨论

  1、谈谈你对博客与公民新闻的认识


  2、从文字博客到图片博客再到播客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3、在博客参与新闻报道的日益增重的同时,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应对?


  4、谈谈你对新技术发展(如手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报道活动的影响 


案例分析

  伦敦爆炸案,从其发生时市民发布第一张照片,到之后各大媒体对博客报道的反应,显示出手机的媒体功能,而博客等web2.0工具更是积极参与了新闻报道。博客参与报道,市民参与报道,受害者参与报道,目击者的报道使人们对新闻又有了新理解。而随后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互动,则更有效和全面地实现了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1、博客参与新闻报道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博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从而得到快速的发展。作为Web2.0的一个重要应用,博客在2005年已经发展成熟。除了网民的自娱自乐、记录心情之外,博客也参与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成为新闻信息发布的一个重要平台。博客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博客提供新闻线索。这主要指由非专业记者自行建设的新闻网站,这些博客利用个人的力量进行新闻发布,他们中的少数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关注。如德拉吉报道网站。


  第二、博客从多角度记录新闻事件,补充专业媒体的不足之处。这类博客从博主自己的见闻出发,补充记录新闻事件,使新闻事件得以更全面的展现。


  第三、博客事件引发新闻报道,如“芙蓉姐姐”和“木子美”事件。


  第四、博客内容提供新闻报道资源。


  伴随着博客参与新闻报道的是公民新闻的兴起。大众传媒伴随着社会文明与高科技发展,无论是传播理念或者传播内容与手段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拉近了公众与公共事件的距离,公民们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对包括公共事件在内的任何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公众由过去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分享,使得公民新闻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思想。克林顿性丑闻、9?11恐怖袭击、印度洋海啸灾难、伦敦地铁爆炸和埃及旅游胜地爆炸等事件中,除了媒体对事件本身铺天盖地的报道,博客在这些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所发挥的显著作用以及因此对传统媒体造成的挑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公民们从“看客”转变为“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的思想逐渐成熟。公民新闻,在一定意义上瓦解了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的操控权,个人意见的表达得以实现。


  博客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博客在发布信息上具有即时性、自由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一个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除非记者正好在场,否则使用直升机也很难赶赴现场。所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一般只能采取挖掘“遗址”的方式,比如采访幸存的当事人和目击者、探访事件发生的旧址。与传统网站相比较,由于不需要层层把关,加之操作技术更为便利,时效优势很明显。


  同时,在突发事件中,最有可能亲身见证事件发生的是普通大众,也由于博客是掌握在大众手中的传播信息的平台,博客新闻在突发事件新闻信息收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众多博客内容提供了新闻报道资源并从多角度记录新闻事件。


   博客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它也同样存在着负面效应。


  首先是传播角色难以定位。使用博客的“大众”具有数量庞杂、身份隐蔽、地域分散等特性,使得通过博客进行传播角色难以定位,随之带来的是博客新闻发布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过程中,“把关”机制难以实施。尤其对于灾难性事件和危机事件来说,一经媒体发布便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博客新闻以现场直播和公民见闻的方式报道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也信息变异的频度也高,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或组织的危机应变能里带来更大的挑战。一些新闻报道会带来有争议性的社会舆论。突发事件信息由于扩散效应,可能会引起谣言蔓延甚至社会恐慌。


  再次,从新闻博客自身内容来说,虽然每个掌握了网络技术的公民都可以发布信息,成为“公民记者”,然而,这样的信息一般重在描述现场,普通个人也缺乏精力将其进行整合,造成了信息过于碎片化,缺乏深度和宏观的描述,容易使浏览者陷入信息海洋中却无法找到出口。


  2、新闻整合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受众时时面临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堆积如山却又缺乏有效清晰的联系。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网络上充斥的会是各种形式的新闻,对于一个普通的浏览者来说,可能会陷入由超级链接引导的页面跳转中,陷入事实和细节的描述中,却不能得到对事件面貌的了解。新闻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进行的梳理整合和深度报道之外,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更多的工具被应用到新闻整合中来,它们不仅仅对媒体内容进行整合,也在形式上提高对信息的整合力。


