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广播

关于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发生和救援经过的报道

2019-04-02 05:37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新闻背景

  2007年7月29日上午8点40分左右,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发生淹井事件。当时井下有102名矿工,其中,33人安全升井,69人被困井下。这起事件是由于三门峡地区连日普降暴雨,致使支建煤矿矿区附近的河流形成洪水,流进矿井上方已经废弃的铝土矿,最后溃入煤矿巷道引发的。


  事件发生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等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救援方案。


  300多名武警官兵冒雨奋战一昼夜,终于堵住了渗漏口,防止了洪水再次灌入巷道,为抢险救援创造了条件。六支矿山抢险队24小时轮番深入巷道,清理出大量积水和淤泥。三台送风机开足马力,24小时连续向井下送风送氧。此外,还陆续安装了三台水泵,清除井下积水。事件发生后三个小时就修通了与井下矿工通话的电话,从而在救援过程中保证了地面与井下被困人员的电话联系畅通。


  随后,为保证被困矿工身体和营养的需要,7月30日晚上9点左右,地面工作人员通过向井下送风送氧的管道为他们输送了约400公斤经过高温处理的牛奶。69名被困矿工除已经适量引用外,每个人的安全帽里都装上了牛奶。7月31日上午,救援人员又向井下输送了约175公斤牛奶,并添加了适量的生理盐水。随着救援取得进展,现场的医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治设备、药品也准备完毕,医护人员随时准备下井对被困矿工施救,附近的医院也做好了收治的各方面准备工作。


  由于69名被困矿工都处在比较安全的区域,加之175罐医用氧气和1000多斤牛奶被及时输送到井下,他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情绪一直比较稳定。


案例访谈

     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报道研讨会内容摘录


  1.李风(前期策划、指挥、调度、安排、直播期间的安排)


  当时人手比较紧,很多重要的一线都部署着人,比如淮河。29号傍晚接到消息。河南陕县交通相对不是很便利,和从北京去人相比,从附近去人可能更好。正好在安徽有人,从安徽淮河一线调去。在安徽的一个安全生产口的记者傍晚就上了火车直接杀到陕县去。另外从北京去了一路,两人从不同方向去。


  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个最大问题是用兵。


  当时感觉就像打仗一样,什么效率最高,线路最短,最快到达现场,这是最高的要求。


  当晚高主任商量说可能可以直播。很惊讶,安全生产可以直播?一是因为它不可知,十七大即开,负面消息或重大事故要避讳,宣传纪律。二是虽然有人活着,但没有人知道他们能不能出来。直播的话,肯定要判断这些人有希望出来,而且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才能符合这一阶段大的宣传要求。高主任当时判断他们能活着出来,事后证明这个判断有先见之明,而且有科学依据。


  当晚就调集人马,除了已经出发的两路,杨丹带记者,新闻和专题两路都要上。东北的刘冬华和岳群立即杀到河南,他们经验丰富。但买不到票。当时又找人,有这个能力的人到不了现场,怎么办?刘斌本来在机场要去东北做北大荒50年的重点报道,结果马上退票去郑州。当时只有一张票,刘斌先去,从郑州连夜赶到陕县。布局形成:杨丹是制片人,突发事件非常有经验,赵雪峰专题记者,再加上两位在路上往那边赶的跑安全生产的记者,加上刘斌,再加上随后跟到的两位摄像。聚集到现场的大概有5位记者6位摄像。这个阵容如果做直播还是显得略显弱一点,现场可操作性实际上很差,现场封锁,封锁一切媒体人员,矿井周围形成几十公里的包围圈,能不能做直播这个是重要条件。


