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公共关系

中国股市“5·30”印花税事件

2019-04-22 11:59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牛气冲天,势不可挡,席卷神州大地。

  股市繁荣引发股民新的一轮狂热。每天,都有数十万计的新股民开户入市;百亿基金开卖数十分钟即告售罄;有人抵押房产或借高利贷入市;……

  有人开始忧虑泡沫和泡沫的破灭。曾遭唾弃的ST股幽灵复活;内幕、暗市交易死灰复燃;月换手率超过100%,日交易量超过3000亿元……中国股市这头“牛”似乎越来越失去控制。

  贪婪和恐惧,弥漫在中国股市上空。

  “抑制泡沫,理性繁荣”,政府开始给“牛”套“辔头”。证监会连续发出通知提醒股民防范市场风险;央行“三率”齐动,挥起“组合拳”;银监会为QDII亮起了政策“绿灯”……

  股市仍然越烧越旺。政府将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吗?

  流言开始散布。“财政部晚间将发布消息,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3‰。”忧虑与不安开始困扰股民。

  政府开始“辟谣”。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官员称“未听说此事”;媒体报道“财政部及税总局官员否认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传闻”。

  股民安心,继续狂热。

  提税——“谣言”成为现实。财政部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1‰提到3‰。

  股市暴跌;股民愤怒;“斗牛”不慎,政府部门陷入“公信力”危机……

[案例回放]

  第一幕 盛“市”危言

  一、“牛市”VS“泡沫”

  “死了都不卖/不涨到心慌不痛快……

  到顶部都不卖/做股民就要不摇摆/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终究有未来”

  2007年5月初,一首改编自信乐团的歌曲“死了都不卖”在网上迅速蹿红,短短4天点击量突破百万次,一跃成为“2007年中国中国股民第一歌”。坊间传闻,该曲以1800万卖给某娱乐公司,创先彩铃单曲最高记录,而据估计,其盈利将达到1亿元。

  一首“无意为之”的口水歌,一个“微不足道”的娱乐事件,却折射出中国股民炽热癫狂的真实心态--“死了都不卖”!

  自2005年6月以来,受股改、人民币升值及中国经济大幅度增长等原因的影响,中国股市告别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踏上气贯长虹的辉煌“牛”道。2005年6月6日,沪指达到第六轮熊市最低点——998.23点,而到2007年5月16日,沪指上涨到3000点,涨幅高达300%以上。2007年4月份以来,沪深两市成交量最高达到了3000亿以上。凭借130%的年度涨幅,中国股市勇夺2006年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涨幅第一桂冠。

  就在中国股市高歌猛进的时候,耳旁传来“股市泡沫”的声音。

  2007年1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内地股市泡沫泡沫已经吹大”。沪深股市总市值已达11万多亿元,流通市值仅为3万多亿元,但每天成交量有1500亿元;而香港股市流通市值13万多亿元,且每天交易量只有300多亿元。“一个简单的对比就能够看出沪深股市市场炒作程度有多高!”

  易宪容举例称,股票市值超过ING和德国安联保险的中国人寿,2006年营业额只有136亿美元,而后两者则分别高达1280亿美元和1057亿美元;股票市值超过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工商银行,2006年预测营业额为232亿美元,而后两者则分别是729亿美元和637亿美元。无论按照传统的市盈率,还是价格相对账面利润等比例,中国人寿和工商银行的股价早就炒上了天。“如果这样的炒作之风不遏制,那么中国银行业可能会重蹈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覆辙,未来5到10年可能会出现中国银行业的危机。”

  另据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计算,沪深两市的总体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50倍,远远超过全球主要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比如,香港股市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股票超过60%。这些都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有过度投机的倾向,若不进行“冷却”,股市“泡沫”必将被吹爆。

  然而,沉溺于财富梦想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听到警告的声音。2007年1月9日,沪深两市账户总额达到7892万户,较2006年初增加584万户。此后,日增股民数在震荡中不断攀升,10万,20万,30万……2007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创下单日开户达78万天量的纪录,这一纪录保持至今。截至2007年5月17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9773.12万户。

  新增股民多为短线炒作的散户,抗风险能力很差,投资心态更是脆弱。

  二、“败火”VS“升温”

  为化解和提醒股票市场的风险,央行、证监会等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为股市降温“败火”的政策措施。

