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公共关系

中欧、中美纺织贸易纷争中的跨国公关

2019-03-25 06:10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经过为期10年的过渡期,从2005年1月1日起,实行长达40多年的配额管理体制彻底终结,一直游离于自由贸易之外的世界纺织品贸易从此进入没有配额限制的一体化时代。

  对于中国来说,更应该感慨万千。这是中国花费15年辛苦“入世”以来享受到的第一次“待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虽然配额枷锁已被解除,但纺织品贸易真正自由化是否真的能够如期到来?

  2005年4月4日,美国启动了对中国三种纺织品的“特保”程序。同时,美国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再次向本国政府施压,要求对14种中国纺织品重新设置配额。

  4月6日,欧盟公布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

  4月27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决定,取消美国国际贸易法庭4个月前发布的禁止政府以国内产业面临威胁为由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实施限制的命令。

  4月28日,欧委会决定对中国9类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委会也于同日宣布,对中国7类纺织品设限。

  一场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纠纷由此展开,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也开始了一次漫长的跨国公关之旅……

[案例回放]

  第一幕 三足鼎立

  一、布城欧纺谏 伊堡美缔盟

  4月8日中午,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议会附近的一个公园广场,100万只气球腾空而起。空中,热气球上垂下写着大字的条幅:“拒绝中国纺织品!”

  聚集的人群,也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高喊:“100万只气球,100万工人失业!”

  这正是“欧洲纺织服装组织”(EURATEX)——欧洲最大的纺织品制造工业协会精心策划的一场反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抗议活动。

  欧盟委员会在评论此事时反复强调,指控中国纺织品出口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而如此高涨的“民意”不得不让他们考虑更多……

  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贸易舆论中再次甚嚣尘上。

  二、频频烽火起 连连山雨来

  2004年年底,美国政府首先向中国发出警告。

  12月,欧盟表示,在实行长达数十年的进口配额体制终止后,中国应该谨慎发挥其在世界服装和纺织品市场上的支配影响作用。

  2005年1至3月,所有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数据都受到欧盟、美国和其它世贸成员的严格监控和分析。

  在仅仅搜集了两个月的数据后——

  4月4日,美国自主启动了对中国三种纺织品的“特保”程序;

  4月6日,欧盟公布针对中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

  与此同时,美国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再次向本国政府施压,要求对14种中国纺织品重新设置配额;

  4月27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决定,取消美国国际贸易法庭4个月前发布的禁止政府以国内产业面临威胁为由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实施限制的命令;

  4月28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受理纺织业界的所有申请,对1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

  同日,欧委会正式批准了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请求,决定对中国九类纺织品发起“特保”调查。

  4月30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正式出任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我国第一个常设的国际贸易谈判代表。

  短短一周之后,他就踏上了谈判的漫漫征程。

  三、俨俨鼎足势 纷纷设限因

  世界纺织品生产贸易如今正呈现大三角状局:

  欧洲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时尚积累,是为行业的设计研发中心;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庞大且成体系化的加工制造业,成为全球纺织品加工制造的最主要一极;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美国,是行业公认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心。

  历经产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当然不愿坐看中国在制造业上一家独大,进而掌握愈多话语权。而中美欧三方又恰恰是全球纺织纤维消费的前三大国家(地区),占据全球纤维消费总量的70%左右。

  1.欧盟对话设限探因

  今年,是中欧建交三十周年,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伙伴也有各自一本帐。

  2005年初,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后,毛衣、大衣、T恤、男女裤等原受配额限制的中国纺织产品大量进入欧盟市场。失业率的增加和利润的降低严重刺激着欧洲纺织行业脆弱的神经。而3、4月份以来,真正折磨欧盟的却是另外一桩事:《欧盟宪法条约》公投在即,但其在法、荷等国的民调却持续走低。

  在法国,3月初的民调显示支持条约的公民还占60%,然而自3月中旬以来,法国民调机构连续五次对民意进行调查,却显示有51%至55%的公民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而将对欧盟宪法说“不”。结果一公布,法国朝野惊震,欧洲忧心忡忡。

  “政要们急于要找到一个承担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替罪羊’,于是中国纺织品的冲击便成了一个很好的靶子”。欧洲政策中心主任弗雷塞o卡梅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终于,欧盟选择了这次在纺织品问题上大动干戈。2001年建立的中欧全面伙伴关系面临着考验。

  2.美国对华纺品设限探因

  美国人惊呼:“工作替代”危机全面爆发了!

