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广播

《“霸州6•04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案例研究

2019-04-02 05:46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霸州6•04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这一优秀广播新闻作品于庭审当天——1999年6月30日在河北交通音乐台连续直接播出,从早上7点35分到晚8点19分,该台持续关注庭审,不时播出由该台记者江鸿发回的最新报道,前后持续长达12个多小时。节目播出当天受到听众广泛关注。

  该报道题材是当时引起轰动的重大新闻,即对原民警杜书贵在个人争执中用枪当场击毙公民牛亚军事件的公开审理,当时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件。

  为帮助同学了解相关背景,本案例除提供了节目录音、文字稿件、作品分析等基本文件外还准备了链接文档——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该案件报道记者撰写的《霸州枪击案的背后——七下霸州追踪“霸州枪击案”采访手记》。

  本案例录音是节目中的第一段、中间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报道。


案例成果

【作品文字稿】

  霸州枪击案现场报道文字稿

  主持人:听众朋友,今天上午八点三十分,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霸州市公安局康仙庄派出所副所长杜书贵涉嫌故意枪杀该市供电局职工牛亚军一案,将在我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交通音乐频道特派记者江鸿已到达廊坊,并将对今天的庭审进行全程追踪报道。下面请听江鸿从前方发回的现场报道。

  一

  (栏目片花:)记者目击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报道。

  记者: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江鸿。我此刻是站在廊坊市区文明路上的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前为您做现场报道。现在的时间是7点37分,再过不到一小时,也就是今天上午的8点30分,震惊全国的原霸州市康仙庄乡派出所副所长杜书贵枪杀该市供电局司机牛亚军一案就将在我身后的廊坊市中院审判庭开庭审理。由于本案影响广泛、重大,30号开庭的消息传开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等30多家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记者都已经先期抵达廊坊。法院已在门前的公告栏内贴出审理此案的时间和领取有关证件的方法,并且还特别邀请了廊坊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法监督员等到庭旁听。据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用于庭审的中院第一审判大厅共有448个座位,除为各新闻媒体预留了30多张旁听证外,其余的旁听证都将发给到场听众。记者从驻地赶到这里时是早晨的6点左右,当时现场已有几十名群众聚集。经询问得知,最早赶来这里的是一位早晨5点左右到场的退休老人。现在记者就站在老人身边,我们来采访一下这位老人。

  (音响)

  记者:老同志,您多大年纪了?

  老人:74。

  记者:您这拿的是什么证啊?

  老人:我这证啊……我拿俩证,它可以领票这里……。

  记者:哦,这是看到这公告了。

  老人:昨天听说了。早晨我来看了下这公告。

  记者:那您今天想听点什么?您最关注什么呀?

  老人:我最关注……审判的公正吧。

  记者:好,谢谢。

  记者:各位听众,今天的廊坊天气十分晴朗,虽然还是早晨,但已经能够感觉出今天的气温不会低。目前原被告双方都还没有到达,可现场聚集的群众大约已有上千人。由于法院大门未开,而且门前空地有限,法院门前的文明路上都站满了人。不少人脸上都冒出了汗珠。人群中几位从杜书贵老家赶来旁听的老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一位老人。

  (音响)

  记者:您好,老人家。您和杜书贵是同乡吗?

  老人:我离着他只有……是唇齿相连的一个村子,他的原籍。对于我的家乡出现了这样的民警,我觉得脸上是这样……,我都是这样了!

  记者:那杜书贵在你们当地是不是很有名啊?

  老人:在我们乡里没有知名度!不出这事我都不认得他,我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音响:哭喊声由远及近)

  记者:各位听众,各位听众,现在牛亚军的家属来到了现场。您现在听到的哭声是走在前面的一位青年女子和一位五六十岁的妇人发出的。有知情者告诉记者,两人分别是牛亚军的妻子和母亲。她们俩人怀里分别抱着一张牛亚军生前的照片。照片上的小伙子相貌英俊,脸上甚至还带着淡淡的微笑。

  (音响)

  家属哭诉:我相信党,我相信政府,我相信政法机关能够给我们做主,能给我儿申冤报仇。

  记者:听着这悲愤的哭声,现场围观的很多群众都忍不住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音响)

  群众:(渐响)……我看出这个社会主义要坚持下去,这个代代的子孙能够安全稳稳地过生活。这样的经过要是多了、再发展了,人民就要遭到更大的涂炭。所以说我对这事相当关心,看看咱们中院有没有个公正的界线!

