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公共关系

乐清钱云会事件:网络中的图像与舆论构建

2019-04-24 08:00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摘要:

2010年12月底,一张男子被卡车碾断脖颈的照片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同时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舆论高潮。照片中的男子钱云会因其多次上访的身份和离奇的死法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对于钱云会是死于谋杀还是死于意外交通事故,网民和警方产生了尖锐的意见对立。

本文梳理了钱云会事件的整个过程,并根据对事件爆发期间的新浪微博的舆情分析将事件划分为四个阶段:舆论的兴起、官方和民意的对峙高潮、民意的平息和第二次对峙高潮;通过对事件中微博上意见领袖的分析发现了图像传播在该事件的民意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选取了事件发展过程中三幅重要的图像文本作为样本,从图像本身的内容、图像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和其包含的舆论主题进行文本细读。并总结出“有图有真相”的网络时代中,图像传播的模式:由一定的构图、景别、色彩构成的图像内容经过与观看情感和观看者脑海中的刻板印象的互动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核心形象,即完成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该核心形象再通过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对应,从而反映了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即主题;而这种主题会重新影响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构成要素,从而使原来的刻板印象得到补充和更新,形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循环体系。

    一、   乐清钱云会事件全纪录

2010年12月25日,浙江省乐清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在随后的一个多月中,以事故中的遇难者钱云会为焦点,一场由网络掀起并在传统媒体中引发广泛关注的舆论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事件中,以网络、特别是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和官方的信息发布产生了矛盾和对峙。依据“钱云会事件”中报道议题的变换以及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可将整个舆论事件划分为四个阶段:

 1、     起始:村长之死(2010年12月25日至12月26日)

(1)离奇的交通事故

2010年12月25日,浙江省乐清市蒲岐镇虹南公路寨桥村路段,一辆工程车将一行人撞倒并导致其当场死亡。事故场面触目惊心。死者钱云会是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原村主任。从2003年起,他开始带领村民上访,反对浙能乐清电厂征用村内土地,并于2005年被选为寨桥村村委会主任。他曾被三次入狱;事故发生前3个月,他刚刚第三次迈出监狱的大门。

“村长之死”立即发生引发了当地村民的关注和讨论。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在此时在村民中传播开来:一位目击者钱宇成看到钱云会与4名身穿深色制服的男子扭打一阵后,被推倒在地,停在七八米开外的工程车开了过来,仍趴在地上的钱云会被碾了过去,那4名制服男子绕过重型卡车逃跑了。

当天下午18时42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温州网”对“钱云会之死”进行了简短的报道:“乐清蒲岐镇今日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1]然而这则迅速发布的消息反而让人生疑:公安机关尚未定性,怎么就做出了交通事故 的结论?

(2)引发网络关注

尽管有了官方的新闻报道,但关于“村长之死”的各种消息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最早的网帖出现在12月25日下午1点左右,一篇题为《蒲岐一苦难的村长,为民办事的好村长,今早被杀》的帖子称“早上的车祸并不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而是一起有策划、有组织的谋杀案”。[2]

在微博上,能够查询到的关于钱云会死亡最早一则消息,是“某某1199”于12月25日晚于新浪发布:“浙江省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的前任村长今天被车碾死,是政府谋杀的,请求好心人关注……”该微博博主无粉丝,未引起关注,被转发次数2,评论为1。

12月26日00:03,网民孟建伟发布了两篇文配图的微博:“气愤:浙江,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村长之死。村长钱云会于2010年12有25日上午9:25在本村口公路边被4个人抬起扔在工程车前轮胎下轧死。”

网络上的种种说法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12月26日22时,乐清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12月25日,发生在蒲岐镇虹南公路寨桥村路段的交通事故驾驶员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

第一阶段小结:

事故发生当天下午,网络上出现第一条关于钱云会事件的帖子,网民特别是微博用户开始对事件给予高度关注;政府部门虽有意辟谣,但是零星发布的关于“交通事故”消息并没能发生很大的影响力。在这一阶段,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话语占主导地位。

 2、     对峙和高潮: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与网络不信任情绪蔓延12月27日至12月31日:

据《新京报》报道,“12月26日夜至27日晨,钱云会事件成为微博关注度最高事件之一,出现了万次转发高潮。”[3] 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关注钱云会事件。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浙江乐清一上访村主任“交通事故”致死 疑云重重》中列举了事件中的五大疑点。