  2000-2004年,美国经历了自1930年代以来第一次4年持续净减少工作岗位的危机。美国全球贸易逆差2004年达到6660亿美元,占GDP比重5.6%,估计2005年将达到8000亿美元。美国专家认为,贸易不平衡造成了大量就业岗位被替代,特别是对中国进口与出口比例高达6倍是其主要原因。对美国来说,它不再是一个贸易问题,而是美国长期经济健康和国家安全的问题。美中贸易关系的变化以及逆差扩大,不仅替代了美国制造业的工作岗位,涉及几十个行业或产业,其不平衡已经波及全美51个州中的47个州。1989-2003年所造成的美国各州替代工作岗位前五名有:加州、德州、纽约州、宾州、伊利诺伊州,共计52万个工作岗位,占总数(150万个)的1/3。这种替代工作岗位的趋势显示了美中贸易不平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为什么国会两院议员坚决要求对中国进行报复的重要原因。

  3.中国的战略应对

  国家主席胡锦涛从年初就见微知著,多次指出,“纺织品贸易中的摩擦和矛盾日益突出,需研究化解之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主管中国外经贸事务的副总理吴仪曾多次就此召开会议并做出重要批示。据了解,仅就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温家宝总理就曾先后7次批示,打过8个电话。吴仪也曾多次讲过,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一定要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不能犯众怒,不能四面楚歌,失道寡助。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称,党中央、国务院是中欧中美“纺谈”的总指挥,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是谈判的总导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国务院曾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纺织品的问题。并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5月份紧急成立了纺织品应对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指定商务部牵头,中宣部、中财办、外交部、发改委等17个单位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力争从欧盟取得突破,力争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应对原则,为制定应对方案、做好应对工作明确了方向。

  在谈判前夕,商务部在全国一些纺织品生产出口大省、市多次召开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广大纺企的座谈会。在北京、在浙江、在上海、在广州,通过与纺织企业座谈,切实了解身处困境的广大纺企的切肤之痛。各地各有关方面以及广大纺企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谈判技术层面的最后成功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在每轮谈判前,商务部都要与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保持密切沟通,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呼声;在一段时间内,商务部还要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合理建议;中宣部也曾专门召开在京各新闻媒体负责人“吹风会”,介绍我国纺织品谈判的有关内容以及部署新闻报道的口径和尺度。

  从中不难看出,应对中欧、中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我国政府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发挥集体智慧,多层次充分沟通,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完备的应对策略。

  第二幕 帷幄东风

  一、CITA出限策 美将更新人

  华盛顿。白宫不远处。赫伯特胡佛大楼。

  这座石头建筑的三楼,正是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简称CITA)的总部。

  CITA五人小组如今主要负责监督全球纺织品贸易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它需要考虑配额如何执行以及是否需要新的配额。CITA的成员来自劳工部、财政部、国务院以及白宫直属机构──美国贸易代表处。

  面对2004年12月31日这个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寿终正寝的日子,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开始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采取先发制人的保护措施。他们要求CITA根据进口增长预期而并非根据实际增长设限。不过进口商和零售商提起的一项诉讼阻挠了这一进程。

  遭到打击后,制造商们重新转向CITA,要求根据纺织业正在遭受廉价进口产品打击的事实推进保护措施的实施。坦蒂洛开始敦促伦纳德(CITA现任主席)设立提前预警系统,监控纺织品的进口增长。处理公众消费数据的人口普查局不希望发布未经准确研究的数据。但坦蒂洛在商务部工作的经历告诉他,数据是可以修正的。“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就是要收集数据,然后编成报表”。

  3月份,商务部提前数周发布统计的进口数据。整套“特别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棉织衬衫、女式衬衫和棉质长裤的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000%以上,人造纤维内衣进口增长300%。