  从2006年至2007年5月15日,央行先后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6年7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调至8%;06年8月15日,调至8.5%;06年11月15日,调至9%;07年1月15日,调至9.5%;07年2月25日,调至10%;07年4月16日,10.5%;07年5月15日,调至11%。

  2007年3月至5月,央行两次加息:3月18日,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2.79%和6.39%;5月19日,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和0.18个百分点。

  其中,2007年5月18日,央行挥起重量级的“组合拳”,一口气宣布三条政策: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由3至5%;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和0.18%;从6月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1.5%。这三大政策被称为“三率齐动”和“三管齐下”。

  证监会也不甘落后。5月11日和5月23日,中国证监会连续两次发出《关于加强投资者教育、防范市场风险的通知》和《关于证券公司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证监会各地方派出机构、交易所、相关协会和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防范市场风险。

  5月11日,银监会发布通知,对内地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作出调整,首次允许QDII投资境外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试图将内地过剩资金引向海外股市。

  此外,国务院还于4月26日召集了国内6位著名经济学家商讨股市泡沫和开征资本利得税的问题。

  这些都是相关部门向股民发出的警告信息。但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并没有缚住牛市的脚步,反而成为行情的“助推器”。尽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冻结资金达万亿元,但每一次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低开高走;两次加息,当天大盘分别上涨2.87%和1.04%。5月18日的“三率齐动”宣布后,股市停滞时间不到半小时,之后一切照常。

  央行的“组合拳”敌不过“死了都不卖”;业内人士的善意提醒被冠以“黑嘴”的名分;证监会“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被当成耳边风。当投资者“不怕套牢或摘牌”,当贪婪战胜恐惧,也许真正的危机就不远了。

  在历经一系列无效措施后,一个问号悬在股民心头:政府会采取什么更加猛烈的动作抑制股市“过热”吗?

  链接: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也就是说,银行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为保证这笔钱不被挪用,往往有中央银行保管。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风险准备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越高,则表明货币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三、“谣言”VS“辟谣”

  2007年5月8日,五一长假后首个交易日两市跳空高开,沪指大涨2.83%;5月9日,沪指盘中破4000点,并最终收在该点位以上……伴随股指大涨,股民开户数亦屡创新高:5月8日-14日间的5个交易日,A股日新增开户数维持在30万户以上。

  与之同时,“财政部将上调印花税”的流言开始在股民中间传播。以下是5月12日-22日证券业界、专业人士在采访或文章中提到的有关调整印花税的传闻。

  2007年5月22日之前关于印花税上调的传言

  ●5月12日。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在股市低迷时曾运用降低印花税率的手段刺激市场。目前虽未得知是否会调整印花税率,但是从理论上讲,调高印花税率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可以降低股市的活跃程度。”(周明:《财政部:未听说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国证券报》5月12日)

  ●5月13日。中金在线的博客(sky435435)在博客文章“冷眼看股市下跌”中说,“有所谓的财政部出来澄清提高印花税的传闻,由此可见,GLC也并不希望指数出现大起大落……”(中金在线博客:http://news.cnfol.com/070513/101,1581,2965352,00.shtml)

  ●5月14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钢发表文章《光动用印花税手段不足以给股市“败火”》:“中国的老百姓对税收还是比较敏感的,祭起税收一法宝,短期内或许会抑制股指疯涨的势头,但未必会从根本上唤醒股民们的投资理性……不过,笔者并不认为上调印花税税率一点作用都没有。”(和讯网,http://old.news.hexun.com/2213809.shtml)

  ●5月21日。鲍迪克撰文《央行管不了但治得了股市》:“在一周前,笔者也曾一度相信,央行真的要对股市出手了。……现在市场人士最担心的利空,首先是资产所得税,其次便是上调股票交易的印花税——这些都属于财政部决策范围内的财税政策。”(《财经时报》,5月21日)

  链接证券印花税

  证券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发展而来的,专门针对股票交易发生额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税法规定,对证券市场上买卖、继承、赠与所确立的股权转让依据,按确立时实际市场价格计算的金额征收印花税。印花税是内涵丰富、功能较多的一种政策工具,通常都是牛市上调税率,熊市下调税率。上调印花税税率可以抑制过度投机,建立健康稳定发展的股市。