  在此次伦敦爆炸案的新闻整合中,WEB2.0工具如Tag、RSS 和Google maps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Tag 类似于“关键词”,是一种分类系统,网友可以为自己的每篇博客设置Tag以便于检索。RSS是“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或“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聚合)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中文多称为“简单信息聚合”。它能够对网页内容进行分类索引,从而迅速产生“聚合新闻”。RSS的应用分为两端,一方面信息的供应方用RSS信息源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以RSS技术整合的信息,另一方面用户利用RSS阅读器来读取这些内容。RSS阅读器可以集成多家信息来源,自动浏览和监视指定这些来源网站的内容,将最新内容及时传送给用户。用户利用RSS阅读器可以方便地读到送上门来的新闻,而无需到各家网站逐一浏览,同时又可以实现信息消费的个性化。RSS技术不仅可以将来自大众网站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也可以将社区、博客更好地整合在一起。


  Google 的搜索功能众所皆知,Google maps 则具有地图搜索功能。地图的含义被大大扩展,它的作用有:作为新闻事件的图示材料,显示事件的地理环境、背景资料、当前形势、事件进展等;作为新闻素材的组织手段,将不同时间、来源的稿件进行有机的结合;地图将原来可能需要很多页面容纳的内容集成在地图这样一个特定的页面空间中,而地图本身的空间关系又揭示了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截止到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5 时,Technorati 网站上关于“London”的Tag 已有3295 条;有网友将英国市民拍摄的现场照片切入到Google maps 的相关地理位置。通过这样的整合,公众更容易获得信息,获得在信息浏览中的整体感和方位感。


  3、手机媒体的登台


  在手机普及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不再仅仅具有通讯工具的单纯身份,而越来越显现出媒体的性质。手机本身具有的便携性和移动性能,其庞大的使用人群和越来越强大的对周围环境实物的采写功能,使得它在突发事件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采集信息的作用。手机的拍照和录像功能以及手提DV 等便携式机器更改了媒介的定义,它使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制作者。手机的普及使得每次突发事件都可能有信息制作者在场,而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便可将现场照片传送出去。这种现场直播的图像使得信息以一种进行时的方式进行,也使读者具有在场感。


  在此次事件报道中,手机的即时采写功能被极大地发挥利用。 “亚洲海啸事件”、“911 事件”甚至更早的事件中,都曾有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信息传播,但是像“伦敦环爆炸案”这样全方位、大规模地利用手机进行新闻采写,可以说是首次。


  在2005年的英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80%,当时有照相或录像功能的手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在本案例中,此类手机帮助市民进行现场新闻信息采集,在这场新闻大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市民一举“击败”了具有专业素质的主流媒体记者。


  在本案例中,斯塔西是将图片通过手机发送给丹恩,然后丹恩将图片进一步发布在博客网上。而伴随着手机功能的开发以及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3G时代,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手机可以直接将信息发送到因特网中。到那个时候,仅仅是一部手机,就能单独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突发事件中,也将更加快捷的传递一手资料。


  此外,在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消息发布中,手机与博客的新媒体整合作用,令博客取得了现场瞬时发布的效果。近两年出现的建立在博客与可拍照手机与移动互联业务基础之上的“移动博客”时效性尤为突出。“移动博客”使信息发布者可以抛开电脑和网络的束缚,只需借助手中的移动电话,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博客上发布信息。可以预测,“移动博客”将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有力武器。


   4、新媒体信息制造与传统媒体报道


  在本案例中,斯塔西所拍摄的照片以及发表此照片的博客网站之所以迅速流传而得以被广泛关注,除了图片本身的新闻价值之外,也与主流媒体的大力传播是分不开的。随后的许多照片和日志也是通过众多传统主流媒体而得以广泛传播的。同时,案例中英国的主流媒体也很注意借助博客和市民的力量去推动整个事件的报道。


  在7月7日的爆炸报道中,如果说通讯社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新闻摄影上没能(也不可能)快过当时在场遭到恐怖袭击的“市民记者”的话,第二天出版的报刊则充分彰显了传统媒体的强大优势——报纸通过巧妙的版式设计,用新闻图片和通栏标题等“制造”了强大的视觉冲击,而多版面详尽的深度报道则满足了读者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知晓欲望和需求。