  4月4日,CITA宣布,启动针对三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

  5月13日,CITA较正常进度提前3个月决定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

  接下来的工作,就在美国商务部了。

  今年2月起,一个新的名字与美国商务部联系起来。美国总统布什任命古巴裔大零售商古铁雷斯为美国新任商务部长。布什期待古铁雷斯作为商务部长完成一项重任——改善美国制造业的处境。在过去的4年中,美国贸易赤字创下新纪录,制造业有270万人失去了工作。

  二、二次华提税 再度美淡然

  1月至4月,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携部分企业代表两次出访美国,“有关的政府机构和中介组织全都见了”。5月1日起,又对美国在华的所有商会一一做了解释说服工作。

  3月1日起,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根据《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公布了第一批《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目录》。对该目录所列商品自3月1日起向美国、欧盟、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出口实施出口自动许可。通过对企业产品的统计分析和监测,为企业提供纺织品出口信息和预警信息,维护企业利益和产业安全。

  5月4日,美国宣布,将不会理睬北京关于中国大陆将减少纺织品出口的承诺,而将公布对大陆纺织品进口剧增的调查数据,让数字说明真相。

  5月7日,高虎城——我国商务部副部长兼首任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率团赴美磋商纺织品问题。

  5月9日,胡锦涛在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后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举行会见,双方在谈及纺织品贸易问题时,胡锦涛表示,中方对此十分重视,希望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加以解决。

  5月17日,欧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限制纺织品出口,否则欧盟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

  5月18日,美国纺织品协定执行委员会(CITA)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另外4类纺织品和服装采取“特别保障”措施。

  5月20日,我国宣布将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其中多数产品的税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而实际上,早在年初,为了避免中国纺织品出口在配额取消后过快增长,中国政府已对向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衬衫、裤子、睡衣、内衣等7大类33个敏感类别的148个服装税号加征了出口关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对此次关税调整做了专门说明。

  然而,美欧对我方此举未表示任何积极态度。

  5月24日,高虎城抵达布鲁塞尔,和欧盟代表团开始“非正式磋商”。美联社报道说,这位196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经济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操一口流利法语的高虎城受到了欧盟的欢迎。曼德尔森用一杯绿茶招待高虎城,试图顺利解决中欧纺织品争端。但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国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和精梳棉纱实行进口限制措施。

  同日,欧盟对我国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

  三、“税”上出奇兵 初战传捷音

  5月29日,法国全民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

  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

  美欧是中国纺织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将影响到1900万中国纺织工人,以及上亿提供纺织品原料的农民。中国目前的纺织品行业主要还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都已经逐步升高,出口的获利水平也在不断地降低。如果欧美能够响应中国政府在5月20日宣布大幅调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有诚意地协商解决中国与欧美间纺织品贸易争端,中国政府会利用关税协调中国与欧美间的纺织品贸易冲突,会利用相应的政策对纺织品生产加工的区域分布结构、生产企业的规模和品质等级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中国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欧美的对纺织品贸易的继续设限,已经使得中国没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让步,因为设限和提高关税的双重壁垒,将可能使得中国的纺织行业在没有缓冲余地的情况下遭受严重的打击。

  既然欧美对中国提高纺织品的出口关税熟视无睹,继续设限,中国放弃提高纺织品关税的做法,将会在欧美设限的条件下,降低纺织品贸易的国际价格,将有利于中国的纺织品行业调整出口地,调整中国商品的出口地战略;也将有利于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在国内的生产加工区域上重新进行配置,尤其是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将有利于在生产成本上进一步降低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价格,从而推动国内经济的区域性结构调整。通过出口地的调整和国内生产加工区域的调整,将重新构建中国纺织品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均衡体系。如果这一新的均衡体系重新建立起来,中国纺织品贸易对欧美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将会远远大于现在的水平。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5月31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你给中国企业加半斤的压力,我就给它撤八两的负担”。同时他又送出个“胡萝卜”——“中国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国家,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贸易摩擦。”

  本想以设限打压中国纺织品作为自己打响新任“第一炮”的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终于坐不住了,临时决定6月4日访华。

  第三幕 羽扇纶巾

  一、熙来客古氏 东道主吴仪

  6月2日到访的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对他的北京之行定义为“建立联系,联络感情”,向中方反映美方对当前中美贸易纠纷的关注,并转达布什政府希望通过磋商而非立法的方式,解决与中国存在的所有贸易问题的意愿。

