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公共关系

圆明园防渗膜事件解析

2019-03-25 05:51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决策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决策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政府决策危机是由于政府决策失误而对政府形象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类危机。政府决策危机表面看来往往是决策者的决策失误造成的,但其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制度缺陷和小团体利益下的共同作用。在分析此类危机中,我们可发现管理制度缺陷是客观因素,而小团体利益则是主观因素,所以在管理此类危机时,有效的措施应是完善制度和分化利益联盟。2005年春天,圆明园管理部为了减少灌湖水费和开发旅游项目,将圆明园水系下埋了一层滴水不漏的防渗膜。然而,这项工程没有得到过环保部门的审批,更加庆幸的是,这项工程被环保专家早早发现并公之于世,一场公共决策危机浮出水面……

[案例回放]

    案例背景

  圆明园,这个万园之园在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和百多年的风雨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春天,圆明园的一项工程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管理部为了减少灌湖水费和开发旅游项目,将圆明园水系下埋了一层滴水不漏的防渗膜。然而,庆幸的是这项工程没有得到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又被环保专家早早的发现公之于世,于是一场拯救圆明园的行动展开了。

  第一幕 万春流尽

  圆明园,总是被人们与火联系在一起,她曾两次遭受劫难,只给后人留下断壁残垣,借以凭吊那个屈辱的年代。然而这次,圆明园的命运却与水紧紧相连。

  2005年3月22日,春分过去的第2天,“世界水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参观圆明园时,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铺设防渗膜的工程。目睹了这一“宏伟工程”后,急得睡不找觉。看着热火朝天的场面,张正纯教授心急火燎:这哪里是什么保水,简直就是给圆明园自掘坟墓!

  “记者同志,请你赶快来看看!圆明园正在自毁自己的命根子!”3月24日中午,人民网记者突然接到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打来的告急电话,“圆明园的湖底在铺设防渗膜,已经快铺完了,如果不马上停止,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下午,记者打车赶到圆明园,进行实地采访。

    记者发现,大部分湖底已被“开膛破肚”,防渗膜已经铺完,上面盖上了被晒干压碎的污泥,就像平整后的农田;在石头砌的驳岸边,有的民工用水泥把延伸到岸边的防渗膜压住,然后再盖上泥土;有的民工正在用水泥认真地砌严石头缝——防渗工作可以说是横到边竖到沿,天衣无缝。防渗膜由“一布一膜”构成:一层是塑料防滑膜,一层是特制的白色土工防渗膜。据施工人员介绍,这样防渗得效果会特别好。

  张正春教授认为,对圆明园的天然湖底、河道进行如此严密的全部防渗处理,将导致两大严重后果——

  一是破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水是圆明园的命根子,环绕互通的河湖是维系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命脉。经过300多年的自然演化,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生态系统。这些动植物不但依赖水生存,还具有净化水的功能。如此大规模地挖掘、搬运、弄碎淤泥,不但把许多在淤泥中栖息的生物置于死地,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再把湖底全部盖死,使防渗膜下的生物全部憋死,而且隔断了水的自然循环,使之无法与防渗膜下的部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二是会破坏圆明园的古典园林风格。圆明园所在的地方本来是天然湿地,形成了举世无双的独特园林风格。把园中的水底全部防渗处理,无异于把自然湖、河道变成了人工水池、水渠。特别是严丝合缝的水泥砌岸,人为地把水体与山体割裂开来,破坏了山水相连、气息相通的整体格局。……

  针对这一现状,专家们指出,在自然河道、湖底进行全部防渗的做法,早已被证明是因小失大的错误做法,别的国家改正还来不及,我们不能再做傻事了。特别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更不能草率行事。他们强烈呼吁,应该立即停止所有施工,尽快召开由各方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研究补救措施。

  如何补救?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有两种意见:一是应该赶在补水之前,撤去已经铺设的防渗膜,恢复原貌——至少也要部分拆除,部分恢复原貌。专家们指出,如果等到将来后果显现时再行拆除,那导致的经济、生态损失将会更大,而且极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国际影响。专家们大声疾呼:北京只有一个圆明园!中国只有一个圆明园!世界只有一个圆明园!救救圆明园!