  记者:各位听众,这位慷慨陈词的老人,就是刚才记者采访的那位杜书贵的同乡。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举出了一条白底黑字的横幅,上面写的是:伸张正义。几乎与此同时,牛亚军的家属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已从法院的侧门提前走进法庭。此后法院的大门再次关闭。由于人群围拥太多,许多人的衣服已经都给汗湿透了。但是大家还是在执着地等待着开门放行。记者也和周围群众一样在耐心地等待着。稍后,我们将再为您继续做现场报道。以上是记者江鸿从廊坊发回的报道。

  二

  主持人:听众朋友,在我们今天节目进行的同时,霸州市康辛庄乡派出所副所长杜书贵涉嫌故意枪杀司机牛亚军一案正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下面我们再来接通前方记者的热线,了解一下庭审的最新情况。

  (片花:)记者目击,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报道。

  记者: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江鸿,现在我是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您做现场报道。我现在是站在法庭侧面出口外的一块空地上。杜书贵涉嫌故意杀人案从今天上午九点十五分左右在我身后的这间廊坊市中院最大的审判厅开庭审理。到刚才法庭审判长张铁英宣布第一次休庭,已经审理了三个多小时,法庭审理进展得比较缓慢。今天的庭审开始后,杜书贵一家三口相继被带了上来。作为本案焦点人物的被告杜书贵身穿一件普通的条纹T恤和一条灰色的裤子,脚穿一双拖鞋到庭受审,看上去表情木然。公诉人和原告代理人先后在法庭上宣读了刑事和刑事附带民事起诉书,庭审前记者想方设法拿到了一份起诉书复印件。其中在指控杜书贵等人的主要犯罪事实时做了如下陈述:经依法审查查明,2000年6月4日上午,被告人杜书贵和其妻童建华乘坐其子杜辉驾驶的JL25814红色华丽牌面包车,从霸州市区出发前往霸州市西安镇办私事,8点30分左右,该车行至112国道太平桥东侧新老公路交叉口处,在上国道并线过程中,与在国道上自西向东正常行驶的霸州市供电局JL-D3141电力工程车险些发生擦蹭。杜书贵、童建华、杜辉不满工程车不减速为其让路,驱车超越工程车,并将车强行斜插在工程车左前方,追至电力工程车停下。童建华、杜辉、杜书贵先后下车,童建华、杜辉上前辱骂电力工程车司机牛亚军及同车供电局职工穆涛、王涛、郭润良、田均亮、严刚、李焕庭(音)等人,进而进行厮打。杜书贵也上前,穆涛见状拉住杜书贵,劝他别生气。杜书贵推开穆涛边辱骂边掏出随身携带的64式手枪,推子弹上膛,朝距自己两米左右的牛亚军开枪,子弹击中牛亚军头部,致其颅腔损伤死亡。枪击后杜书贵不顾其他人员的阻拦,驾车带童建华、杜辉强行离开现场。在途中三被告人密谋编造了对方夺枪引起击发的虚假事实,并制造抢枪的痕迹假象。后杜书贵驾车到霸州市公安局,以事先编造的假事实投案。在公安机关对童建华、杜辉调查取证时,童建华、杜辉用事先编造的虚假事实为杜书贵作证,企图掩盖杜书贵故意杀人的犯罪真相。公诉人据此认为,被告人杜书贵目无国法、持枪杀人,情节后果都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坏,民愤极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之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童建华、杜辉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0条之规定,构成包庇罪。

  被告方辩护律师进行了当庭辩护,主要就公诉人的取证程序是否合乎法律规定提出了质疑。认为公诉人一方提供的某些证言证物不足为凭,原被告双方代理人还都就有关的细节问题当庭向被告人进行了询问。杜书贵已承认抢枪一幕纯属捏造,并且也承认了案发后毁证的事实,但仍然否认故意杀人的事实,一口咬定是为鸣枪示警。

  在整个庭审过程中,旁听席上或坐或站的近千名听众都听得十分专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庭内温度很高,法庭又暂时对外封闭,虽然天花板上的十几个电扇一直在不停地飞转,上午十点钟左右还是有一名法警当庭晕倒了。他的位置很快便由另外一名法警顶了上来,因此并没有对法庭审理造成更大影响。

  现在记者透过法院大院的围栏看出去,距离记者几十米远的法院门前的文明路上依然有很多的群众在聚集着。为了消暑解热,许多人都头顶毛巾,手里拿着扇子和纯净水瓶等等一些物品。此刻呢,已经是午饭时间,依然有这么多的人在执着地等候着审判的最新消息。稍后此案的审理还将继续,请关注本台的进一步报道。以上是记者江鸿从廊坊发回的报道。

  三

  主持人:听众朋友,现在直播间外的城市已经是华灯初放。许多家庭都已吃过晚饭,正在为晚饭后的消遣作着准备。而也许此刻你还在有意无意地收听着我们的节目,还在等待一件事情的结果,那就是霸州枪杀案的最终判决究竟如何了。说实话我也很想知道,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前方记者发来的最新报道。