  4日上午,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在北京饭店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举行正式会谈。

  薄熙来在北京与古铁雷斯就两国经贸热点议题举行会谈(新华网)

  令人瞩目的此次中美商务高官会晤,原定于上午10点开始,但由于古铁雷斯临时身体不适,会谈推迟到上午11点举行。笑容满面的薄熙来用流利的英文向首次访华的古铁雷斯致以问候,希望他在中国能有一个“Goodjourney”(愉快旅行)。薄熙来随后还对古铁雷斯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被东道主热情感染的古铁雷斯表示:“现在感觉好多了,我感到自己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中美双方在会谈中都将各自面临的国内政治和舆论压力向对方进行了解释,这种坦诚务实的做法,外界普遍解读为是双方希望达成沟通并继续合作的意愿。

  面对媒体的追堵,古铁雷斯扔下一句“会见具有建设性(Constructive)”就匆匆夺路离去。薄熙来则微笑着表示古铁雷斯向他解释了设限的理由,但中方认为美国的设限是无根据的行为,纺织行业是国内重要产业,关系到国内1900多万工人就业问题,中国政府非常关注。他敦促美国能够取消设限,期待7月的中美商贸联委会能达成共识,解决双方的贸易分歧。

  而对于4日下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古铁雷斯与贸易代表波特曼的会面,外电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强硬”一词。它们罕见地以较多笔墨引用了吴仪的表态,并认为,这是一次中国推行强硬路线的贸易磋商。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媒体在报道中对不久前对日本的“拂袖外交”事件作了回顾。

  在会晤中,吴仪表示,她赞赏布什总统自去年以来否决多项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动议和议案所表现出的一名政治家和战略家应有的远见和勇气。但是纺织品问题是事关中国国计民生的重大原则问题,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行动已经对中国的纺织生产造成严重冲击,打击了中国企业和公众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她希望美方能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切实推动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

  很显然,吴仪也注意到了两天前古铁雷斯对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所持的立场。因此她特别强调指出,美方应该正确评价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已经取得的成绩,少些指责,多些合作与交流。

  二、法荷否欧宪 薄曼定纺协

  5月29日,以54.87%的反对票、70%的投票率,法国全民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

  法国总理拉法兰引咎辞职。

  紧接着,6月1日,以63%的反对票、62%的投票率,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

  连锁反应可能还将继续。

  欧洲在统一进程上再次陷入空前的危机。

  应薄熙来的邀请,曼德尔森6月10日飞抵上海,与中方进行谈判。

  在正式谈判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通了四次电话,了解欧方关切的问题。商务部派出一名副部长率代表团赴欧盟总部会谈,并一直与欧方保持着副部长级和技术层沟通。通过沟通和磋商缩小了分歧,形成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共同愿望。

  谈判前,商务部通过座谈会等多个途径,了解到出口基数和贸易环境的稳定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而且企业对于数量限制也可以接受。为了做好谈判,商务部专门成立了专家小组,处理了上万个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要价的多种预案,从技术层面保证了谈判中的主动地位。

  2005年6月11日凌晨,经过紧张的10小时谈判,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上海西郊宾馆向外界宣布,中国和欧盟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中欧谅解备忘录》。

  根据《中欧谅解备忘录》,欧盟承诺对T恤衫等十类中国输欧纺织品终止调查。双方同意,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间内,对上述十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

  欧盟承诺在2005年至2007年期间,对于上述十类产品之外的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242段条款;2008年,对所有2005年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242段条款。

  三、闭关总结会 开启中美谈

  6月13日下午,商务部召开通报会,商务部常务副部长于广洲主持,参加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的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和部长助理傅自应,向62家国内主要纺织品出口企业和商会代表通报了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的有关情况。

  6月16日,商务部在南京召开全国商务系统纺织品出口管理工作会议。对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情况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纺织品出口管理工作进行了通报和部署。

  6月17日下午3时,在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纺织品应对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召开中欧纺织品谈判情况通报会。高虎城从谈判的背景、谈判的过程、谈判的成果等方面,详尽介绍了相关情况。薄熙来作了补充。