(1)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12月27日16时30分,乐清市公安局、乐清市交警大队、蒲歧镇人民政府、中国移动乐清分公司等联合召开关于钱云会事件的新闻发布会。

警方称,事发当天肇事工程车从虹桥镇往乐清湾港区方向行驶,途经虹南大道蒲岐镇寨桥村段时,钱云会撑伞从道路右侧往左侧横穿,工程车紧急刹车但仍与死者发生碰撞,造成钱云会当场死亡警方还告知,在民警现场调查中,现场部分不明真相群众在个别人的煽动下,对公安民警进行围攻,造成两位民警受伤。随后,死者家属及部分村民在事发现场阻挠民警进行现场调查工作,涉嫌寻衅滋事的包括目击人钱宇成在内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当记者们对现场监控摄像为何失效进行提问时,中国移动乐清分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解释,发生事故路段的监控设备是21号安装的,24日下午才进行了设备调试,25号事故发生时,尚不能存储录像。

新闻发布会似乎并没有能够平息公众的质疑,“唯一的摄像头没有存储功能”反而让人对“交通事故”的判断产生更多的质疑。

(2)第二目击人出现,民间质疑继续升温

在唯一的目击人钱成宇被警方带走后,另一名自称“目击者”出现了12月28日晚, 邻村村民黄迪燕说,她在事发当天曾看到三个戴白手套黑口罩的男子,分别反扭着钱云会的手,掐着他的脖子她曾上前劝阻,却被推开,一回头发现一辆卡车开过来,三个人将其推至车轮之下“第二目击证人”的出现重新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和质疑

同一天,评论人笑蜀于20:08时发表的一篇微博,内容是“刚才与于建嵘先生电话十分钟,拟由他领衔独立调查团赴温州实地调查乐清钱云会惨案一事,已获他确认,惟具体操作尚待讨论。于先生不日将发布相关文告,敬请垂注”。在极短的时间内,这篇微博获得上千次转发与评论,博友期待之声切切。

(3)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12 月29 日22时50 分,温州市政府新闻办为钱云会事件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最终调查结果依然认定钱之死为交通肇事事件,排除“谋杀”的可能。

温州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介绍,公安局分为“谋杀”与“交通事故”两条线进行调查。调查中, 警方对目击证人钱成宇和网民提出的“第二目击证人”黄迪燕进行了测谎,钱成宇承认,他是在事发后到达现场,并未目睹经过,“谋杀”只是他的猜测;黄迪燕则承认是受人教唆。而从现场勘查情况看,现场留有明显的车辆刹车痕迹、尸体拖痕、人车碰撞痕迹, 与被人强行压住碾压的行为不符。

官方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和广大网民的认可。新浪微博上,关于“钱云会”的微博话题量在12月29日达到顶峰。[4]

(4)公民调查团揭示“真相”

30日当天下午,独立公民调查团成员网民王小山最先抵达乐清,12月31日至2011年1月1日,各支调查团纷纷公布调查结果,根据手头现有的证人证言,他们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一起谋杀案,因此只能“无奈地选择了交通事故”。

第二阶段小结:

12月27日和29日,乐清方面和温州市相继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钱云会之死为交通肇事事件,并排除了“谋杀”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网络继续对事件保持高度关注,并且因为“第二目击人”的出现以及钱云会的儿女被警方带走等事件,引发了网民对警方调查结果的质疑,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公民调查团”。

 3、     舆论平息:2011年1月1日至1月28日

公民调查团公布调查结果后,舆论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

1月4日上午,温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认定,在2010年12月25日的“交通事故”中,犯罪嫌疑人费良玉负事故主要责任,死者钱云会负事故的次要责任。经乐清市人民检察院批准,乐清市公安局法制执法大队民警向费良玉依法宣布了逮捕令,并执行逮捕。1月18日,钱云会家属与肇事司机费良玉的代表等方面签订交通事故赔款调解书,调解书中涉及的赔偿内容有交通事故赔偿金、精神抚慰金、安葬费及赡养人和抚养人的生活费用等,钱云会家属获赔105万元。

 4、     第二次对峙高潮:公布手表录像及一审判决(1月29日至2月5日)