  (片花:)记者目击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报道。

  记者: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江鸿,我现在依然是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您做现场报道。现在是第三次休庭时间,震惊全国的霸州枪杀案今天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从今天上午九点十五分左右开始到现在,庭审已经进行了十多个小时。也许是由于本案案情十分特殊,所以即便是在中午十二点半和下午三点半,以及现在的第三次休庭期间,法院大门也不允许随意出入。因此现场的工作人员、本案的涉案人员和广大旁听群众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法庭。许多人此刻都已是又渴又饿又累,但是大家自始自终都听得十分认真,法庭秩序良好。现在合议庭法官又再次全部回到了这个审判席上,最终的审判结果马上就要一见分晓了。让我们共同来倾听这庄严的宣判。

  (音响)

  庭审法官:现在继续开庭。带被告人到庭。基于刚才的法庭审理,经合议庭同意,现在进行宣判。全体起立。本院认为,廊坊市人民检查院起诉指控的犯罪成立,被告人杜书贵之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杜辉、童建华之行为构成包庇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第310条,第57条第1款,第65条第1款,第25条,第26条,第36条第1款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人杜书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被告人杜辉犯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三、被告人童建华犯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四、被告人杜书贵赔偿被害人丧葬费800元,给付刘德芬赡养费32000元,给付刘军抚养费28000元,共计人民币60800元。宣判完毕。坐下。

  记者:各位听众,刚才您听到的是霸州枪杀案一审的判决结果。判决以后记者可以看到三名被告的表情呆板麻木。牛亚军的家属则已经被各媒体的记者迅速给包围采访。十几个小时的法庭审理终于尘埃落定。不知道近千名旁听群众的感受如何,记者本人此刻虽然是非常非常地疲乏了,心中却也有说不出的兴奋与轻松。除了在这个庄严的宣判声中又一次感受到法律所固有的公正之外,此案更为深远的影响也许还要等待时间来检验。今天的一审之后,双方是否上诉,本台还将在今后的节目中继续予以关注,欢迎到时收听。以上是记者江鸿从廊坊市中院发回的报道。

  (根据录音整理)

【案例代表性成果】

  一次出色的现场直播报道

  周小普

  《“霸州604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获得2000年全国广播新闻连续报道类一等奖,这一报道因题材重大而引人注目,因报道出色而获奖。

  形式选择好

  这个报道的题材具有以下特点:重大案件,舆论轰动。霸州枪杀案发生以后,全国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因其是乡派出所副所长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在全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2000年6月30日是这个案件的开庭审判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渴望了解案件的审理过程。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对这个案件报道形式的选择是“直播现场连续报道”。即在当天打通全天节目,及时跟踪报道。从早晨7点多到晚上8点多,在约14个小时中,由记者在现场不定时直播11次,向社会报道了完整的事件过程。

  这一报道设计适合事件特殊的社会认知状态,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特定内容的要求。其报道形式的第一特征是直播,它保证了报道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地将事件的最新进展直接传送出去,这在时间上首先抢得了先机。

  它的第二个特征是连续报道。这是一种开放结构,为报道的时间、容量打开了一片自由天地。全台支持、一路绿灯,开辟出理想的报道操作空间。这也是新闻报道应有的较大的操作弹性。它使直播现场报道——这种操作难度较大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容易成功。为这个特定的不能由记者控制时间进程的报道的播出,留出了能充分自主调控的余地。

  连续报道的形式也有利于对事件整个过程的记录。电台从清晨开始就将这一重大事件的进展作为一天节目的主要内容,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在自己的媒体上。连续报道还有着强烈的悬念感,吸引着听众跟着报道走,直到水落石出、事件终结。

  这一报道形式的第三个特征是现场报道,它比起事后的录音报道来,是即兴反应式,具有朴实无华、真实记录的品格。

  及时反应、广泛传播、追踪事件、真切感受,这些特定的形式特征,使报道这一题材的信息传递成为恰当的、高效益的。有了这些特点,对社会舆论的把握和引导就会更为有效;因为这种形式能抓住受众,使他们真真切切听到事件进展,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和包含在内的意见传达出去。现场报道朴实、真切、及时的品格,也更容易取信于受众。这是这个节目播出时在所覆盖区内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选择这种形式也要注意,这个事件因为影响广泛,人们才会有强烈、深入关注事件、了解结局的愿望,愿意跟踪事件进程,随时了解事件进展。而如果是一件不那么重大的事件,甚至非事件报道如果采用这种形式,不仅不会有人关注,那些偶然听到的人还会感觉不自然,认为是人为炒作,从而造成对媒体的疏远。所以形式选择要恰当,对一个题材合适的,对另一个题材可能并不合适。对那些处于舆论焦点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形式的选择就更要慎重。