  6月18日上午10时,8家纺织品出口企业负责人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负责人与部分中央媒体记者进行了座谈,高虎城和傅自应参加了座谈。

  上午11时,商务部11层会议室,薄熙来、高虎城、傅自应3位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中方谈判组成员,又与来自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沟通。

  高虎城表示,这次谈判取得三大重要成果,一是争取到了较好的纺织品出口基数和合理的增长率,二是以较小的代价争取到了一揽子安排,三是促使对方承诺克制使用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的242段条款,在世贸组织各成员中率先打开一个缺口。谈判的成功,还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态势,也缓解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矛盾。

  一切,在按着既定策略框架发展。

  中欧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后,国内纺织品企业开始感受到协议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企业有了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再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二是企业接到的欧洲订单明显增加;三是出口欧洲纺织品的价格也在上升。

  6月17日,中美两国以“视频”的方式启动了第一轮正式的、技术层面的磋商。第二天,媒体陆续得到了这个消息。谈判由于双方的分歧太大而告败。

  6月19日,薄熙来签署部令,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暂行),并于22日就《办法》出台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该《管理办法》将于7月20日开始正式实施。

  7月2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8月1日起对仍在征收出口关税、7月20日起受到欧盟进口数量限制的17种纺织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经此次调整,尚有51种纺织品仍继续征收出口关税。

  同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蓝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第四幕 攘外安内

  一、不成一联会 无果三“纺谈”

  6月23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美国财长斯诺在当天参议院举行的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听证会上表示,坚决反对“以贸易制裁换中国人民币升值”的提案。

  7月11日10时刚过,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第1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正式开始。联委会中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古铁雷斯及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共同主持会议。毫无疑问,中方第一个谈的就是纺织品。

  有人注意到,吴仪当天穿了一身美国牌子的漂亮套装,她自己开玩笑说:“它不算贵,但却有象征意义”。中方希望美方以中美经贸关系大局为重,对纺织品一事有个明确表态。在此前的第二轮磋商中,由于美方原因,未能有实质性进展,目前磋商期已过半。中方表示愿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与美就7种设限产品的增长率及有关管理程序进行探讨,现在就看美方能否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诚意。

  古铁雷斯则强调,“纺织业也是美国的一个敏感行业”。的确,正如有专家总结的:中美贸易是三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打;每一次贸易摩擦中都会出现纺织品的身影。回顾历史,美国五位总统四次围剿中国纺织品,除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中国纺织品“示好”外,其它都为钳制中国的手段。

  会后第二天,薄熙来还邀请古铁雷斯参观了北京一家知名服装厂,以使这位强硬的部长更好地了解中国纺织业现状。

  此后,中美双方又于8月16日-17日、8月30日-9月1日,分别在旧金山和北京进行了第三轮及第四轮较量。

  四轮下来,双方差距仍然很大,谈判进展甚微,几乎停滞不前。

  参与谈判的一位中方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磋商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加之美方授权有限,其谈判人员在关键问题上缺少灵活性。此外,业内人士分析,这还与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紧密相关。首先,美国历史上南部几个州的纺织业界在国会影响力很大。这位参与谈判的中方官员也向记者证实:“每次美方到北京来谈判,这些美国纺织业界的游说团都如影随行。他们的力量多次使美方谈判立场出现摇摆”。其次,美国正面临中期选举,选民的压力对美方谈判立场形成很大牵制。

  薄熙来对此用看家的“薄式幽默”谈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那么早的时候就眼光长远地跑到中国做生意,如果马可·波罗先生突然醒过来,得知意大利现在要对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设限,他一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

  二、纺企渐思变 内效初见显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上说:尽管外向程度益高的我服装行业正面临贸易保护严峻形势,但并非如一些媒体形容的四面楚歌。对新的战略机遇,我们要积极抓住;对难以避免的摩擦矛盾,我们要冷静应对。现实警示我们: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贸易。谈判结果虽然限制了我们的出口增幅,但增长比例的基数,是今年一季度我纺织品出口能量释放时的水平,限制的也只有我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几,世界贸易的总趋势对中国是有利的。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表示,应对贸易摩擦关键在于“治本”,即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最终实现出口附加值的提高。他说,国内纺织品产业一直存在着无序竞争和无序出口的情况,自有品牌少,技术含量和利润率较低。一方面这些因素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贸易摩擦也从客观上迫使国内产业进行痛苦转型,实现了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在经历了多次波折之后,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态度日益成熟。如何理性看待国际贸易规则、开展良性竞争成了大多数企业最关心的话题。