  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采集和发布权从专业记者手中转移到普通人手中,而在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也必须依靠无处不在的大众提供迅速和全面的新闻信息,个人媒介时代到来;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要进行思考,面对如火如荼发展的个人博客和新闻博客,应该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首先,传统媒体在新闻博客的冲击下,应该立足新闻专业性,把博客新闻作为新闻的重要源。传统媒体拥有新闻博客所无法比拟的品牌和各种资源优势,还有非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标准。博客新闻由于作者的非专业性,在新闻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只充当信息源的作用,在拓面采访、深度分析方面尚不如传统媒体,而这正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强势所在。博客作者无时无处不在的特点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无数值得进一步深挖的新闻源。


  在本案例中,伦敦爆炸事件的报道过程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媒体报道场景:普通市民进行了大量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手机和博客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通过网络工具进行了电脑的自动信息聚合;而传统媒体一方面吸收了“市民记者”采集的信息,同时又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信息进行综合和分析,进行深度报道。


  其次,传统媒体要有意识地利用博客这一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可以主动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进行改变,使得博客报道、传统媒体跟进、再由博客进行评论反馈成为一个过程,形成互动,产生应变效应。实质上,这是对报网互动的拓展。对于传统媒体,正面报道可利用博客来扩大影响,对一些在传统媒体上受约束不能报道的舆论监督事件,可寻求博客这第二路径。


  在本次案例中,与以往发生突发性事件中互联网上充满了未编辑的影音资料和数据情况不同的是,在伦敦爆炸事件报道中,群众所掌握的资料被像传统新闻那样编辑,填补了新闻的缺陷。这些主流媒体征集的日志、图片以及视频纷纷在媒体或者媒体的网站上登出,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又进一步成立部分网络日志的新闻来源,两者互相合作,使得整个事件的报道更为丰富和全面。在这点上,伦敦爆炸案报道过程可被称为是新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合作的一个很好典范。


  除此之外,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拓深自己的受众面。现在世界报业的目光都放在如何把传统报纸的编辑部打造成一个多媒体编辑部,已经有不少报纸走出传统模式的圈子,走与数字相结合的途径。报纸纷纷建网站,有的推出短信互动平台,收集来自民间的新闻,增加读者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有的推出语音互动平台,建立热线;有的推出了手机报的业务,增加为读者服务的渠道;有的又推出手机语音听新闻的业务,推出手机彩信报。报纸的这些动作无疑是对目前世界网络化、数字化的一种最好的应对,也是报纸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一条可行路径。 


使用说明

  本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包括:


  手机媒体的作用


  博客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博客参与新闻报道与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融合”


附录

[案例的相关报道]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5年度的最佳照片之一:伦敦爆炸案目击者用手机拍下的现场图片

  图片博客网Flickr中与 “London Bomb Blasts Community”相关的图片网页

  http://www.flickr.com/groups/bomb/pool/

  图片博客网Flickr中一名会员上传伦敦爆炸案相关图片

  http://www.flickr.com/groups/bomb/pool/38575691@N00/

  各大报纸关于伦敦爆炸案报道(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新浪网伦敦爆炸案专题

  网易伦敦爆炸案专题


[案例的相关研究资源]  

  “第二媒介时代”的突发事件———以“伦敦连环爆炸案”为例

  王晓渔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 第16卷第6期

  群众报道: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在伦敦爆炸案中悄然兴起

  田智辉 《现代传播》2005 年第5 期

  从伦敦和埃及大爆炸看市民记者的兴起

  张羽、赵俊峰 《新闻知识》2005年12期

  新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联姻互动”

  马桂花 《中国记者》2005年8期

  网络新闻整合:形式提升内容

  彭兰《网络传播》 2005年3期

  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应对策略

  彭兰 《中国编辑》2007年1期

  RSS挑战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

  彭兰 《中国记者》2005年12期

  主流媒体应对博客策略探析

  田智辉 张颖 《现代传播》 2006年5期

  博客传播的解读与思考

  王朝丽 暨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