  对于广播新闻报道来说,报道形式的选择除了有与报刊相同的体裁的选择外,还有报道时间和形式的选择,这是广播新闻报道比报纸更有优势、选择余地更大的长处之一。及时、真实反映新闻事实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对于广播这种播出与接收都堪称“轻型武器”的媒体,更是责无旁贷,更应迅速、及时、广泛、真实地报道。

  当然更好的做法是在这种不定时的连续播出后,在本台的重点、正点新闻中剪辑、浓缩、重播前一报道,同时提供对事件整体的概述;使那些没有长时间收听的人也能分享到报道,为听众收听提供更多方便,克服广播一瞬即逝的缺点。

  播出安排细

  现场报道,特别是直播的现场报道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其一是记者报道难度大,二是播出组织较复杂,三是播出还有技术要求。

  这组报道的组织工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它没有固定每篇现场报道的长度,没有固定播出的时间,而是由记者根据事实进展完全自己决定什么时间播出。播出时也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使记者能在很主动、很宽松的条件下操作,这不仅减轻了记者的压力,而且能激发出记者的创造性。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在自己的节目规划设计中,根据专业频道的特点,常规化设立了能及时报道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栏目,根据每天情况随时开通,这也为此次报道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场解说精

  广播直播现场报道节目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即时记录、展示新闻现场,使听众获得似乎身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对重大事件,能置身其中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时空阻隔等,能真正到达现场的只能是少数,广播就成为人们了解现场的桥梁。在报道中,他们不仅能了解现场进程的信息,还能从记者的报道中了解现场的情景、气氛等。

  现场报道内容的构成一个是现场音响,一个是记者的现场解说。对于庭审这种题材来说,解说的比重比其它题材要大,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解说的独角戏。所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记者在现场应该说些什么,怎么说。

  现场报道的记者解说应做到:一要有话说,不能张口结舌,不知所云;二要言之有物,能说到“点子”上,即能将听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一一说到;三要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一般来讲,记者解说的内容要根据媒体特点来定。广播记者要解说那些受众不能直接从声音中感觉到的内容,如时间、天气,主要采访对象状态——衣着、脸色、姿势、表情等,还要关注场景、建筑、环境、周围人群,还有就是事情的背景。这些相关的信息也是被关注事实的受众所关注的。而对于广播记者来说,受众不能看到、听到的就应是记者解说的内容。

  从切入点上来看,广播记者可以选择听众能听到的声音来展开解说,如:这是……的声音,说这话的人是在……,他的脸上……,在他旁边是……。这样一是可以顺理成章,二是可以获得很好的内容组织结构。

  这篇报道中记者的现场解说就是这些原则应用的范例。记者语言精练,解说流利,风格洒脱,点到为止。她对周围环境、人群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绍,能较好地满足听众渴望了解事件现场的要求。如这些解说“今天的廊坊天气十分晴朗,虽然还是早晨,但已经能感觉出气温较高。目前,原、被告双方都还没有到达,可现场聚集的群众已大约有上千人。”“牛亚军的家属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已从法院的侧门提前走进法庭,此后法院的大门再次关闭。由于人群围拥太多,许多人的衣服已经都给汗湿透了,但是大家还是在等待着开门放行。”这些解说中提供了很多信息和细节,让人有一种亲眼目睹的感觉,展现出现场的魅力。设想记者在那样复杂的现场观察,在紧张与疲劳中即兴组织出这些语言,可以称得上是相当精彩了。

  (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案例讨论

  霸州枪击案的背后——七下霸州追踪“霸州枪击案”采访手记

  这件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东西,或许永远无法调查清楚;而这背后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环节的症结所在。

  吴朝晖、张军

  6月8日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评论部得知一条采访线索,“河北霸州一个警察随便开枪把人打死了。”记者当时未曾料到由此陷入了一个沼泽地般艰难的采访历程,更没有料到,这件事会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这就是后来轰动全国的杜书贵枪击杀人案。

  首赴霸州

  6月9日上午,记者赶到了霸州市受害司机牛亚军的家。远远地看到牛家的院门上,贴着白纸黑字的大幅挽联,“阳光雨露育新人,败类枪下做冤魂”,横批是“靠党做主”。走进客厅里面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灵堂。正中间摆着被害的牛亚军的两张照片。照片上的小伙子穿着军装,高大英俊。牛亚军是牛家唯一的儿子,1991年参军,1993年复员后,来到霸州市供电局当司机,工作表现一直非常好,受害时才28岁。当记者问牛亚军6岁的儿子知不知道爸爸哪去了的时候孩子一脸稚气地回答“爸爸到上海去了!”