  我们部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播条件,一个非常懂技术的人,苏斌,马上开始协调直播设备。但是直播设备不在新闻中心,在播送中心。但是播送中心通常要保证的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大型节目的直播。突发事件不一定能调剂出车,小型直播系统可能没有,都是大型的车和设备,不太能适应小型的快速的直播,那天所有车都在直播,没有设备。突发事件来的时候要协调,协调了河北电信出一辆转播车,带着卫星传送,往河南赶。事后才知道那辆车是在内蒙古,狂奔15个小时,中间没停。苏斌从北京到石家庄办了各种手续,从石家庄赶往河南,去接那辆车,要提前和这些人接头。这几路人马在赶往事发地点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能够报道新闻、能够报道专题、同时能够进行直播的形势。这些事情是在29号夜里到30号全天部署的。记者到得早,30号夜里到的。中间遇到最挠头的事情是大雾、雷雨。所有人都等在机场,第二天一早出发,连夜赶到。最早的是从安徽出发的记者。基本上在31号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播的态势。到那边之后阻碍非常大。31号已经传回来新闻了,但是不是重点时段,是先在滚动时段出。上级先说在滚动播。突发事件还是应该有一个快速的反应,李毅中等人都到现场了,代表国家发布消息的话,我们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回传系统,否则就会很被动。当时河南也限制这个消息的外传。最早的消息是跑到山西传回来的。领导说先做备份,能不能直播要等上级的决定。


  最后实际上形成的是8月1号出矿井的第一时间的现场直播,这个直播前面的铺垫是大胆科学的预测判断,再加上作战一样的排兵布阵,技术设备及时跟进,最后形成了这次直播。十七大即将召开,这个时机,颂扬了社会主义制度,颂扬了政府以人为本,特别是颂扬了全社会关注抢救受难人员的一曲赞歌。变成了十七大之前的一个非常亮的宣传。


  晚上9点半到12点,35分钟时间要做出一个二十五分钟的专题,考验非常大。而且设备还在路上,通过什么方式要把这么好的专题片传回来?但是领导下了指示之后我们全力做直播准备,其实我们心里清楚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直播。方式可以调适。剩下的任务一是要部署家里的人要做备播,这几天的情况,准备了11分钟的背景片子。挑了新闻中心手最快的编导,马上上片子。还有,马上催直播车,什么时候到,能不能马上直播。新闻采访部就像大战役的指挥部。


  最后直播的时候,直到上午11点的时候还没有说允许直播,但是我们心里知道25分钟肯定要用直播顶了。怎么办?11点多的时候得到消息已经有人出来了。然后得到台领导指示可以直播。这时候就按照直播准备,最后就是半小时的直播。先是新闻30分里面有连线。这里面有很多创纪录的,这是经历过的最惊心动魄的社会新闻报道,最具开拓性也是传奇性,社会新闻最后变成了主题宣传和主题精神传播,有太多东西值得总结。


  2.杨丹(现场指挥)


  这个事件是突发事件和主题宣传联系非常紧密的事件,宣传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大统筹大协作,关心保障人权。就像当年为了61个阶级兄弟。现在媒体报道效果比当年要好得多。


  业务上有几个特点。


  一是向未知挑战。不知道有没有人出来,什么时候出来,出来的人什么情况。不是计划好的。


  二是真实。拥挤,警察拦截,踩踏。


  再有就是诉求情感。老百姓的话让你觉得是发自肺腑。情感表达有它的特点。


  从操作层面,中午一场直播,下午还接着有三场,东方时空,下午五点新闻,二十点新闻,大的内容有准备,但具体内容来不及准备。我第一次拍突发事件当时就觉得很惊心动魄,烟台的踩踏,两天出一期就觉得特别紧张,现在一回想不可同日而语。地点不断变化。


  再有一个特点,这次政府的准备和开明程度让我们很欣慰。高层领导都到了,都特别支持。越到高层越开明,越民主越开放。开始执行警察不让进。最后还好,让我们把这个事儿做了。


  这几期专题,共同关注做得很好。既有细节,还有故事,送牛奶啊,电话啊,强调多方统筹协调,连续四天,第一天是直播,很辛苦。


  3.大家讨论


  当时传新闻很费周折。


  6台机器,两路机器要去医院守着,直播的是两台机器。两讯道的卫星设备,还有一路拍家属,大家分工,要调配开,现场也挺乱。有的直播没有讯道。直播时机器是占着的,信号只有两台源,一个近,一个稍远,刚开始没声,拿话筒拿手机。本机话筒能不能传回来不知道。进入的时候很费周折。


  张长江:直播的理念--不能等上面让干什么再干。反正六台机器不能停。现在我们记者和西方记者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不让他就不整了。西方记者,你不让,我能弄什么弄什么。反正要有信息,没有直接信息要有间接信息,没有直接画面有间接画面。我们遇到突发事件和西方的差别在哪里?就在这儿。西方不会停。哪怕没有编的画面都没关系,直播没有人讲究这个镜头怎么还晃荡一下子。


  车到和架机器只有五分钟。


  下午“360度”的直播和第一次直播没有太大区别,为什么不能加更多东西?除了说话有信息,镜头没有信息。


  女工作人员:所有信息是满足频道而不只是直播。要保证新闻、保证专题、保证直播。


  这种新闻不怕重复。滚动新闻就当他没看到过前面的。好的新闻不怕重复,比如911,重复多少次大家也不烦。


  女工作人员:后期应该编辑。


  周小普:其实前期做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告诉大家很多东西。比如家属通话,为什么前面不给个画面呢?