图1:工人正在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北京晚报)

  对此项工程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的解释是:铺防渗膜是为了保证圆明园常年有水,保护圆明园的生态系统,看不出防渗与生态恶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预算总造价为3000万元人民币。由于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的,加上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目前一年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即使是这样,水面干涸的最长时间长达7个月。防渗是无奈之举。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几年之后,水价会更高,就更用不起了。

  对于专家“防渗会使水体富营养化”的质疑,李主任说:在防渗处理之前,圆明园的水就已经出现富营养化了,严重的时候水体发绿发臭,水华现象严重。他认为,水质恶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引来的水本身就不干净,而是圆明园的水“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本来就是“死水”。

  至于“防渗会威胁岸边、山上的植物”一说,李主任认为:其实在未做防渗之前,植物就缺水厉害,长得不好,夏天湖边的柳树“大量死亡”。他说:我们目前只是在湖底防渗,是“下渗”,“侧渗”——驳岸的衬砌则没有做。

  当被问及“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词语时,李主任显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他说:防渗处理本身就是环境整治工程,不需要做什么“环境影响评价”。此时,除了少数几出河道湖底未开挖外,其余大部分已经铺设完毕。防渗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计划在今年五一前全部完工。

  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早就规定,新上马的工程要做“环境影响评价”,而2003年9月起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水利等规划也要做“环境影响评价”。

图2:挖土机在前面整地,施工人员跟在后面铺防渗膜。(人民网)

  针对这一现状,专家们指出,在自然河道、湖底进行全部防渗的做法,早已被证明是因小失大的错误做法,别的国家改正还来不及,我们不能再做傻事了。特别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更不能草率行事。他们强烈呼吁,应该立即停止所有施工,尽快召开由各方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研究补救措施。

  专家们认为,圆明园处在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地区,其周围高校、科研单位众多,水渗漏到地下会补及圆明园本身和周边乃至全北京市的地下水,对于维护圆明园本身、海淀地区和北京市的生态环境都有好处。圆明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世界闻名的文化遗址,北京市和中央政府应该出资解决补水问题。对于目前北京市和中国的财政状况来说,一年拿出几百万元补水应该不成问题。

  3月31日,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皓博士带领4位工作人员到圆明园进行了深入考察,她吃惊地发现在圆明园深处,部分二三百年前修筑的石头堤岸被拆毁,拆下的石头被丢弃在一边,而这些石头堤岸属于圆明园文物的组成部分。圆明园管理处用水泥将几乎所有的石头堤岸的缝隙封死,这样新筑的砖墙就完全阻止了水的侧渗,这样做绝对不利于岸边植物的生长。在拆除原有石头堤岸的过程中,一些大树的树根裸露在外,部分树根被砍断,这对树木造成了严重伤害。

图3:堤岸改造对树木正造成直接的威胁 李皓 摄

  第二幕 水深几何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天内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站对圆明园防渗膜工程进行了大量报道。人们纷纷质疑圆明园防渗膜工程的目的和效果,很多环保、旅游、文物方面的专家对工程的合理合法性发表了意见。

  [各方评说]

  王如松(中科院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00多年前八国联军的大规模烧杀抢掠劫难彻底摧毁了圆明园的人文生态结构,而生态无知的大规模塑料防渗工程,则将彻底破坏圆明园的自然生态功能——二者异曲同工,圆明园将可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破坏的遗址公园,以外耻内愚警示我们的子孙后代!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博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帝国主义破坏的遗址,圆明园承载的是一段不能抹煞的历史,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