  为更好地了解事发时的情形,记者同两个目击证人穆涛和郭润良一块儿坐车到出事地点——112国道康仙庄太平桥路段。郭润良指着左侧车窗外一条小岔道说:6月4日上午8时半左右杜书贵的车就是从这里开出来要并线,亚军没有让。杜书贵坐的红色面包车追上供电局的施工车,别在前面。车上先是下来一个中年妇女(杜书贵之妻童建华),揪住郭的衣领大叫:你们会不会开车。接着,车上又跳下来一个20多岁的青年(杜书贵之子杜辉),指着供电局的车大骂,说妨碍了公务。供电局6个职工也下了车和这两个蛮不讲理的人发生了争执。就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又一个中年男子杜书贵从红色面包车上跳下来就往人堆里冲。乍见这个人气哄哄的,就拦了他一下,可没想到,这个人后退两步,在腰里掏出了一把手枪,上了膛就冲人堆里的牛亚军开了一枪,嘴里还骂:我就不信有这么牛的。枪声一响,在场的人都吓傻了。眼睁睁地看着牛亚军倒下,脑浆和血流了一地。

  那个中年人开枪杀人以后,供电局的职工不让他走,而他却借口面包车挡路要把车停在路边。跳上车冲出人群,带上一家三口逃离了现场。

  9日下午,记者来到霸州市公安局。政委潘分生说,这个案子现由廊坊市公安局组织侦查。事发那天,杜书贵是带着妻子、儿子一家三口人去串门走亲戚,是不应该带枪的。

  潘分生的语气显得很激烈:“他这一枪,把霸州市公安局的形象打没了,把牛亚军一个家庭毁了,也把霸州党和政府的形象打没了。”

  奇怪的“见面会”

  6月15日,记者听说,由廊坊市公安局牵头的专案组已经得出初步结果,便再次赶赴霸州。这回霸州市委书记李士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等十几家媒体记者在供电局大会议室开了一个非常正式的“记者见面会”。

  李士祥在见面会上说“目前这起案件侦查已经终结,杜书贵移送廊坊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杜书贵的妻子、儿子以涉嫌伪证罪由霸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随后他通报了廊坊市公安局的侦查结果“……杜用言语制止未果,情急之中拔出携带的‘六?四’手枪,将子弹上膛,欲鸣枪示警,慌乱举枪过程中,造成枪支击发。子弹击中牛亚军的头部致其死亡。”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怎么突然出来一个“鸣枪示警”的说法?这和几位目击证人的说法根本对不上号。

  “见面会”一过,记者立即来到霸州市公安局核实情况。因为记者得到消息,杜书贵在逃离现场后首先到公安局和政委潘分生、局长李建国先后见了面,他对他的顶头上司当时说了些什么至关重要。

  政委潘分生回忆当时的情况说:4时上午8时半左右,他当时正在办公室看报纸,杜书贵慌慌张张走进来说,惹事儿了。潘问惹什么事儿了?杜说开枪打人了。潘问打什么部位了?杜说打脑袋了,人估计很危险。潘分生听杜书贵这么一说心里有点慌。马上给局长李建国打电话。李建国赶到了政委办公室,杜一家三口都在。杜与他的对话前边基本与政委一样,最后李局长非常恼火地对杜说“你这回算闹到头了!”他通知刑警队来几个人,“控制了杜书贵”,并把杜的枪没收了。

  从局长和政委的话里,一点也听不出杜书贵是“鸣枪示警”。如果是鸣枪走火,杜书贵当时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进行辩解?那么专案组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这让人越来越觉得背后大有文章。记者要求见见公安局纪检书记俞世德,了解杜书贵1984年调出公安局,以及1991年调回公安局的情况。

  俞拿出1984年和1991年的公安局党委会记录,上面对杜调出的原因没有明确记录,对1991年杜新调回公安队伍的原因也没有显示明白,只是写着:霸州当时的两位主要领导——市委副书记刘自祥、常务副市长杜兆瑜有批示,让杜回到公安局。一个害群之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回到公安队伍。

  记者又联系霸州市委组织部,调阅了杜书贵的档案。档案中从杜书贵1984年调出公安局,直到1991年他又调回公安局的情况完全是空白。

  出乎意料的转折

  事情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应该继续追踪报道。但继续追踪下去采访难度很大。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当地对我们的拒斥和不欢迎,感觉到他们给我们的采访设的范围。而如果跨越某种界限,我们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障碍,还有可能是代价。联想到前两次采访那辆摆脱不掉的神秘轿车,关心我们的朋友劝告说“到此为止吧,再去霸州,恐怕危险。”