  过去17年来,我国股市印花税率曾经有过六次调整。与之相对应,印花税的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大盘走势的波动。

  在流言传播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在不断进行辟谣。以下是5月12日-22日媒体报道的“辟谣”:

  2007年5月22日之前政府部门对印花税上调的“辟谣”

  ●5月12号。网易、搜狐、证券之星、金融界、中金在线、新浪、凤凰等21家媒体先后转载《财政部:未听说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针对市场上有关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将提高的传闻,记者昨日采访了财政部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均是”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周明:《财政部:未听说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国证券报》5月12日)

  ●5月13日。《财政部:未听说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被25家媒体或网站转载。

  ●5月14日。有关印花税上调的消息共93条,其中:50条转载《财政部:未听说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6条《蓝筹引领大盘指数再创新高》:“近期市场利空不断,针对市场上有关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将提高的传闻,经向财政部相关部门核实,得到的答复均是‘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登载于金融界、搜狐、全景网、中国财经信息网、CCTV等网站,作者不详)

  ●5月14日。国际金融报直接以“财政部否认调整印花税”为题匿名转载周明报道,当天又有9家网站直接以“财政部否认上调印花税”类似题目转载国际金融报报道。

  值得提出的是,国际金融报《财政部否认调整印花税》一文中,通篇并没有财政部直接否认提税事宜。报道全文如下:

  财政部否认调整印花税

  对于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将提高的传闻,财政部相关部门近日作出回应,“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表示,我国在股市低迷时曾运用降低印花税率的手段刺激市场。目前虽未得知是否会调整印花税率,但是从理论上讲,调高印花税率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可以降低股市的活跃程度。但即使有所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有限。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为0.1%。由于证券交易活跃带来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迅速增长,今年一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高达122亿元,同比增长515.9%。

  媒体把财政部“未听说”调整印花税解读为“否认”调整印花税,无异于给股民吃下定心丸。股市踌躇之中继续攀升。

  第二幕 夜执“牛”耳

  一、传言再起,再次“辟谣”

  5月18日,在央行一系列措施被股民不到半个小时就消化掉之后,有关提高印花税的传闻在市场上再次快速流传。

  5月22日,有股民在股票论坛上发帖称“内部消息:今晚财政部会公布加征股票印花税。”受传言影响,沪深B股大跌,有股民认为“只不过是正常的短线资金获利回吐而已,后市仍很乐观!!”“越是这样越要坚决持股。”

  22日17:18,有网友在题为“据说今天晚上出台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帖子中称:“今晚财政部将公布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0.1%提高到0.3%,基本确认。”

  5月23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报道称,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均“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税率”。(注:一些媒体称三大证券报均在头版报道了财政部辟谣的消息,但是经查阅《证券时报》2007年5月23日头版,没有这样一条消息。)

  ●《中国证券报》:市场昨日再次传出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将提高的消息。记者为此采访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仍是“未听说近期将调整印花税税率”。(周明:《财政部、国税局称未听说将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5月23日)

  ●《上海证券报》:记者当日致电财政部新闻办,其有关负责人答复说:“确实没有听说过将要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消息。”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办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如果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作为参与部门,国税总局新闻部门应该知悉,但是目前确实没有接到有关通知。”(何鹏:《财政部:未听说近期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5月23日)

  “辟谣”消息被广泛转载,更有一些媒体称,“三大证券报”同时在头版发布“辟谣”消息。被称为“三大证券报”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都是官方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被称作“股市的《人民日报》”。三大证券报头版披露的消息,长期以来已经被大家默认为官方消息。网友称:“虽然大家对上市公司的公告内容不太信任,对这几家报纸还是信任的,绝不会以为登出来的可能是假公告。”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又出现第一幕的情景:在上述两篇报道中,财政部、国税局并未直接“否认”提税事宜,记者也未直接“否认”,但在其它媒体或网站,却成了“否认”,甚至说有官员称“提税”是“谣言”。此外,检索百度新闻,5月22日有4条新闻直接以“财政部否认加征印花税”为题进行报道。截图如下:

图1:百度新闻检索上关于“财政部否认加征印花税”的报道

  从截图中我们看到,金融界和证券之星称连线过财政部,财政部“否认”加税传闻。这些新闻都被大量转载。在记者和股民眼里,财政部澄清“谣言”成为言之凿凿的“事实”,以下是一些记者和网友言论摘录:

  ●“基本面上,财政部及税总局官员否认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在市场人士没有达成一致看多之前,这些消息反而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市场仍处于相对安全的阶段。”(朱遂科:《中信建投期货股指期货早报5.24》,和讯网,5月24日)

  ●“近来网上流言蜚语传说财政部要提高印花税,……但政府部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出反应,登报辟谣,可见管理层呵护股市的良苦用心……”(林翻番:《股指又到退一时》,中金博客,5月23日)

  ●“……我在网上看到消息说,一些媒体记者已经向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求证印花税这个消息的真假——结果消息是假的。”(金狄:《一个老股民的时代五步曲》,《财经时报》,5月28日)

  ●“5月22日,有关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3‰的传闻在市场上不胫而走,甚至有券商短信通知客户减仓。但财政部、国税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辟谣。”(胡润峰:《风险警示没有减压,不应减压》,《财经》,5月24日)

  对5月22日到30日凌晨提水消息发布之前的消息进行抽样分析,发现:77.4%的信息对“辟谣”做出积极乐观的回应;16.1%的信息上调印花税持冷静和怀疑态度,约6.5%的消息对市场持谨慎的心态。

  而同时,传闻并没有终止,且有专家指出“近期上调印花税是很有可能的”。“虽然有关负责人否定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是并不代表其以后永远不会出台,也不代表针对股市的税收政策调整就没有进入到管理层的议事日程。”

  5月27日,有网民发帖称,“下周二或三”即5月29或30日,印花税税率将上调千分之一,增至千分之二。一些跟贴的网民认为消息刚刚被否认,指责发帖者“扰乱军心”。

  5月29日上午,一些互联网论坛出现消息,称印花税税率上调的消息将于30日见报,税率将上调至千分之三。其中一名发帖人称,消息来自《上海证券报》。一些跟贴者则认为近期印花税将上调的消息已被财政部否认,因此近期不可能上调印花税,称发帖人是“造谣”。

  由此可见,财政部和国税局的“否认”让大部分股民松了一口气。从5月22日传闻出现开始,到财政部上调前的29日,A股市场依然狂热。上证指数也从4000多点继续高歌猛进。

  直到5月29日晚,仍有网友指责30日上调印花税的传闻是“假的”、“造谣”、“唯恐天下不乱”“空仓者的恶作剧”,依据则是“政府刚辟谣”。

  二、午夜突“袭”

  5月30日零点零六分,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3‰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有网友把消息粘贴到股票论坛后遭股民指责“纯属造谣,有半夜出消息的么?”直到有人贴出新华网上相关消息的链接,股民才相信,印花税确实已经上调。

  5月30日,沪深两市同步大跌。沪指开盘4087点,跌幅5.71%,有45家上涨、有804家下跌;深成指开盘12651点,跌幅5.99%,有25家上涨、有594家下跌。至收盘时,沪指报4053.09点,下跌281.84点;深成指报12627.15,跌829.45点。两市共900多只个股跌停,成交创下超4100亿的天量。B股跌幅更深。沪深B股双双大幅下挫,跌幅居然超过了9%。

  “5·30”大跌创下了2007年中国股市暴跌之最,其跌幅甚至超过了震动全球的中国股市的“2.27惨案”。新税率的执行使得印花税增加逾16亿元,而中国股市市值损失了1万2千亿。

  30日下午3时20分左右,财政部官方网站(www.mof.gov.cn/)被发现无法登录。《京华时报》记者输入财政部网址后,页面显示为“无法找到服务器”。直至页面恢复正常,前后时间持续约7个小时。网友认为,该网出现故障与财政部突然宣布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有关,可能是不安的股民攻击了网站。5月31日,财政部的工作人员否认网站被黑,称可能是因为网友的机器故障。

  5月31日,印花税率上调的第二个交易日,沪市早间再度大跌195点后企稳回升,盘中曾冲高182点,尾市以上涨56点高收。看上去股市似乎在上演“V”形反转,但清点个股就会发现,上涨股票237只,下跌股票612只,而且近170家个股依然封于跌停板上。当天大盘的反弹实际上是一种很凶险的“只长点子不长钱”的“二八”现象(20%的个股在涨,80%的个股在跌)。