  张正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由塑料包裹的一潭死水成为一种相对缺氧的环境,大量厌氧微生物所排放的有毒气体对于水底土壤中的生物群落、水生生物、包括水生鱼类、水禽和游园的人们也是一种危害。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我们需要对圆明园的管理认真反思。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矛盾中心不是水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什么样的圆明园的问题。圆明园的定位是历史遗址公园,可现在的做法是试图忘掉这段历史,努力将圆明园建设成为一个能划船、能游乐的现代公园,这样水就不够了。

  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从工程施工的影响看,投资太大,经济效益不高,造成生态破坏,防渗漏工程后湖底不渗水,将会打乱北京市地下水系统的平衡。另外,还会造成文物破坏,1980年至今的圆明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生态和独特景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应破坏它。

  梅宁华(北京文物局局长):作为一个遗址公园,保护其历史环境和历史面貌的原真性,是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尚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我们已经要求有关单位今年不要再施工了。我们将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经过论证,提出新的方案后,再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圆明园管理处对各处的意见做出了回应。管理处李景奇主任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2000多亩的湖底防渗膜已基本铺完,要拆除不现实。李主任认为,在现有条件下,铺设塑料防渗膜是解决圆明园缺水问题的较好选择。由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经费缺口很大、水渗漏严重,圆明园1年水面干涸时间长达7个月,引发水华泛滥、水生物和草木死亡等问题,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2002年,由于干旱缺水,导致湖水变臭变绿,几百公斤鱼死亡,臭气熏天,游客和周围居民严重抗议。圆明园还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目前情况产生的影响很不好。在各种矛盾之中,缺水是主要矛盾,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专家“铺设塑料防渗膜会危及圆明园的生态、破坏古典园林风格”的质疑,李主任认为问题没有专家说得那么严重。“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问题。”他说,但是现在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减少水渗漏,保住有限的水资源。“路总得一步一步走,要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不可能。”

  他说:“做防渗是逼出来的办法,如果有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我们肯定也不会做防渗。我们当然希望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圆明园的缺水问题,但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实在等不起啊!”

  渐渐人们发现圆明园防渗工程涉及的管理部门甚多,除了环保还有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文物、园林、水务局等等,在这种多头管理下,圆明园管理处左突右挡,虽遭质疑仍能稳坐蓬岛瑶台(圆明园福海中心岛)。就在人们的讨伐和管理处的自我辩护进行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声音让人们看到了管理者的权威。

    市环保局对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调查后初步认定,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未按国家相关法律做任何环评报告,也未通过市环保局的环保审批。但市环保局表示,工程是否立即停工还需进一步调查。市环保局还表示,因为该工程关注度很高,前期投资高达1.5亿元,还牵涉到文物、水务和园林等部门,所以还需两至三天的进一步调查才会有最终定论。

  4月1日,海淀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全面停工。区政府将尽快组织专业部门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进行环境评估,并再次组织园林、环保、水利、文物部门负责人及各领域专家,对防渗工程做进一步科学论证。

  这一天,圆明园防渗工程停工了。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但从工地的进度看,防渗工程已基本完工,这让人们有些被愚弄的感觉,每个人都想知道防渗工程到底应该如何解决。

  4月1日下午,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二楼的一间会议室,“关注圆明园之水——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召开。令主办方没有料到的是,小小的会议室里挤满了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热心环保的NGO组织代表和市民,人数大大超出了预期。

  第三幕 火热如灼

  一、火爆的听证会

  “多听专家公众的意见,不能拍脑袋定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道。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环保总局的列出了73人的代表名单,在代表名单上,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钱易院士等专家级代表占了三分之一。最早向媒体反映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张正春也名列其中。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有6人参加听证会,国家文物局、市环保局、市文物局、水务局和海淀区政府等相关政府部门也派人到会。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来自各个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代表占了相当数量,也有一些关心环保的大学生、工人、退休干部。环保总局有关人士说,名单中的这些人是从近200位报名者中确定的,他们应该可以代表社会各个方面的声音。另有100余名各媒体记者旁听了听证会,各大网站进行了现场直播。

  听证会上,双方观点针锋相对,一方认为不应铺设防渗膜,一方认为铺设防渗膜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各方评说]