  拍不到,不让进。


  徐光春和赵铁锤通话都有,为什么家属不让拍?


  女工作人员:要交代给观众,各方面的困难。


  周小普:共同关注很多信息超过新闻。为什么你们不能共享?其实可以编得很漂亮,当时采的东西如果前面用了就好了。


  女工作人员:没有人来整合。当天晚上没有时间没有人来做这些事情。


  张长江: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资源共享。


  杨丹:实际上新闻里上动态就行。


  4.


  共同关注是后来精心弄的,即使这样也是时间很紧。没日没夜赶出来三集。共同关注叙事脉络清晰,包括主持人的出镜,尽量从演播室里跳出来。


  这个片子找到了一个结合点--重大的事故又形成了主题报道。


  但是,记者的采访没有一个可靠的体制上的保证。如果我们去冒一次险,成本非常高。冲一两次可能,不可能长期。渴望有一个制度上的保证使记者能够大胆地去做事情。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有这份责任把真相告诉大家。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黑暗中的世界这次也表现得不错,特别想看这些人在下面的时候是怎么想。之前很少,这次报道中表达出来了,有很多细节,而不是靠拔高。牛奶,面汤,气。这个片子是一个立体的,不光是一个主题报道,把我们的真相整个剖析给大家。我们的常规报道也应该这样,比如人的生命,人在困境中怎样,人的心灵,去挖掘。


  报道突发事件的冒险精神。直播对现场要求非常高,局限非常大。“线”是拽着的。


  那种时候什么方法都要用。那个时候记者的业务素质不是很重要,恰恰是你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周小普:这就是业务素质!但不是教出来的。)拍完了拿回来再说。记者的勇敢精神也是业务能力。在记者的考核与评价中应该有,比如说勇敢、创新。


  突发事件固然冒险,但成就之后很辉煌。实际上矿难可以选择报道的非常少。这一次非常非常特殊。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怎么去处理?处理得好的话又是一种感染力。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极大体现。


  5.谢(新华社)


  我们这个机制非常成问题。不能用安全部门、监察部门等等部门的要求来要求记者。首先我感觉这个东西特别难,安全生产。突出了时效,发挥了电视实时报道的长项,特别好的场面是救出矿井的场面。第二,反映央视采访部队伍特别精干。军事化管理一样,罕见。直播报道根据事件推进,做到了尊重事实。


  我后来想到三点。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报道真相。二,以人为本提出以后,人的生命高于其它一切价值,从这件事情来看,在中国这种意识在萌芽。三,好新闻的价值不是我们等来的,是我们去发现的。报道过程虽然紧张,有很多残缺的美。但是记者,时刻准备着。记者没有决定权怎么办?人活着要有进取精神。敬业爱岗。安全生产反映的是全社会的管理水平。


  要形成机制,呼唤制度出现。另外,我们自己“修炼”。赤子之心很宝贵。事非经过不知难。平时的准备很重要。海伦法则来讲的话,西方,什么都细致化,事故背后有若干小事故,背后还有若干微小的事故萌芽,后面还有微小的隐患。在把握这种题材的时候,如果平时有积累,再急,也可能弥补,平时要掌握很多相关信息。这几年煤矿业比过去有进步,节约型,有进步。(中国煤炭行业的一些情况)事故发生情况。要转轨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陕县煤矿在超采。


  这次报道,传播的效果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也达到了。机会不等人,你们有这个素质,才接到了这个机会。敬佩。