  6月1日沪深股市双双重挫,打破5月31日果然为虚假反弹假象。两市再现普跌态势,个股再度出现大面积跌停。当日沪指收盘勉勉强强收报在4000.74点,下跌108点,跌幅达2.65%;深指下跌超过500点,跌幅高达3.95%。

  统计资料显示,5月30日-6月1日,三日内深沪股市共计蒸发总市值1.65万亿元,而数百只个股连续三日跌停的惨况,更为2005年底股改以来首度出现。

  三、“政府诚信”与“股市理性”之争

  提税消息一出,很多股民都难以相信,因为此前媒体都在否认提税,信源是国家财政部。而如今,决定提税的正是国家财政部。直到亲眼看到新华网、财政部网上挂的消息,很多股民才相信,确实是提税了。

  消息证实,舆论哗然。质疑者有之,支持者有之。质疑者强调的是政府诚信,而支持者则强调提税对股市理性繁荣的正面作用。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虽然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不会调整印花税”,但是财政部、国税总局、证监会等直接影响股市的部门还是被愤怒的股民们指为“撒谎”。质疑政府部门诚信较有代表性的言论是《南方都市报》5月31日发出的社论:

  印花税上调意外部门诚信受质疑(节录)

  南方都市报社论

  这次选择夜深人静的半夜公布如此重大的政策,实属罕见。中央政府历来出台有关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公共决策,为了让市场有正确解读和消化的时间,基本惯例是在周末出台……更让市场费解的是,5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办有关负责人在答复三大证券报关于上调印花税的传闻时,都一致信誓旦旦地表示近期不会调整印花税。……

  公共政策的公正、透明和公开是其生命,对政府而言,出台什么政策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政策出台前后如何对所有股民保持公平。……国家要出台政策,没必要一方面否认出台政策,而等到股市真正上涨后又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上证指数全天下跌281点,创下历史之最,两市共成交4152亿元,创出历史天量。市场的这种悲壮的表现,与其是政府政策调控的结果,不如说是股民对政府的决策程序和公信力无情地投了不信任票。

  归根到底,中国股市真正的隐患仍然是政府的不当干预措施……政府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最终退出市场博弈,安心做好监管和制度建设,市场自会恢复理性。

  《南方都市报》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出尔反尔”,政府公信力遭质疑;“半夜”发布信息,行政透明度遭质疑;行政干预市场,市场管理制度遭质疑。而损失惨重的股民对此反应更为激烈。《新快报》报道称,股民们将此次股市巨幅振荡称为“5·30惨案”,不少情绪失控的股民将发泄的矛头指向了财政部及金人庆部长等,谩骂之声不绝。质疑财政部“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违规行为”的帖子比比皆是,大多认为财政部此前“在内部泄漏了有关加税的信息”,“没有按规定将信息的知情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股民为此提出司法部门应介入调查,“查一下财政部的工作人员前天是不是已经全部清仓了”。

  很多股民怀疑有关政府部门故意事先走漏“风声”是为了保护“某些特殊利益团体”的利益,从而损害了损害广大散户的利益。广州日报署名“金卯刀”的文章《谁在一周前“走漏”了调税风声?》提出:“这次交易印花税上调走漏风声,应该是一起严重的泄密事件。……有关部门应当追根溯源,司法部门也应该介入调查,严惩相关责任人,给广大公众一个交代。”

  此外,网上还大量出现如下标题的文章:《公众还能相信政府“辟谣”吗?》、《股市不需要“模糊语言”》、《从午夜上调印花税看“透明行政”》、《政府翻手为雨“5·30”股市惨案世人震惊》、《谁制造了中国股市的“5·30”惨案》、《“5·30”股市惨案遐想》,等等。

  与之相反,很多专家和业界人士支持提税事件。支持提税的主要论点是,提税能抑制投机,稳定股市,有利于股市长期健康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认为,加印花税对股市长期影响不大,反而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但对短线投机会有较大影响,它的目的就是加大交易成本,抑制短线泡沫。(金融界网站)

  银河证券左晓蕾:在市场好的时候提高印花税率,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相应降低,这符合税收工具的使用方式,也符合政策调控经济的职能。不应将其理解成是打压资本市场的行为。(2007年05月30日,上海证券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证券领域的专家吴晓求:相比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会对股市产生更直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2007年05月30日,人民网)