  反对铺防渗膜有如下意见:

  张正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工程彻底伤害了圆明园的命脉和灵魂。

  崔海亭(北京大学教授):圆明园生态上的定位是人工湿地。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发生种种生态伤害事件。

  王红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防渗膜产生有机污染物后果不堪设想。

  李楯(清华大学教授):应该拆除圆明园管理处违法在圆明园湖中铺设的防渗膜。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薛野(自然之友环保社团):圆明园管理处回避商业开发问题。

  李皓(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顺应自然才能重现圆明园美的魂魄。

  北京市文物局代表:建议圆明园湿地化保护。

  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教授):整修暂时放一放,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保留防渗膜者有如下意见:

  管理处:圆明园水渗漏严重,必须进行防渗处理。

  傅在衡(清华大学教授):湖底防渗是否影响总体生态尚无定论。

  沈志良(清华水利系教授):防渗工程必要,应改善而非全部重来。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彻底解决水资源,圆明园生态才能有效保护。

  李开发(水资源研究学者):总体肯定圆明园防渗工程项目。

  檀馨(园林设计专家):实地考察说明圆明园防渗用膜是必须的。

  杨振铎(圆明园管理处原副主任):地下水位下降不能归罪于圆明园管理处。

  然而,在各方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的镜头下,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却中途离席了。

  记者更出去之后,在圆明园福园门的入口处,保安人员以没有接到上级通知为由,拒绝了记者进入园区的要求。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此时就在园区内,他的办公地点离我们所在的门卫房还不过两百米。圆明园管理处办公室没有同意记者进入园区的请求,并表示要请示一下李景奇主任。10分钟以后,圆明园管理处办公室告答复记者,李景奇主任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听证会的特点是有争论无结论,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也不例外,最后,所有的问题集中在防渗膜是否有污染性、生态工程是否成“生财”工程、工程是否经过公开投标、材料费以外的钱做何用、砍伐灌木是否符合整治规定等问题上。会场外很多热心人也为圆明园水资源保护出谋划策,有人提出了湖底加铺细石、蓄雨水补湖水、铺设黏土防渗、地下水湖水互补等方案。

  圆明园管理处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了防渗工程专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时的圆明园中,地势较低的福海已经开始有雨水积蓄下来。

  二、烫手的环评报告

  听证会后第二天,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圆明园没有执行审批手续就擅自开工,环保部门毫不知情。在环保专家提出严重质疑后,环保部门才获知此事。此时,国家环保总局立即开展相应工作,包括责令其停工,并召开公开听证会,这是按照相应法规积极地进行的。圆明园将于近期提交环评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对其审核后,参考13日的听证会讨论意见,最后再决定防渗膜的去留。

  4月19日国家环保总局与圆明园管理处进行了正式沟通,督促其尽快报送环评报告书。环保总局环评司三处负责人李天威透露,圆明园防渗工程因环评技术难度较大、涉及面较广,圆明园暂时还未找到环评单位。

  4月20日,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华商国际公司和TOM在线有限公司主办,11位支持铺设防渗膜的水利和环保专家召开了“水资源、节水、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思考论坛”。论坛的主要观点有防渗工程可充分利用水源、圆明园已保不住湿地、防渗膜不会带来“一潭死水”和铺膜后水生植物仍可生存四点。主办方负责邀请专家的人员介绍,嘉宾们意见这么一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圆明园听证会上支持方发言机会很少,受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与水利方面专家比较熟悉。

  各界的讨论仍在进行着,但直到5月9日,20天过去了仍没有环评机构愿意接手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此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40天内交防渗工程环评报告。

  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时变成了热手的山芋,多家环评机构均否认曾接受圆明园环评委托,为此环保总局批评有关单位不敢承担圆明园环评责任。

  在媒体披露圆明园整治工程环评工作受到延误后,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地质大学、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环评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对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如果圆明园管理部门委托,他们都愿意承接其环评工作。