  广播、电视和报纸不一样。报纸一卷,上厕所还可以看,电视要有必要的重复才行。比如煤矿的情况,第一集交待了,后面两集没有交待。我们将来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的问题,也从这个片子里可以看到。所以电视的长处是其他媒体达不到的。但是受众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这里插入记者对此次矿难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不报这个,要有自己的政治选择。要宣传党和政府,)要区分地了解和看待。有轻重,要冷静。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心里要真正爱着他们。


  我不同意你们三节的标题“69个生命的奇迹”。“奇迹”本身的意思是不可重复。《为了61个阶级兄弟》标题,文章里面用过一处“奇迹”,但标题没有。不要用太多高级形容词,哪怕不振奋也不要过头。记者的职责是追求真相,怎么更准确地去接近真相。真相不可穷尽,但记者的使命是这个,不可能追求完,但要相对接近。尽可能准确,不要过头。


  另外,记者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要“越位”,否则有损形象。不要激动。“在党中央国务院……”是别人说,而不是我来说。今后的工作要保持冷静,不要说自己职业范围之内的话。李长春也说了,李成玉也说了,李毅中也说了,工人也说了,就足够了。反映他们说的,是真正的职责,你去说,不是你的职责。这个过程虽然操作有难度,但是没办法。主持人说“抢救工作非常顺利,非常成功”,不好。节目中说“史无前例的”,超出了李毅中的说法“这几年”。


  袁父的采访,他经过冷静之后条理还行。记者不要急。让他原生态出来。袁洪军的妻子给他打电话,提问的记者问“是不是不知所措了”,不要这样问。可以问“你是怎么想?”编的时候可以去掉。宣传要让人自然地出来。武警的政委的采访,应该告诉他,我们是新闻,新闻是讲究事实的,你少用高级形容词。高级形容词经不起推敲。病人在医院的画面,要9个医务人员在旁边干吗?太多。


  记者平时时刻准备着,你到关键的时候才能有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6.张长江


  没有让直播的时候为直播做准备。如果有条件,每一个矿,发生每一个矿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这么干。因为有些东西是无法预计的。即使人一个没有救出来也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西方媒体所追求的,我是要跟踪事实,记录事实,而不是判断最后事实是什么样我才去。报新闻就是这样,至于它以后的宣传价值在哪儿,那要经过事情发展变化过程以后才能体现。能不能遇到大一点的灾难,比如说空难,都这样办?设备能否改进?国外凡是动态消息都是直播。领导总结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写进去。


  直播可以有延时嘛。就按直播干,领导拍板后延时播出就可以了,立足于直播。


  上边管没有让你不能动,先把素材弄到再说。想随便播不可能,抓回来是最主要的,拍回来将来怎么用怎么播再说。


  总的策划。美联社案例,飞机在芝加哥附近坠落。值班编辑看了电视新闻一个字幕,就发了口播“据电视台报道”,然后让大家做准备。一个编辑给民航局打电话问情况,让离机场最近的记者去机场采访家属等,让另外的记者去坠落地附近,这时有拍照的也有摄像的。摄像组已经上车开始走了,这时还不知道飞机在哪儿坠落呢。知道具体地点后改道。没有一个人在指挥,都是自己在动,很明确。结果。下午五点钟得到的消息,从发第一条简讯开始,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9个小时时间,发了十五条新闻。最短的消息不到100字。最长的一条译成中文2400字。手机照片,笔记本电脑无限上网传东西。有什么就弄什么,台里不发我也传。一旦让发了又没东西了。这是应急机制问题,不要总依赖于领导,一旦让你去了,要不断突破。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练出来。别老想那么多,那一瞬间如果不拍的话就没了,这是一辈子的遗憾。要有这种概念。摄像,机器出去就开着,下去就开始拍。在和警察交涉的时候可以拍大全景。拍的时候没法判断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在应急方案中除了机制之外,考验记者的素质,摄像的素质,编辑的素质。还没有素材的时候编辑也要找点事干。


  关于主持人。主持人在介绍情况。有画面看画面,没画面听声音,不是你的声音是当事人的声音,没有的话才是主持人。感染性、生动性就算流利也比当地人磕磕巴巴差远了。主持人起的作用是引导观众,引导观众看。要考虑说什么问题。引导观众听,完事之后我不去说,是要请当事人说。没有任何人指责直播时的选择采访对象的问题。