  5月30日至5月31日,三大证券报发出文章:《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有助抑制市场过度投机》(联合采写,上海证券报,05月30日)、《印花税意在调控情绪》(周明,中国证券报)、《上调印花税旨在抑制股市投机》(许岩,证券时报,5月31日)、印花税上调不改股市长期向好趋势(万鹏,证券时报,5月31日)

  截至6月4日,在媒体、专家学者、网民吵得最热烈的时候,财政部却并没有站出来说话,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在5越31日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印花税调整政策出台很突然,应该是正常现象,说明保密得好,如果不突然,就是有问题了。涉及股市的任何政策,如果之前就透风出来,就容易出现内幕交易”。

  第三幕 亡羊补牢

  尽管此前已有很多媒体为提税的正当性进行“辩护”,但舆论似乎仍然倒向不利于政府部门的一面,而政府方面似乎没有动静。从6月4日起,有关政府部门终于开始行动起来。

  一、三报齐“辩”

  6月4日,号称股民的“人民日报”的三大证券报同时发布署名评论,指出上调印花税的出发点是抑制过度投机,维护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即调整不会改变牛市的格局,大家应该正确理解印花税调控的目的和作用,保持清醒,理性预测未来市场走向。

  ●中国证券报:《股市繁荣需要理性》:这轮行情调整,主要原因不是来自某项政策,而是来自市场本身风险的积累。……我们没有理由因一时的波动和调整而对中国股市的远大前程失去信心。……牛市需要整固,繁荣需要理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沿着可持续的正确轨道发展,投资者才能真正分享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

  ●证券时报:《调整印花税是市场化调控手段》: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上调印花税表明了管理层给股市降虚火的意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类似的调控政策本来就在市场的预期之中,并不存在多少悬念,它与监管层近一段时间来所采取的市场化调控思路也是一脉相承的。

  ●上海证券报:《策改势不改,正确理解印花税税率调整》:要看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股市发展又“好”又“快”。……增长的质量自然是第一位的。要看到管理层正在通过推动上市公司综合治理……让更多的投资人找到自己合适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标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整只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一滴水花荡起的一个小波澜,不会改变整个资本市场积极稳妥的发展态势,可谓“策”变“势”不变。

  三大报的苦口婆心似乎没有起到作用,当天,大盘继续上周态势,暴跌330.34点,8.26%的跌幅更甚5月30日。

  二、联合“救市”

  面对6月4日的暴跌趋势,已经“坐不住”的监管层在当天收盘后再出利好政策,宣布包括景顺长城、益民在內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4只新基金获准发行。

  然而,6月5日,上证综指早盘一度大跌266点,暴跌惨况似乎仍将蔓延。监管层再曝利好政策,有消息称监管层将有救市举措,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正在研究稳定股市方案,如三年内不会征收资本利得税、印花税改为单向收费及财政部有关官员将会受到处罚等举措。

  6月5日午后,突然有场外资金蜂拥而入,通过拉抬中石化指标股推动大盘最终成功翻红,沪深两市出现了惊天逆转,大盘最终大涨96点。

  财政部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借此机会大作宣传,通过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以“中国股市既要防泡沫,也要抗打压”为题在经济频道头条位置登载了一个特别策划,将议题由财政部的信息发布争议问题转向股民如何应对风险问题。

  稳定股市,也就稳定了股民焦灼不安的心理。

  三、迟到的“声音”

  6月6日,在“沉默”了7天后,终于有监管层对印花税事件进行表态。在6日进行的“2007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称:“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出尔反尔,只是个别官员违反纪律,这并不能代表政府”。她表示,中国政府对股市采取行动,意图是让股市健康长远地发展。同时参加“2007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后也发布利好消息,称“中国资本市场前景很好,长期看好股市”。

  6月19日,“沉默”了20天的财政部“含蓄”地回应了提税事件。这天,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张通19日对媒体表示:近期个别媒体记者在没有正式向财政部求证的情况下,就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财政部官员等名义编发有关财税政策调整等内容的报道,严重失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避免不实报道误导公众,今后财政部新闻发布将一律以财政部官方网站(www.mof.gov.cn)信息发布和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发布为准。他还指出,财政部已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有效发布财政信息,推进政务公开。

案例讨论

  1、在公共议题发布之前应如何规避民意风险?


  2、如何选择发布公共议题的主体和渠道?