  而此前清华大学已主动承接了圆明园环评。该校已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多学科专家成立环评工作组,将在环保总局限定的时间内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清华大学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将本着对社会、对环保事业负责的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而北师大称将协助做好环评,北师大有关负责人主动与环保总局进行了沟通,对由于未能及时答复造成圆明园环评延误表示歉意,并表示将积极协助清华大学共同做好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沸腾的争论暂时平息了,人们等待着报告的早日出台。

  三、节外生枝

  5月18日,北京娱乐信报曝出《圆明园湖心岛出租给私人专家、网友提出质疑》,使得游人无法靠近蓬岛瑶台西岛。当天下午承租人即表示:“我愿意服从民意和法规,服从政府安排,如果确实不允许租,也愿意放弃”。

  圆明园湖心岛上建起的四合院式建筑。(北京娱乐信报)

  第二天,圆明园管理处做出正式书面答复。该答复称,湖心岛值房院不是文物,为仿古建筑。1993年以“以租代管”的形式,将蓬岛瑶台西岛值房院租给两名相声演员,新一期合同期10年(2000年至2010年)。合同签订时,承租人承诺在租用值房院期间,保障岛上的文物和环境不被破坏,并且保证游人可正常到岛上参观游览。但是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指责圆明园侵犯公共利益。22日,圆明园管理处表示已经收回了湖心岛。

  这真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然而不等大家讨论尽兴,5月21日,圆明园内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万春园别墅再次引发关注。圆明园管理处对此表示,该别墅群建于十余年前,手续齐全。

  圆明园问题再次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海淀区开始全面介入圆明园问题的调查。

  5月24日,北京市有关部门首次回应圆明园事件,就相关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解释,并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回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四、实事求是

  6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受理了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7月5日公布于国家环保总局的网站上。该报告得出如下结论:

  1.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的节水与补水措施。

  2.圆明园坐落于清河古河道上,防止过度渗漏是节水措施之一。但必须结合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选择,决定防渗的具体形式。圆明园缺少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

  3.目前没有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产生环境毒性的报道,但其综合环境友好性低于天然防渗材料。考虑到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公园的特殊性,应该优先采用相适宜的防渗材料和措施。

  4.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

  5.圆明园防渗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的现实,造成社会、经济、环境多个目标的相互矛盾,必须实施多目标综合决策。该工程的改进方案,以防渗工程实施现状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因湖制宜,全面统筹,整体优化”为原则,兼顾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综合考虑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环评推荐综合改进方案。

  环评报告千呼万唤始出来,报告回答了人们关于防渗工程的种种问题,而人们更关注的是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命运。

  第四幕 冷秋还复

  7月5日,环保总局组织各方专家对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审查,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整改措施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实事求是地考虑工程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统筹计算其环境、经济和社会成本。

  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粘土防渗;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同时,为维持圆明园内水域的生态系统功能需要,必须统筹规划园内用水,增加来水量,尽可能利用中水,保证来水的水质,园内的水体质量也要严加保护防止污染。

  7月8日,环保总局将关于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的整改通知送达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管理处明确表示,一定会认真研究落实整改方案,做好整改工作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圆明园管理处表示,近一段时间来,圆明园防渗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专题学术研讨,这对今后做好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和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管理处还感谢清华大学联合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环评工作组,本着科学、依法、公正的原则,在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环评工作,同时也感谢众多媒体给予的广泛关注。圆明园管理处希望社会各界继续给予圆明园支持和帮助。

  8月15日,在等待了一个多月后,圆明园福海景区的防渗整改工程正式开工。在等待的这一个多月里,圆明园管理处谢绝一切采访,将施工现场严严封住,不让游人参观。

  防渗整改工程悄悄的进行着,人们继续等待着,等待圆明园完全开放的到来。

  9月初在部分整改工程完工、部分继续施工的情况下,圆明园管理处从密云水库调水200万立方注入绮春园、福海、长春园,此次注入的200万方水是2005年水务局分给圆明园的用水总量,管理处的负责人认为虽然就圆明园整个环境整治工程而言,绮春园和长春园拆掉的防渗膜只占10%左右,但是这10%的面积的渗水量非常惊人,能否持续到年底得看防渗整改的效果。

  “十·一”黄金周,圆明园如期迎来了四方的游人,他们终于可以泛舟福海,并感受圆明园曾经历过的苦难历史。

案例讨论

    1、在此次事件中,不同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在公共决策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2、圆明园管理处在处理此次公共决策危机时,犯了哪些错误?哪些地方值得称道?