  过去的事情怎么处理。最明显的是堵那个坝。过去的事情一定要介绍现在怎么样,这才叫新闻。先介绍现在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情况,然后切当时的情况。用现在的状况引出当时的状况,这就是由头,老说过去会显得很被动。现场的主持人是操纵现场的,绝不是表现的。这样现场感才强,其实这也是你表现的机会。不是表达能力,现场主持人要有驾驭新闻现场的能力。真正的新闻,主持人就是编导。有这种感觉,电视才能有发展。总是起个开头,做个结尾,没有起到引导观众看、听的作用。直播不会有稿子的。先看,看准几个点,要动起来。作为编导,或者主持人,一定要想,已经发生的事儿,怎么表现。没有镜头我怎么去说。不是没镜头,那几个东西都在,大家只要看那么个示意性的东西就行。要表现自己,现在在哪里表现自己,台风。信息不用去说,一看就行了。比如通话,没必要找家属通话,比如我们来跟家属通话,可以很感人,宣传台,宣传自己。电视台的话语不要光是评论,要参与进来。比如“我”的参与,美国报道肯尼迪遇刺。增加感情色彩,你看到最感动人心的东西是什么。你们拍的时候,一定要有主持人,证明是在直播,而不是在拍什么。


  突发性事件最难的是找卖点。美国飞机爆炸,不到9个小时发了十几个新闻,每一条新闻都是不同的卖点,比如家属、飞机型号摔了多少次了……不是跟着一条线,而是整个面上什么都有。不要等着非要进医院的一刹那,说“医院都已经准备好了”也可以。这是外围消息怎么进新闻的问题。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总是不知道报什么。后续报道也应该有。要多找角度采访。不要老看着一条主线,主线没有就没新闻了,多报一条是一条,最后编成专题也是丰富的。《新闻调查》跟别人的报道也一样,补充采访了而已,整个过程还是一样。这个事情的报道,人一救出来记者就全跑了,后续报道没有。一定要想它的难处在什么地方。送牛奶难处在什么地方?通话,难处在什么地方?这个事情现在看起来很容易。难度在什么地方?没有那么难可以去问?地质构造?可不可能出现新的塌方?老按照神六的思路。老盼它成功。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制造悬念。新闻一定要体现这个事情的难度。报这个新闻干什么?让我看什么?可能因为这个新闻对我有利。比如股市大跌。第二,能够引起关注,困难程度,重要性,悬念在哪儿。新闻、专题、直播,一定要有悬念,期待值,让观众期待什么,看什么?为什么主题报道不好弄?没有什么期待。太多的好,就不期待了。不容易反而愿意看。可以把困难放大。人的问题就不要去说了。比如中间通话中断的一段。现场,大脑这个机器一定要高速运转。一生能遇到这种事件,真的不多,不要老等。下次我再努力,不行,不要等。抓住机会,首先是锻炼自己。


  7.赵淑萍


  第一,如何强化强势媒体的作用,如何发挥CCTV作为强势媒体的作用,这是一种创新的意识。


  因为:首先,我强烈要求直播。直播代表媒体对这一事件的重视,而且直播是媒体的诉求,同时表达了希望观众来关注这一事件。直播不是目的,直播是手段,是形式,但是“要直播”就是媒体的重视。这实际上是发挥强势媒体的作用,是观众应该了解和应该看的。


  就直播的形式而言,强势媒体的作用表现在“时效第一”。从直播本身的特点看,它是现场加报道。所谓现场就是记者带着观众去目击,而记者在现场是直播加报道。有报道,直播才会成功,否则直播只是形式。


  第二,在人力资源和新闻资源的开掘和配置上有所突破。包括编排新闻动态、专题以及记者即时报道的结合使用。在人力资源方面,重新调度配置,开掘潜能。除了调动采访部的出镜记者,后方还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在配合。


  第三,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播报道,就是让观众了解真相,而不是一种预知的仪式化的直播,这是一种突破。它没有渲染形式,游离内容,也就是说直播的形式并没有淹没它的内容。


  第四,从主题选择上看,直播重大突发灾难性事件,与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从取材方向上看,首先,结果未知,又是一个悲剧事件,现场报道如果没有一个主线就无法展开,它找到主线,确定了主导方向和报道基调,深度的内容通过《共同关注》弥补。但遗憾的一点是,进行式的结构方式没有有意识地强化。