  恰在这时记者得知牛亚军的父亲牛泽峰已经赶到北京,他要找新闻界递一份材料,表达对案情第一个结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当天下午材料递完后,吴朝晖与胡军随牛泽峰一起赶往霸州,到达霸州时已近傍晚。此时案情正处微妙或称关键阶段。霸州市委书记李士详向新闻界所做的通报,让牛泽峰一家处在非常激烈的情绪之中,省里又来了调查组,重新把证人问了一遍。

  记者将6个证人找到,问他们是否改了证词?答曰:没有。然后到公安局,找到局长问是否杜书贵6月4日杀人当天,第一次见他时说自己是“鸣枪示警”或“走火误伤”之类的?答曰:没有。

  在这里又意外得知河北省委政法委,将于下午在石家庄召开“案情通报会”,急忙打电话给编辑部,让他们跟中央台河北记者站联系,请他们务必前去采访。

  中午时我们得到消息,省里的“案情通报会”已在上午开过,结论是“故意杀人”。

  又一个结论出来了。

  从第一个结论的公布到第二个结论的公布,时间间隔只有5天;第一个结论是霸州市委书记公布的,第二个结论是河北省委政法委书记公布的,从级别来说跨越了好几级。这个突然的转折令人既惊喜又沉重。惊喜的是,案情的结论终于逐步接近真相;沉重的是,有人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做手脚,得到了确凿无疑的证实。

  下午,记者到廊坊公安局采访副局长吴建忠。他半年前由霸州市公安局长升迁到现在的位置,杜书贵的提拔与他有关。他又是“霸州枪击案”第一个专案组的组长,据了解,第一个结论就是在他的领导下作出的。一些关键的问题,只有他才能回答。但记者想尽办法,也没能找到这个吴副局长,公安局的其他领导也都不见影子。

  记者无奈只好辞谢而去。在廊坊长途汽车站候车大厅里候车的时候,记者越想越感到事有蹊跷,便打了一辆“面的”重新回到公安局。

  局长们的办公室门依旧紧闭着,记者依次敲过去。在敲第二个门的时候,第一个门突然响了一声,开了一条缝。记者赶紧转回身去,一边问“您是局长吗?”一边有些不礼貌地挤了进去。

  总算见到了一位局长!这是一位名叫李晓峰的副局长。记者与他进行了下边这样一番对话:

  记:这案子以前好像说的是鸣枪示警,这一次怎么变了?

  李:应该这么讲杜书贵在这里面说了不少假话。包括他的老婆和他的儿子有串供,我们要以最后结论为准。

  记:据我所知,除杜书贵一家三个人之外,当时在现场的还有6名电力公司的工人。我们今天去调查,而这6名工人没有改过他们的证词。第一个结论显然是按照杜书贵他们一家三口人所说的情况作出的。为什么不采用那6名证人的证词呢?这两次认定为何不一样呢?

  李:我觉得是一致的。

  记:两次怎么会是一致的呢?

  李:侦查当中存在着分歧是正常的。

  记:我看到这个案情通报里,没有涉及到杜书贵调进调出的事情,调查组没有对这个事情进行调查吗?

  李:调查了,但我不能回答,因为这是省调查组调查的。

  记:我们想见一下吴建忠副局长。

  李:他可能没在。我让局办公室带你们联系一下看看。

  他让我们到对面办公室等着,然后就不见了。半个小时后,我们到局办公室询问找到吴建忠局长没有,办公室的人回答他们不知道让他们找吴局长的事。

  几天后,我们又到公安局要求采访吴建忠副局长,又是一番同样的表演,又是同样的找不到。直到6月28日,通过内部人提供的信息,记者才终于把他堵在办公室里。

  和吴建忠的谈话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一些十分关键的问题他始终没有明确地正面回答。吴承认“鸣枪示警”、“慌乱举枪”等等都是杜书贵的话。但吴否认了霸州市委书记李士祥向记者通报时所说的14日侦查终结的说法,他说侦查是在17日终结的。对于“鸣枪示警”“慌乱举枪”等疑问,吴只是说在文字上有纰漏。记者问警察办私事的时候是否允许带枪?吴说,按规定不可以。如果不可以带枪的话那还存在“鸣枪示警”的问题吗?吴推说,这和案子没啥关系,没有回答。而这正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6月30日下午,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的同时,记者张军、胡军再次到霸州调查“第一结论”的来龙去脉。李士祥书记不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国强说,让“最了解案件过程”的市政法委副书记许树茂出来讲讲。