2011年1月末,钱云会事件迎来了第二次舆论高潮。1月29日,《人民日报》发布的《钱云会手表被找到 其中附微录设备记录车祸全程》中称,“乐清市‘钱云会案’侦办单位于1月14日查获了钱云会出事当天所戴的附有微录设备的手表。手表中的微录设备真实地记录下了2010年12月25日出事当天,钱云会路经出事地点被撞身亡的车祸全过程。”

2月1日上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法院对费良玉交通肇事案公开审理。在庭审中,公诉人员当庭出示钱云会死前佩戴的具有录音录像功能的手表、U盘及该表录制的事发录像。

法院公布的审理结果为,2010年12月25日上午,被告人费良玉无证驾驶一辆装载石料的解放牌重型自卸工程车从乐清市虹桥镇湾底村开往乐清市临港开发区围垦工地。9时45分许,遇行人钱云会在车前方道路右侧突然向左横穿,费良玉鸣笛、向左打方向盘并紧急刹车,但避让不及,车头左侧将钱云会碰倒,左前轮碾压其胸颈部,致钱云会当场死亡。最终,费良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无证驾驶超载车辆,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并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法院公布的手表中拍摄的录像并没能完全打消公众心中的疑惑。2月2日,李承鹏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博文《出师表》,转载了一位网民对视频录像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这段视频固然证明了钱不是传说中被4个人按住被车碾压的,但谋杀的可能性,依然无法排除。”

至此,带着并未完全消逝的重重疑点和困惑,“钱云会之死”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对于“钱云会之死”一事及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调查和言论,可以借用“夜班工人丙”的微博进行总结:“乐清钱云会案之所以引起这么强烈的关注,是因为其中牵涉到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焦点问题:执法公正、上访入狱、土地征迁、失地农民、村级选举、官民冲突、国企与民争利、政府公信力滑坡……桩桩件件都是对立与矛盾,件件桩桩都是死结与火山。恰如孙立平先生所言,是一种系统性不公正的蔓延。”

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钱云会死于卡车下的照片的公布对于整个舆论热点的爆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而网络特别是微博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从最初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到公民调查团对事件的介入和影响,再到对判决结果的论争和判断,微博为其提供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公共领域。

 二、传播要素分析

2008年底“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在网络上的走红,通常被看作网络舆论监督的起点。在随后2009年至2010年的杭州“欺实马”事件、湖北宜黄强拆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民意聚集地和爆发地,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改变了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危机事件的传播模式和扩散结构。总体来看,“钱云会事件”中,又一次是“草根”群体在网络上率先发声,并且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占据优势话语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议程。

以“钱云会”为关键词搜索2010年10月25日至2011年2月10日间的新浪微博,共得到10979条相关微博。

在“钱云会事件”微博传播中出现的18个最重要的意见领袖中,新浪认证的加“V”用户占到了94.4%。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已经领袖为媒体及文化从业者、学者。

意见领袖排行榜上,李承鹏、于建嵘和左小祖咒分列前三位;在关于“钱云会事件”的TOP50微博排行榜上,分别有8条、7条和4条来自这三位意见领袖。从微博发帖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李承鹏、于建嵘和左小祖咒也恰好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和风格,分属“全面评论”“理性分析”“情感诉求”,其中又以左小祖咒的微博风格最具网络推广性。

左小祖咒是当今著名的先锋摇滚音乐人,由于广泛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频频发声而获得广泛的关注。与李承鹏和于建嵘相比,左小祖咒的微博语言风格较随意、并没有过多的修辞和技巧,但往往朴素直白、饱含感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微博民意的第一个高峰期12月27日,左小祖咒发布的这条微博引发了6295次转载:

“每个人都该站出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否则明天倒下的就是你,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你必须知道沉默是邪恶的帮凶!我们现在起,所有人把看到相关“钱云会之死”的帖子,无论是哪个网站的都转起来吧。”(转发6295次,评论1478次)

另外,左小祖咒的微博通常配发图片,朴实简陋的文字加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是左小祖咒的微博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如1月2日左小祖咒发布的“乐清灾难图”,及1月7日发布的“81岁的钱云会父亲,向中国拜年”等,都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向网民传达着一种强烈的情绪。