  作为一家年出口总额2亿美元、销售市场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港资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吴忠就对这一问题表示担心:“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好国家争取来的这个良好时机,解决出口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价跌量增问题,还很难说。我们真的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了。”

  业内人士周天生说,企业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市场的发展还是有一定限度的,企业的生产也不能无限膨胀、低水平重复投资,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高档产品的开发上。

  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建议各企业:第一,把握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趋势,相机调整出口数量;第二,应顺应国际纺织服装潮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第三,强化纺织品服装行业标准,力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企业应充分利用贸易优惠协议或自由贸易区条件促进纺织品服装出口;第五,利用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积极为政府开展对外商贸谈判提供素材,提高应对贸易限制的反击能力。

  三、南北盟内辩 东西议外和

  7月21日,中欧纺织品贸易协议生效还不到两周,中国套头衫出口就已达到配额。超出配额的纺织品开始在欧盟海关积压。

  8月24日,欧盟委员会派小组前往北京解决危机。

  9月5日,经过又一次“马拉松谈判”,薄熙来与曼德尔森签署中欧纺织品《磋商纪要》。最后确认的结果是:欧盟将全部放行所有滞港货物;对执行6月11日《中欧纺织品备忘录》超过2005年协议数量的部分,中欧双方各自承担其签发的许可证数量。实际滞港货物数量双方各承担一半,其中欧方承担部分,欧盟将通过增加2005年备忘录规定的数量解决。中方承担部分,将通过个别品种的调剂来解决。

  “中国的企业面临全球化时,勇敢地跳入了自由贸易的大河中游泳,从过去三年的表现看,游泳的技术还很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老运动员却不想游了,想往岸上爬,寻求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他们若真是爬了上去,很容易感冒的。”

  当薄熙来再次发挥他一贯的“薄式幽默”时,身旁的曼德尔森和欧盟官员都露出了笑容。

  第五幕 分合之势

  一、人说忍有戏?月谈越难成

  9月1日,中美第四轮谈判结束的当晚,北京饭店B座二层的一个宴会厅里灯火辉煌,中美双方代表共70多人在此交谈甚欢。此前还针锋相对的谈判对手,此刻却全然放松,谈笑之余甚至举杯互诉苦衷。通过这次坦诚相见,双方达成一个共识: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

  “我们是在有权享受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权益的前提下,考虑到与美方的重要经贸关系,才与美方进行谈判的”

  美国商务部官员在第五轮谈判之前曾表示,如果再没有进展,从10月1日起,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将会对另外4类中国纺织品做出是否设限的裁决。类似的心理攻坚战,在每次谈判还未开始前,美国谈判对手就会手法娴熟地指向中国。

  但谈判桌之外的互诉苦衷,似乎起到了润滑作用。与前四次谈判相比,种种迹象显示,僵持的局势有所松动。

  高层关键力量的推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第五轮谈判前夕,薄熙来亲自打电话给波特曼,认为继续进行完全技术层面的磋商无助于谈判的进展,要求提高谈判级别。自此,我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直接介入。

  部长级对话和技术层面磋商的双线推进、交错进行,使谈判进程明显加快,并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谈判的气氛良好,双方同意延长会议,这也燃起了中美许多人士心中的希望之火。

  仍旧失败。

  谈判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过程。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过程。每月一“谈”的积极态度,换来的却是每月的“遗憾”。

  10月12日,双方原班人马在商务部大楼10层会议室悄然开启第六轮谈判。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在中国谈判,形势对中方有利,将可能达成协议。次日中午,谈判出人意料地提前告吹,中方表示,不会签署任何有损中方权益、不利于中国纺织业健康发展的协议。

  与前五轮谈判相比,第六轮谈判不仅提前结束,而且双方也未表示将继续保持磋商。还有专家认为,中美之间在关键性问题上仍有很大分歧,谈判的焦点仍然是在基数的确定上,这是双方都不愿意轻易让步的核心。