  3、议题发布和如何实现及时预警?


  4、如何进行议题转换?


案例分析

  公共决策与议题管理

  发布前

  ●议题评估,防患未然

  组织在执行一项决策之前,应根据当前的决策环境评估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5月30日时,舆论完全被“财政部、国税局否认加税”的言论淹没,甚至在加税消息传出时,很多人都认为时谣言,而其理由是财政部“刚刚辟谣”。财政部作为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部门,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舆论环境。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否认”加税的位置,再出台加税政策将会“自掌嘴巴”时,财政部恐怕就不会这么贸然了。

  ●释放议题,事先“提醒”

  及时向公众发出风险预警,给公众打“预防针”,能促使公众自救,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三率齐动”、银监会开放QDII投资境外股票都是向市场放出的风险信号。在“风险信号”被误读的情况下,证监会连续两次通知,明确提醒股民防范市场风险。尽管效果不佳,但这些“预防”措施和“预防意识”都是值得称道的。

  发布中

  ●选择合适时间

  信息发布时间很有学问。一般说来,重大政策信息的发布必须让公众有个缓冲时间,所以中央政府一般选择在周末发布重大消息。

  这次印花税事件中,财政部最为人诟病的除了前后不一致,还有在深夜发布消息。很多网友将之嘲讽为“半夜鸡叫”。当股民一觉醒来,发现印花税已经上调至千分之三,但是自己还有相当多股票持在手中,自然会有被愚弄被欺骗的感觉。选择这样的时间点,使得人们认为财政部做法“鬼鬼祟祟”,甚至是“夜半鸡叫”那样扒皮的行为。

  ●选择权威渠道

  从主流、权威的渠道发出声音。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被称为股民的“人民日报”,新华社是国内最权威的信息采集发布机构,财政部及相关部门牢牢把握住这三大证券报和新华社,并持续不断地通过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从信息发布渠道上来看,是值得称道的。比如,当股民看到新华网上提税的消息后,便不再怀疑提税事宜。

  ●管好信息“出口”

  不要让新闻发言人成为“摆设”。只有掌握发布信息的主动权,才能赢得“话语权”;只有确定信息出口,才能使组织发出同一个声音。显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方式是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财政部设有新闻发言人,但此次事情中,新闻发言人并未起到作用。直到6月19日,新闻发言人才称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

  媒体找不到确定的信源,只好随意寻找财政部官员。新闻发言人的缺席,使得财政部只能以“某官员”的身份出现;财政部不同的官员要应付不同的记者,声音难免统一。除了能实现对三大证券报等主流媒体的影响,丧失主动权的财政部被更多的各种各样的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反思此次危机,财政部、国税局“某官员”接受采访是原因之一。一般说来,组织要避免声音不一致带来的危机,就必须管理好信源,即管理好信息的出口。我们此前提出特定人物、特定场合、特定议题的方法,即设立新闻发言人,统一发言;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出声音;设定特定议题,控制话题范围。

  6月16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张通终于宣布“今后财政部新闻发布将一律以财政部官方网站(www.mof.gov.cn)信息发布和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发布为准”。亡羊补牢,虽有点晚,却不能不“补”。

  ●不要含糊其辞

  “未听说”这一说法似乎很聪明,因为它没有把话说死,既没有说会上调,也没有说不会上调,只说自己“未听说”。“未听说”表现出很多部门面对媒体时的惯用手法:含糊其辞。前面提到媒体“解读”和“误解”的习性,一旦含糊其辞,“误读”的风险就更加扩大。

  此外,有关部门的话语确实有误导之嫌。看这句话:“如果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作为参与部门,国税总局新闻部门应该知悉,但是目前确实没有接到有关通知。”一般说来,我们这样理解这句话:调整印花税,国税总局应该是要知道的;既然我们现在没接到通知,那就很有可能不加税了。坏就坏在一个“应该”上,既没有肯定又没有否定,但是它加大了不调税的可能性。因此,转载消息的媒体或股民按惯例将“未听说”理解为“否认”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接受采访的官员能在“未听说”一句之后补充一句“未听说,不过不一定不会出台相关政策”,情况也许会好得多。