从三个人的微博风格来看,无论是李承鹏的辞藻华丽还是于建嵘的理性分析,都需要一定的语言和学术知识的工地,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专业性;与之相对应的,左小祖咒的“情感诉求+冲击图片”的模式却是简单明了、容易模仿和复制,因此成为新浪微博上的最流行的发帖模式。如在钱云会事件中按照该模式发布的微博还包括,被转发9089次的微博“钱云会的老父亲,站在事发现场,讲述当时惨状”,被转发1849次的“【图片血腥,慎入!!!浙江乐清蒲圻寨桥村村长钱云会,告发贪污在圣诞节被几个人按在马路上用车强行碾压致死】……”等。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视讯号是最直观易感的信息。通过此次钱云会事件也不难发现,图像在网络舆论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微博中图像的意见生成机制

“看”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而在人类思想史中,与看相关联的视觉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可用于真理性认识的高级器官,并且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哲学言说中,常运用视觉隐喻来意指那种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意义的认识。“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在哲学、美学和政治学中随处可见。

在古希腊,无论是对真理之源头的阐述,还是对认知对象和认识过程的论述,视觉性的隐喻范畴可谓比比皆是。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篇中称:“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理由是:能使我们认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5]中世纪最著名的神学家圣托马斯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便是,“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作美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为视觉要素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证据。纽约大学心理学专家吉米·布洛诺(Jerome Bruner)在实验中发现,人们能够记住10%的听到的东西,30%的读到的东西,但是却可以记住70%的看到的东西。[6]

伴随着摄像技术、摄影技术的发明,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快速发展,视觉信息在传播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不仅报纸杂志里的图片使用呈现上升趋势,网络媒体中的图片更是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微博中,140字的限制大大制约了文字表达的能量和影响,如果仅仅试图通过文字在微博上形成有效传播,则对传播主体的文字功底、语言技巧甚至思想深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但微博上图片、视频、音频同时发布的功能又为构建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图片因其直观性更能在面对受众时起到一箭中的的作用。

(一)    “钱云会事件”中重点视觉材料解读

根据视觉心理学的观点,当人们观看并试图理解图片时,总是“把过去认识事物的经验应用到眼前观察事物的方法上,……认识每一件事物都会找到一种根据,每一次活动都留在记忆里,经验会储存起来。”[7]因而“读图”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分类活动,即找到相类似的图片记忆。

关于具体的视觉形象分析,保罗·M·莱斯特在《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中提出,在分析影像的视觉形象时,首先要识别图片结构中“主要的、视觉的、内容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个人、历史、技术、道德、文化、批评等视角对图片进行分析和阐释[8],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该图片所塑造的核心形象;通过对该核心形象的解读便可以得到图片强调和表达的主题。学者韩从耀提出,图像的生产者在制造图像时可根据“母题——形象——内容”的模式进行构思[9]。这里,笔者从图片解读的角度对该模式进行反向阐释,图片的解读遵循“内容——形象——母题”的路径。

“内容”的分析包括图片的构图、景别、色彩等方面。

“形象”的阐释则结合该图片中所包含的道德、历史、文化要素。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指出,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并不是先观察再感知,而是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模板和对事物的定义,然后才去看东西,是带着一种固定的成见去观看事物。[10]在视觉传播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刻板印象,从对信息有选择的接收到对信息的主观诠释,视觉观看的这种主动性最终和观看者的文化、知识背景紧密联系到一起。

在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中,主要从图片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和该图片与其他文本间的相关性入手。保罗在《视觉传播》中指出,“每个人在第一次观看一幅图画时,都会对作品迅速做出一个完全基于个人的、本能的结论。诸如‘好’、‘坏’、‘我喜欢它’或‘我不喜欢它’”。这里所说的“情感体验”就是这种本能的评价;文本间的相关性是指,任何文本的解读都要与其他文本联系起来看,要有一定的文本知识,才能使它产生影响。符号学大师巴尔特认为,“文际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文化就是由一张复杂的文际网所组成的,其中的文本最终是相互指向。”[11]

 “主题”的分析则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从“现实”的路径切入。

本文将“钱云会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对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新浪微博上与钱云会有关的微博的整理分析,本文发现在事件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分别有四份视觉材料在其中发挥着展现核心民意、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地位。这四份视觉材料分别是:1、12月25日钱云会被碾压在卡车下的事故现场照片;2、12月27日乐清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照片;3、1月7日钱云会的父亲钱顺南跪在儿子的遗照前“钱云会父亲给中国拜年”的照片;4、钱云会微录手表中的视频影像。