  二、时间换空间 干戈化玉帛

  中方主动中止第六轮谈判的魄力和决心,给美方造成了较大压力。事后,几番思量的美方通过中国驻美大使馆,最终向我传递了希望继续谈判的积极信号。考虑到继续谈判也符合中方的利益,中方接受了美方抛来的“和解”绣球。

  为了防止外界干扰,第七轮谈判秘密启动。期间,薄熙来同波特曼再次通过电话沟通,明确了谈判的总体框架。

  11月1日,中美纺织品第七轮谈判已在华盛顿进行了三天,但外界仍无法证实双方是否达成一致,只有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一句“最后总会有一个协议的”,耐人寻味。几乎同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网站上的另一份声明同样值得关注。该声明称,“USTR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就进口中国袜子签署了一份协议,这份协议对进口中国棉制、羊毛和化纤袜子规定了略多于1000万打的新配额”。这些模糊的信号,预示着中美纺织品贸易“干戈”化“玉帛”的时机已若隐若现。

  由于双方都有达成协议的强烈意愿,第七轮谈判小组开完大会,立即分成文本组和技术组两个组。文本组负责起草各自的文本;技术组负责核对数据等工作。在具体谈判中,在基数和增长率等关键问题上,美方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对协议内容各类产品的基数和增幅实现了全面改善,并承诺对我卡关产品立即全部放行,不做数量扣减。

  我方也展示了足够的灵活性。例如,在协议数量管理涵盖了5类2002年实现一体化前的产品这一方面,中方考虑到这5类产品未来几年的增长潜力已经不大,但占据了整个设限产品的出口金额的47%,比重不小,这样的安排中方求得了实惠,也顾及了美方的面子。

  除了谈判战略上的灵活与协调,由于涉及最终协议的内容,第七轮谈判在技术数据层面上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当时由13人组成的中方小组带去了130多种产品、不同的增长率、不同基数的数据,为谈判做了充分准备。不同数量管理方式对我方利益影响的大小,中方能在三分钟之内立即作出反应。而美方还没有计算出来时,中方谈判人员已把数字搁在谈判桌上了。事后美国对我方的评价是:中方谈判小组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令人震惊。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基于中美于11月8日签署的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结束所有目前正在调查的对华纺织品设限案件,共计24起。同时,CITA向美国海关发出指令,要求其在11月28日至12月2日之间对11月8日前到达美国的卡关货物(不包括袜子)放行;对其他卡关货物,将根据美国海关的有关规定,在设限到期后逐批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对此形容是“来之不易”。

  在对美纺织品谈判中,用“时间”换“空间”,终于赢得了协议的签署。

  中欧、中美协议的签署使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美国的贸易环境最终明朗。薄熙来对两个协议的评价颇高:“两个纺织品协议是平衡的、互为补充,协议的签署成为通过平等磋商来解决贸易争端的两个成功范例。”


案例讨论

    1、中美、中欧贸易纷争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找到危机的根源?

    2、中国贸易纷争的“对手”有哪些?他们为什么要结成同盟?中国采取什么措施破解这一同盟?

    3、分析、总结此次危机中中方获得成功的原因。


案例分析

  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网站(gpj.mofcom.gov.cn)的资讯栏里,罗列了整整39页、近600件我与他国贸易摩擦案件,而这些,都发生在2005年。从欧洲纺织服装组织布鲁塞尔放飞100万只气球,到西班牙集体焚温州鞋事件,别国对我国各种制造业产品设限正以接近2件/天的速度递增。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上升到战略层面的危机管理,在观念确立、机制建设和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划定了危机管理“作为与不作为”的边界。

  1、战略先行原则

  危机管理首先要“务虚”,这里的“虚”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危机意识,二是形成危机观念,三是建构危机思想。危机意识是对盲目乐观的摒弃,是对居安思危的唤醒;危机观念是对自发的、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形成预控和应对危机的观念框架;危机思想是对危机观念的丰富和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在科学、规范、明确的危机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组织应规划出方向性的、持久的危机管理战略。定方向、定战略既是危机管理的一个基本步骤,也是一项首要原则。