  过了不久,嘴里吐着酒气的许树茂走进宣传部的办公室。这位负责专案组与霸州市委之间联系的政法副书记一问三不知,最后竟然说他所知道的情况和以前汇报过的材料,很多都是从大街上听来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之前的28日,中央多家新闻媒体同赴廊坊、霸州,请求采访吴建忠和霸州市委书记李士祥、人大主任刘自祥(时任市委管政法的副书记,批条子让杜书贵重回公安队伍),皆避而不见。

  漫长的审判

  审判于6月30日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

  清晨,记者坐车到达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大门前的时候,法院大门前已是人山人海,将铁栅栏门围得水泄不通,拿着旁听证的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挤不进去。听说为了旁听庭审,很多人4点多便拿着身份证赶来排队,领取为数不多的旁听证。当天周围几条街道上到处都是人,据估计差不多有上万人。

  审判庭内许多人没有座位,只好站在后边和两侧。当天气温为36摄氏度,审判庭内更是热得难以忍受。站在审判庭前的法警,每隔10分钟左右就轮换一次,背上还是被汗湿透了。在长达11个小时的审理过程中,只简短地休庭了3次。人们在饥渴难耐之中,凝神静听着庭审情况。

  围绕杜书贵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公诉人和被告辩护律师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辩论。

  公诉人检察官认为杜书贵当时从面包车上下来后,电力局职工穆涛见状拦住杜书贵,劝他别生气。杜书贵推开穆涛,边辱骂,边掏出随身携带的“六四”式手枪将子弹上膛,朝距自己两米左右的牛亚军开枪,子弹击中牛亚军头部致其颅脑损伤死亡。上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杜书贵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之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

  但杜书贵自己不承认是故意杀人,他在法庭上为自己作了辩护说:检察院定的罪名不成立,根据是,第一,自己和被害人素无恩怨,根本不认识,没有理由要杀他。第二,自己举枪是要制止打架,鸣枪时根本没看见司机在什么位置,根本没见到这个人。第三,在接到起诉书以前,他根本不知道伤者是车上的司机。始终认为这个伤者是围观的群众。杜书贵的辩护律师也为杜书贵进行长时间的辩护。在双方进行激烈辩论的过程中,旁听席上的听众两次情不自禁地为公诉检察官精彩的辩驳热烈鼓掌,但掌声被表情严肃的审判长严厉制止了。

  晚上8时05分,审判长、审判员从审判台的侧门走出,一个重大的时刻到来了。全体起立,聆听审判长宣读判决书:

  一、被告人杜书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二、被告人杜辉,犯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被告人童建华,犯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整整11个小时的连续审判,这在中国审判史上恐怕极为罕见。记者在审判庭内整整站立了12个小时,12个小时滴水未进,艰难而忠实地记录下这一漫长的审判。

  “霸州枪击案”从发生到一审判决经历了整整26天,我们《新闻纵横》的几个记者七下霸州包括廊坊,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让人还算满意的初步结果。除杜书贵一家被绳之以法,原霸州市委副书记、现霸州市人大主任刘自祥等有关当事人也受到了处理。应该说,舆论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相当充分的显示。

  然而这个案子真正结束了吗?作为亲历了这一事件全过程的记者,萦绕在心头的种种疑云至今仍是挥之不去。这件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东西,或许永远无法全部调查清楚;或许这背后的东西正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环节的症结所在。

  载《时代潮》2000年第8期


案例分析

  “霸州604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追记

  江鸿

  距离“霸州604枪杀案”一审尘埃落定将近1年的时候,传来了现场连续报道《“霸州6?04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获2000年全国广播新闻连续报道一等奖的消息。此后偶尔和兄弟媒体的同行们聚在一起,便不断地被人问起去年6月30日当天进行现场报道的一些情况。这提醒了我,何不好好总结一下这次经历呢,兴许可以为同行也为个人积累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去年刚进6月,河北省廊坊市发生了霸州康仙庄乡派出所副所长杜书贵涉嫌枪杀霸州市供电局司机的案件。但当时相关的规定不允许我们对此事件做出报道。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羡慕地关注着各兄弟媒体的报道。大约是当月二十几号的样子,有确切消息传来:此案定于6月30日在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我们意识到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报道题材:如果说“604枪杀案”是特权践踏人权已引起社会震惊,那么“630”庭审案则是法律审判特权,更应为万众瞩目。于是我们马上行动起来,做出初步策划,决定进行现场报道。

  由于平时留心积累,准备工作很快就做好了。按照重大题材报道的相关规定,发稿需严格执行逐级听审、总监终审负责制。为了节省时间,保证时效,减少中间环节,加快发稿速度,总监贾增福亲自拍板,由主管宣传的副总监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负责统一协调,坐镇指挥。两位新闻部领导直接充当一线编辑、记者,参与报道工作。从早7时35分发回第一期报道,到晚8时19分整组连续报道结束,每一期报道策划、采访、导播各个环节都是一路绿灯。每遇难题,商讨和决策都是短平快的风格,报道全程跨越十几小时,牵动十几个栏目,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场报道”这种报道形式,是我们根据自己频道的特点特设的一个栏目。每遇重大新闻事件,如事故车祸、路况信息等,都会有记者赶到现场以即时报道的形式随机在节目中插播。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它在时效性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