 


案例分析

  议题管理中的意见领袖


  如果没有张正春,此时的圆明园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丁学良,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否还在为了经济利益出卖学术道德……


  2005年的很多事让人们记住了一些人和他们说过的话,他们说的话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思想和决策。


  “意见领袖”是我们对他们的称呼,他们来自大众,从一般社会角色上看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没有明显的、本质上的区别。在他所活跃的群体范围内,他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地位而非上下级关。人们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信赖,因而他的意见显然比其他信息源更具说服力。


  有关特定问题的信息传播开来后,总是首先引起一部分人的注意,而这其中总是有少数人关注度更高、兴趣更强烈。他们对这一问题的信息更敏感,获取途径更多样,加之既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他们总是比其他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评价这些信息。由此,这少数人便在群体中掌握了对这一问题的权威话语。


  因此我们提倡在危机沟通管理中重视意见领袖的发现和利用。总体来看,意见领袖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转换”上:


  1、传播形态的转换。每一种传播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形成不同传播形态的集合优势、规避其短处,始终是危机沟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组织能够对意见领袖善加利用,那么不同传播形态的优势整合便成为可能。


  2、信息属性的转换。一般而言,人们习惯将信息按其属性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满足认知需求的事实性信息;二是为人们提供观点、评价和指导的意见性信息。意见领袖的传播行为,是对媒介和组织的信息进行加工后的“补强”传播。在此过程中,他会重复和强调群体成员已知的信息,补充未知信息;而他显然又不会满足于此,他总是用自己的意见影响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也乐于从他那里寻求意见性信息。


  3、符号系统的转换。每一种传播形态都有与其属性相匹配的符号系统。意见领袖与其他群体成员有着大体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共同的交流符号系统。在获取媒介和组织信息后,他会通过群体成员最习惯、最便捷、最容易达成理解的符号传递自己加工过的信息。


  4、传播流向的转换。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一直存在一个为人们所诟病的缺点:单向传播。意见领袖正是实现上下、内外传通的双向“把关人”。他一方面对媒介和组织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演绎,然后传达给其他群体成员;一方面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舆论进行汇总、归纳和补充,然后反映给媒介和组织。这就意味着如果组织在危机中能够找到意见领袖,并有效利用他们,便能准确掌握舆情,使针对性的双向交流得以进行。


  发现、找到意见领袖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利益相关者群体,观察人们在危机中的活跃度。二是通过多渠道主动寻访,让人们提供意见领袖的线索。三是在危机影响范围较大,波及很多利益相关群体时,要着重在核心利益相关群体寻找意见领袖。


  纵观我国历史,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有人振臂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当组织遇到危机时,我们也要找到他们,请他们站出来帮助我们去说服公众,记得他们的名字叫“意见领袖”。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范围:


  1、社会公共决策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2、社会公共决策中的议题管理


  3、社会公共决策中的意见领袖


附录

[规则再造]


  ★不要不懂装懂。


  ★换个方法解决问题。


  ★不要推卸责任,这只能让你更被动。


  ★不知者不怪,请不要抵赖。


  ★别把你的上级推上火线。


  ★为管理制定时间表。


  ★在别人的危机中,如果你不能主动提供协助,还不如远离危机,别让他人的危机演变成自己的危机。


  ★主动提供帮助,在别人的危机中为自己寻找机会。


  ★态度决定一切,而不是技巧。


  ★不要挡住媒体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