  发布后

  ●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永远对危机保持警惕。危机意识直接决定着组织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及决策的准确度;对危机的迟钝和麻木只会贻误战机。5月14日,已经有媒体和网络直接称财政部“否认”提税传闻了,按理说,财政部的“意思”已经完全被“歪曲”了,但财政部并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辟谣”。5月23日财政部称“未听说”之后,也发生同样的事情。

  祸积于忽微,大堤的溃决往往都从蚁穴开始。组织必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对危机永远保持警惕,不要放过任何微小的兆头。

  媒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帮你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通过解读歪曲你的意思,使你的声音充满噪音甚至使你的意思完全相反。

  “解读”正是媒体的“习性”。由于语义本身的不确定性,在“解读”过程中发生“误读”甚至“以讹传讹”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媒体也不例外。从上面我们看到,并没有政府官员说不会“加税”,他们只是说“未听说”。按理讲应该被解读为“不知道”、“不确定”的,但这一信息从中国证券报传到其他的媒体和网站时,标题却成了官员“否认”了。在后面我们还会发现,财政部、国税局的“未听说”再次被解读为“否认”,并被大量的媒体和网络转载。

  理解媒体“解读”和“误读”的习性,就要求组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媒体发出的声音,及时发现危机的苗头,并把它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一时间回应

  要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回应危机。一般说来,回应时间在4-14小时之间为宜。第一时间回应,一是可以填补信息真空,防止谣言传播;二是可以使自己成为权威信源,增强话语影响力。

  但本次危机中最主要的危机主体在危机20天后才含蓄回应该事件,在危机应对和形象管理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危机期间,我们在网上看到有关财政部的消息几乎都是负面消息。

  即使没有结论,也可以在事件开始时给公众一个态度。而一旦你选择沉默,公众就会认为你“伏首认罪”。即使认罪的话,也应该第一时间出来道歉,以获得公众的谅解。

  通过百度搜索关注度,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都对财政部产生了集中的怀疑。

图2:用户关注度的峰值出现在5月31日、6月7、20、24日,媒体关注度则没有间断。

  ●出现在危机现场

  危机主体出现在危机现场也是在向公众表示积极、主动的态度,拉近彼此距离,稳定公众情绪,加深彼此理解。有时候,它甚至能有效释放公众心中的“怨气”,无形之中化解危机。整个危机过程中,危机主体一直是缺席的。股民们只能在网上去倾泄他们的情绪。“一拳打空”后的恼怒只能增加公众心中的“怨气”。

  ●寻求第三方支持

  由于事关自己利益,危机主体的话语往往缺乏公信力;不涉及利益纠纷的第三方的话语更让人信服。调研显示,专家学者是公众最信赖的信源。高辉清、左晓蕾和吴晓求的支持,至少让相关部门在洪水般汹涌的舆论中显得不那么势单力薄。

  ●及时议题转换

  综合危机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政府部门议题管理的走势。6月4日及之前,相关政府部门集中力量解释提升印花税的原因。财政部将议题巧妙地转移到了“调整印花税政策”上,而不是“怎么出台调整印花税政策”上。财政部重点诠释调整印花税对当下经济的意义,在价值层面寻求制高点。即财政部这么做是为了维护股民的利益,是为了教育股民警惕投资的风险,是为了全国的宏观经济。财政部的做法是为了大局利益而暂时地牺牲局部利益。如此在价值层面上将财政部立在了不败之地。同时也淡化了财政部“怎么出台调整印花税政策”这个议题。

  这些劝服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股民似乎听不进去,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股市仍然暴跌。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自6月4日收盘后开始发布利好消息。只有“利好消息”才是与股民和媒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监管层一举引领了议题走向。缓解了自己的不利地位。

  ●必要时进行道歉

  应对危机时,不要吝啬你的“歉意”。歉意并不一定意味着认罪,但一定意味着你的态度。“道歉”意味着你尊重对方,意味着你正在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危机发生后,及时送上你的“歉意”能赢得公众的好感甚至谅解。即使自己被误解,也应该抱歉自己的言行导致他人误解。但此次危机中,财政部自始至终没有道过歉。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范围:


  1、政府公共决策与议题发布


  2、政府公共议题管理


  3、政府决策危机管理


附录

[规则再造]


  ★见叶知秋,“知”而后行


  ★给公众打“预防针”


  ★管好信息的“出口”


  ★不要含糊其辞


  ★专家学者是公众最信赖的第三方信源


  ★不要吝啬你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