  当然要避免现场报道留有太多遗憾,也需要在构思行文方面动一番脑筋。根据现场观察到的开庭前后、法庭内外、控辩双方唇枪舌剑的实际情况,记者在整体上采用了常规的对比手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时间顺序原则,尽量做到叙述张弛有致,层次分明;再就是有意识地去抓细节,描写人物,像天太热法警当庭晕倒、庭外百姓顶着湿毛巾席地而坐等候审判结果、杜书贵脚穿拖鞋到庭受审等细节的描述,使看不到现场的听众对法庭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

  说起来,当天采访过程的曲折艰难也令人感触很深。记得那天天气十分晴朗,一大早,我们饭也没吃就赶往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前采访,结果还是被几十位当地群众抢了先。我很快便确定了第一个被采访者、到得最早的人:一位退休老干部。交谈中发现老人不善言辞,就在心里设置了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随后继续观察,很快就又被人群中的一个老者所吸引,黝黑的皮肤,显眼的大草帽,透露了他的农民身份。老人十分健谈,并且句句说到点子上,第二个被采访者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问题的设置自然也就和第一个有所不同。

  7时35分,前方记者顺利地和后方编辑部取得了联系,第一期现场报道如期播发,可谁知报道正做到一半,由远及近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凄厉的哭喊声,杜案的原告方当事人到场了。牛亚军的妻子、母亲怀里抱着牛亚军的遗像边哭边诉,闻者无不为之动容。原定采访被打断。我立即果断做出反应,边用三两句话解说了一下现场情况,边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从围观者肩上把话筒伸了过去。牛亚军母亲的哭诉就是这样偶然得之。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时记者其实还不够职业,因为被悲情感染,竟然哽咽得一句话也问不出来,至今回想此事还觉得有些遗憾。

  随着原计划开庭时间越来越近,中院门前的人越聚越多。8时30分已过,依然没有任何要开庭的迹象,上千名群众在大太阳下挤着,很多人身上的衣服都湿了,记者手里拿的旁听证上的字迹也被汗水浸润得模糊了,电视台的机器从铁栅栏门上传过去后,摄像却被阻在了门外……。9时左右,拿到旁听证的人终于被允许从正面铁门留出来的一个小小的窄缝中挤进去了。开庭前,审判长即庄严宣布:不许大声喧哗;不许随意录音、拍摄;不许随意走动;必须关掉所有通讯工具等等,否则取消旁听资格。刚想拨通手机向“家里”请示,就立即引起附近一位法警的注意,他二话不说直走过来,没办法只好收线。

  幸好正式开庭之后,气氛稍有缓和,从侧门出入尚被允许。为了及时、准确地将报道传回,我自始至终都专注地聆听着审判的每一个段落,并简要地做出文字概括;每隔一段时间就硬着头皮,迎着法警审视的目光,忐忑地从法庭的侧门出去发一次报道。等到休庭时,再对报道从容地做一下总结回顾和适度润色。

  出乎意料的是,原以为一个上午就可以审结的案子,竟然审了一天。由于法庭全封闭,庭内容纳的听众又远远地超过了原设计所能容纳的人数,加之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许多人都蔫蔫地趴在了桌上。一些没有座位的媒体记者干脆席地而坐。

  那天走出法庭时已经是晚上8时多了,幽蓝的天幕上几颗疏朗的小星星辉映着街市上喧闹的灯光,世界依旧是那么丰富绚丽而又充满生机。还记得发完最后一篇报道关机时,心中蓦地升起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滋味,就像打了一场很过瘾的“大仗”。

  不过,时日久了再去回想,报道中还是留有很多遗憾的。比如报道之前采访完全可以做得更加扎实全面;为临时加入进来的听众着想,报道之间应有必要的串联;在结果基本可以预测的前提下,应有准备地在结论部分深化一下主题等等,但是,一切都无法改变了。有时候我想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有这些经验教训垫底,或者我可以做得更好些。

  (作者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道记者)

  (载《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使用说明

  该案例用于广播现场报道教学中,作为现场直播报道的代表,特别是现场解说和现场采访的典型范例。作品中展示出记者即兴采访、即兴解说的超强能力,反应出现场直播音响报道的独特魅力。

案例链接:

 

http://10.232.3.240/casesvideo/gb/bazhou604qiangshaan.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