  在此次中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我国政府就及时制定了危机应对战略,在明晰此次危机各方面动因的前提下,国务院提出“力争从欧盟取得突破,力争达成一揽子协议”的应对原则,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等等。这些战略在后来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完全正确而且是高瞻远瞩的,为整个事件的处理定了基调。而“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不仅体现在最终协议的达成上,也体现我国政府应对此次危机的整体过程中。

  2、预防第一原则

  “凡事预则立”、“防微杜渐”、“防范大于救灾”等生存智慧和管理哲学,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我们通过临时纺织品应对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功化解了这场摩擦,但建立一套长期的、完整的危机预警体系被公认为是完全必要的,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尤其重要。如何及时获取情报信息,何时启动产品数据监测,怎样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顺畅的沟通,都是建立这套体系时所应当考虑的。

  3、制度保障原则

  危机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要求危机管理者一方面要重视对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一方面要加强日常化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

  应对国际争端,我们应当自宏观至微观层面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意义上的制度。这包括建立和维护国际生产贸易秩序(多边、区域性、双边协定)、规划和引导国内生产贸易秩序,完善包括司法仲裁、商务谈判、信息发布沟通在内的一整套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4、全局利益原则

  在危机中,组织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受到严重威胁,必然面临利益取舍的抉择。瞻前顾后、游移不定只能导致危机恶化。在此情境下,组织决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全局利益优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在此次纺织品贸易争端中,国内企业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值得关注。这突出表现在秋季广交会上,也具体体现在近年来不理会政府的引导调控,盲目投入大量资本进入纺织生产项目上。这不仅为欧美对我设限预备了借口,更严重干扰了纺织服装贸易秩序,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工作埋下了隐忧。

  5、勇于担责原则

  在社会系统中,每一个组织都是特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危机降临,组织欲获得长远的发展权利,必须担当起相应的危机责任:一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着力维系和保证公众的合理合法权益;二是对事实负责,实事求是、真诚坦率地面对公众,避免隐瞒、欺骗;三是对善后处理负责,切忌危机平息后“当下心喜、送鬼出门”的心态,要继续小心翼翼地处理好对利益相关者的补偿、安抚和致歉工作,以及自身的总结和检讨工作。

  在这次事件中,商务部无疑很好的扮演了这个角色。坚定、负责任的立场,及时、多层次的沟通,娴熟、有风度的谈判、回顾总结和未来规划正是亮点所在。

  6、积极主动原则

  身陷危机,组织应积极行动起来,于无水处寻秋水,届有光处觅春光。积极主动意味着组织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直面危机,以冷静的心态和集体的智慧应对危机;二是迅速反应,及时查找根源,公布真相,制定措施,化被动为主动;三是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全员行动起来,明确权责,众志成城,统一对外。

  身为相同利益,不同主体的我方各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在此次事件中,都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商务部为主的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商会,企业甚至媒体都表现出了坚定立场,在不同层面上为此次争端的解决积极贡献力量。

使用说明

    1、中美、中欧贸易纷争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找到危机的根源?

    2、中国贸易纷争的“对手”有哪些?他们为什么要结成同盟?中国采取什么措施破解这一同盟?

    3、分析、总结此次危机中中方获得成功的原因。


附录

[规则再造]

  ★危机管理不单纯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制造危机和化解危机同样都需要理由。

  ★你不给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共赢的机会,他们就会给你制造不安,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非理性行为。

  ★庞大组织的崩溃,往往自内部始。

  ★认识自己的“短板”。

  ★了解对手的内部格局、分析对手利益同盟的构成。采取分化政策,各个击破。

  ★危机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

  ★把握危机进程中的媒体关注,充分信任媒体,充分发动媒体。对媒体这只猫,要准备充分的鲜鱼。

  ★了解当前危机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化解危机。

  ★充分准备方能掌控全局。

  ★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建立危机应对长效机制。

  ★谈判技巧1——硬与软的考量

  ★谈判技巧2——尊重对手

  ★谈判技巧3——做足准备工作

  ★谈判技巧4——准备道具

  ★谈判技巧5——妙语连珠

  ★谈判技巧6——针对对手套路主动“封招”

  ★谈判技巧7——虚实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