1、钱云会被碾压在卡车下的事故现场图片

(1)内容

这是事故发生后出现在微博上的第一条“钱云会事件”的配图微博。画面中,一名中年男子身体位于车底,重型卡车的左前轮碾轧在其脖颈上,中年男子的左臂前伸,脖颈处露出血肉模糊的伤口。

从构图上看,画面中卡车所形成的线条有很强的视觉导向的功能,将观看者的视觉中心引向线条末端的钱云会;另外,钱云会和卡车形成了一小一大、一弱一强的鲜明对比,视觉冲击力强烈。从景别上看,该图片属于中景,清楚地交代了图片中人和物的关系和事件的情境。

(2)形象

A、情感体验

从直观感受和本能反应来看,这张事故图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恐怖和血腥的。网友评论这一场景为“让人目不忍睹”、“看了心寒发冷”、“小孩或心理素质差者莫看”等。从道德角度来看,这幅图片无疑是对人性和人权的巨大挑战,很容易让人在第一时间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强烈的个人反应,并极有可能成为受众以后观看类似图片时联想到这幅图片,从而成为受众脑海中的“视觉原型”。

如果“钱云会事件”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怖的场面,那么它还不足以引起人们持续的关注热情,正是钱云会身上所包含的社会文化符号及其在画面上的投射,才引发了公众长时间、高强度的关注。

B、文际联系

首先,这条配图微博的发出者孟建伟并非普通的网民。2010年,他的父亲孟福贵在太原市晋源区古寨村家中死于暴力拆迁,孟建伟在网络日记中记录暴力拆迁案处置全过程,同时由于其复旦大学博士生的身份,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孟建伟说,25日晚,他的QQ窗口弹出一名陌生人发来的截图,问他能否帮自己传播一下。这样,他才了解到关于钱云会的情况,发出这条配图微博。可以推测,孟建伟之前的遭遇对部分公众理解“钱云会之死”起了引导作用,使人自然联想起发生在太原农村的强拆案,进而联想起农村征地、社会不公等社会热点问题。

其次,钱云会事件的事故现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年9月发生的湖北宜黄自焚事件和2009年发生的成都唐福珍强拆自焚事件中的暴力场面。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农村,画面中的核心人物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权利都在遭受着侵犯。

从12月26日中午起,除了钱云会的事故照片,网民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死者生前的职务和经历,及其与钱云会死因的联系。“多年上访”“农村征地”等标签开始出现在钱云会身上,钱云会的死因而被赋予了“反抗强权”的含义。

因而,这幅钱云会被压在卡车下的图片可以被理解为,渺小的个人权利(钱云会)无法与国家机器(卡车)相抗衡,如果持续反抗,前者就会被后者扼杀。

此外,“钱云会事件”之后,媒体上又相继出现了“女版钱云会”“河南版钱云会”“内蒙版钱云会”等。可见,经历了这次事故,“钱云会”也变成了一个新的视觉文本,为人们理解以后发生的类似事件的提供了参考。

(3)主题

“钱云会之死”所反映的其实是农村土地制度中政府行政权力和民权的矛盾和博弈。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的说法,“土地问题已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12],已经成农业税取消后,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因而这张图片也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性。

 2、乐清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照片

(1)内容

12月27日,乐清警方在事故后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张图片是发布会结束后媒体最广泛采用的一张图片。画面中,乐清警方发言人向记者展示事故现场的勘察照片。

位于画面右侧的警察的手臂将观看者的视线引导到勘察照片,照片的焦点和视觉中心无疑都落到这张勘察照片上。但照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警方发言人严肃、无可置疑的神态,小仰角的拍摄角度使得发言人更加庄重和权威。图片选取近景的景别,突出了人物的神态和精神面貌。而偏暗淡的色调则增加了图片的严肃和沉重之感。

(2)形象

A、情感体验

图片中发言人的庄重和权威实际是其对勘察结果的确信和肯定,即认为这并非一场谋杀而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但是警方得出的结论与网络民意恰恰相反,并且在新闻发布会上,警方还将25日事故现场的群体冲突认定为“不明真相群众在个别人的煽动下,对公安民警进行围攻”。这样的结论对网络民意无疑是一种伤害,因而警方所表现出的权威更像是一种对民意的压制,容易引发民众共的反感。

B、文际性

在近些年的社会热点事件中,身着制服的城管、警察甚至武警通常都以“维稳”的角色出现在媒体的报道,而且通常以一种与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相对立的角色出现,如上海钓鱼执法案中的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多次强拆事件中的城管队员、石首事件中强行搬运尸体的警方人员。特别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警方将“钱云会事件”定性为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09年杭州“欺实马”事件[13],进而增加对警方的不信任和怀疑。尽管这些人员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和单位,但在普通民众看来,他们都是身着制服代表政府和管理者的同一类人群。

(3)主题

当今中国流行一个关于“塔西陀陷阱”[14]的说法,用来表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在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舆论热点事件中,由于信息透明度的确实,官方的公信力一再受到民众的质疑。因而在官方发布敏感信息时,公众便自然而然地先产生质疑的声音。在钱云会事件中,网民对警方新闻发布的态度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3、“81岁的钱云会父亲向中国拜年”

(1)内容

2011年1月7日,这张以“81岁的钱云会父亲向中国拜年”的图片开始在微博上流传。画面中,钱云会的父亲钱顺南双膝跪于自己大门前,双手做拜年状,身后厅堂里的桌子上摆放着钱云会的照片。画面呈现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钱顺南位于视觉中心的焦点位置,主体地位得到突显;中景的构图不仅完整展现了老人的动作,表现了家庭摆设的简陋。

(2)形象

A、情感体验

钱云会父亲的图片让观看者感到“心碎”和困惑。一位81岁的老人,看着自己的儿子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这大概不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是公平和正义缺失的不甘。事故发生后,老人曾多次来到村口钱云会遭遇不幸的地方,匍匐在地上模仿钱云会出事时的姿势,以这种无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老人脸上模糊的表情也让人心酸。而最让人不解的是,他是跪着的,双手做拜年状。钱顺南为什么要下跪?向谁下跪?这些都是这张照片留给观看者的困惑。

B、文际性

钱云会父亲跪着的形象很容易让人将之与中国古代老百姓到官府鸣冤、跪于朝堂、跪拜官老爷的情形联系起来。

跪”在汉字中形声和会意兼而有之,足字旁表达足不能立地,足不能立地则屈膝,危在右表达战战兢兢的神态和身态。“跪文化”起始于一种屈尊的礼仪,是比叩首鞠躬还要降低身份的一种礼仪。由于下跪具有屈尊这层含义,所以就很快演变为身份低微者向身份高者的竭诚献意的身体语言。在中国历史中,“跪文化”历史呈现了高高在上和卑躬屈膝的人格等级的鲜明对比。面对达官贵人,下跪者诚惶诚恐低眉顺目,以表达至驯至良的顶礼膜拜。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处于无权无势的底层地位,尽管钱云会父亲并非为获得官员的垂怜和同情——他表示要继续儿子生前的事业,帮助村民讨回合理的赔偿——但,一个“跪”字,既使得官员与百姓的地位差异得到凸显,更显平头百姓的无助和卑微。因而这张图片塑造的是一位无权无势的中国农民、晚年丧子却又无处说理的父亲的形象。

(3)主题

三农问题是当下中国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是造成农民穷、农民弱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农民的各项权益和民主权利也往往无法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尊重和保护。钱云会的“跪”恰恰就是中国农民地位卑微、权利得不到保护的体现。

4、钱云会偷录手表中的视频

2月1日上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法院对费良玉交通肇事案公开审理。在庭审中,公诉人员当庭出示钱云会死前佩戴的具有录音录像功能的手表及该表录制的事发录像。监控录像显示,画面上先出现了一张人脸,是钱云会本人,之后钱云会在马路上行走,过程为两分多钟,随后出现了喇叭声和刹车声,画面一片混乱,最后画面被定格在案发现场。

录像公布后,不少网民对这段视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章。由于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影像与社会文化符号的互动极其对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影响,因此不对纯属叙事性的该视频做过多的分析。

(二)    网络中视觉传播的模式探讨

从对“钱云会事件”中三张重点图片的解析不难发现,一个能够在网络上有效传播的图像首先要具备巨大的情感张力,同时要能够与社会环境充分互动,图像中所包含的符号能够在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发展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原型”或刻板印象,即上文提到的“文际关系”。

本文收集了2009年至2011年网络关注的热点事件及其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共30件,包括:

表 1   2009年至2011年网络热点事件

2009

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央视新址大火、杭州宝马飙车案、上海“楼脆脆”、湖北石首群体事件、成都公交车燃烧、张海超开胸验肺、上海钓鱼执法中的孙中界、挟尸要价、唐福珍强拆自焚

2010

肖传国雇凶袭击方舟子事件、“犀利哥”、宜黄强拆自焚案、“我爸是李刚”、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钱云会事件、苏紫紫艺术展、网络红人“凤姐”、河南商丘赵作海冤案、小月月事件

2011年:

郭美美、会理领导漂浮照、“7·23”温州动车事件、小伊伊、李双江之子撞人案、上海地铁“轻度追尾”、小悦悦被碾视频、药家鑫案、五道杠少年、李阳家庭暴力事件中妻子的照片

通过对这些事件、事件中的图片、其中所包含的视觉符号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把这些事件中的核心形象大致归为以下四个类别:

表 2   2009年至2011年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视觉形象分析

典型形象

重大事故现场

“富二代”“官二代”

农村弱势群体(农民工)

儿童和女性

夺人眼球的“奇观”者

代表图像

央视新址大火、上海楼脆脆、上海高楼大火、“7·23”温州动车事件、上海地铁相撞

胡斌、李刚之子李启铭、郭美美、李双江儿子李天一

张海超、孙中界、唐福珍、钱云会、宜黄强拆自焚

小伊伊、小悦悦、李阳之妻Kim

网络红人凤姐、小月月、苏紫紫、犀利哥

图像内容

全景;高楼倒塌、燃烧,列车相撞;

近景;画面中有明显财富、身份标识(主要是汽车)

近景;被众人包围、讲述悲惨经历、或车祸、自焚等暴力场景

画面景别无明显特征;展示受到的伤害或正在受伤害

夸张的举止、猎奇的内容

深层主题

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滞后的矛盾

公平正义的理念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矛盾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发展滞后的城乡二元结构

弱势群体应该受到更多保护与受到伤害间的矛盾

对传统文化惯例的消解和解构

重大事故现场、“二代”群体、农村弱势群体、儿童和女性及夺人眼球的奇观者是近年来最受网络关注的形象,其所对应的国家高速发展中的“事故”、仇富仇官心理、农村发展滞后等问题几乎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因此每一个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出现都会唤醒储存在公众脑海中的“刻板印象”,而后者也会随着新的形象的出现不断地发展和丰满。

根据以上对重点图片的解读和热点事件的总结分析,可以将图像意见的生成过程总结为以下模式:由一定的构图、景别、色彩构成的图像内容经过与观看情感和观看者脑海中的刻板印象的互动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核心形象,即完成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该核心形象再通过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对应,从而反映了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即主题;而这种主题会重新影响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构成要素,从而使原来的刻板印象得到补充和更新,形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循环体系。而网络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更集中于刻板印象和情绪情感对图像内容的影响方面。




图像传播的直观性、易读性、共通性,以及它具有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的优势使得“有图有真相”已经成为舆论在网络环境下爆发和传播的重要特征。在钱云会事件中,图像在舆论的生成和爆发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自身强烈的视觉符号及其和社会互动发酵出的民意最终生成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附录

[1] 报道详见:http://news.66wz.com/system/2010/12/25/102303776.shtml

[2] 《温州钱云会案始末:当地遮遮掩掩致事态发酵》,新华社电视台,http://news.sina.com.cn/c/2010-12-31/083121740022.shtml

[3] 《微博热议钱云会:公民调查团介入》,《新京报》,20101230

[4] 根据TRS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

[6] 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46

[7] 钱家渝:《视觉心理学》.学林出版社,2006106

[8] 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1

[9] 韩丛耀,《图像传播学》,台湾:威士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199

[10] 李普曼,林珊译:《舆论学》,59~6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

[11] 转引自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217

[12] 《于建嵘:土地纠纷成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首要问题》,《新京报》,2010115

[13] 200957日晚八时许,谭卓(原浙江大学学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跑车撞飞,后送120后不治。58日,杭州交警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及“当时车速在70码”,引发舆论不满。网民迅速创造出“欺实马”,讽刺警方对肇事车辆的车速认定

[14] 关于“塔西陀陷阱”到底出自谁现在并无定论,具体详见李鸿文:《谁的“塔西佗陷阱”》,中国青年报,2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