  第五,从现场常态采访上看,记者的采访意识比较强,在紧张的现场采访了一些高层人物,带给观众强烈的印象和感觉。


  第六,从整体报道上看,让突发的悲剧事件达到了理智的水平,给观众以明确的答案和一定的精神安慰。


  第七,报道的挑战性很强,直播和现场报道相结合时就是在向新的未知挑战。


  第八,从节目本身来看,虽然直播在西方已是一种报道的常态,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和新闻都是同步的,这受到节目统筹安排的影响。因此要求记者有现场意识、出镜意识和操作层面上的“包裹”意识。这一点还有所欠缺。记者到了现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先拍素材,这有助于让观众进入现场。


  第九,对于直播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西方记者的经验是到达现场后,先找到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点。一般而言,感人的点就是“人”,而这一报道的确关注到了“人”。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王娴 韩璐


案例讨论

  广播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在广播报道的实践过程中,尽管事发突然,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程是不变的,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反映的往往是长期的准备与积累。比如,前后方的默契配合,每个报道环节的环环相扣。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来说,编辑、记者的目标也是相对明确的,在具有一般工作流程的同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必要准备。


  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不可预知性、偶发性、无法控制等特点,使新闻报道难度加大,在这里,就需要处理好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的关系。同步播出,是广播记者的最佳境界,快速、及时是广播报道最大的新闻价值之一,但是应对突发事件,广播报道应该在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反应,从对公众负责的角度,谨慎选择报道时机、口径、范围规模。


 


案例分析

    广播报道内容及分析


  (一)广播报道内容


  报道时间:2007年7月31日


  栏目名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节目内容:


  各位听众,欢迎收听新闻纵横。我是记者李宇飞。


  [记者语]


  7月29号上午8点40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矿业有限公司东风井因地面雨水渗入井下发生透水事故,当时井下有矿工102人。事故发生后,33人及时升井,69人被困井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等连夜冒雨相继赶到现场,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工作。透水事故发生后,新闻纵横立即派出记者赶往河南省陕县。今天凌晨,我们连线在事故现场的记者丁晓兵,了解抢险的最新进展情况。


  [连线采访]


  杨博:晓兵,你好。


  丁晓兵:杨博,你好。


  杨博:现在事故现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丁晓兵:我到达陕县的时候,这边儿的雨还是时断时续。因为支建煤矿的矿区在山区的深处,所以道路非常泥泞,而且上去也非常不方便。现在在矿区,东风二号矿井附近聚集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救援车辆。到目前为止,通过武警官兵一夜的努力,目前透水的部位已经被堵上,而且河床加盖了防雨布,防止洪水对它的继续冲刷和侵蚀。目前可以说造成透水的主要的水的来源已经被控制,井下的情况相对比较稳定。


  杨博:事故抢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丁晓兵:目前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由于这是山洪导致的透水,带来了很多的淤泥和泥沙堆积在巷道里面。所以目前虽然水泵抽水、排水,水位下降很快,但是由于淤泥和泥沙比较多,救援人员不是很方便能够下去,而被困人员想出来目前也不是很容易。


  杨博:那么现在井下受困人员所在的位置是不是安全的?


  丁晓兵:据指挥部副指挥长介绍,目前救援人员在水下,大概叫+260米的水平,他们与巷道里水面的距离是9米,也就是说他们在水面以上9米的高度,这样一个采掘工作面,应该说目前他们所处的位置是非常安全的。


  杨博: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地面和井下的人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


  丁晓兵:对。现在每隔15分钟,地面会和井下被困人员进行一次通话。现在从通话反馈的信息来看,井下人员目前身体状况还是比较良好。但是也因为大概20多个小时没有进食,身体情况可能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目前,井上救援人员正在研究通过管道给他们输送牛奶,补充给养。


  杨博:那么他们的情绪怎么样呢?


  丁晓兵:目前看来他们的情绪比较稳定,还是不错的。


  杨博:也就是说,送风口和电话线路现在还是畅通的。


  丁晓兵:对。送风口和电话线路都是畅通的。所以,一方面跟井下的联系是畅通的;另一方面,作为井下被困人员,他们的空气供给,或者说是氧气供给,呼吸这些方面都不存在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相关背景]


  据了解,陕县支建矿业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支建煤矿,始建于1958年。年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核定生产能力14万吨。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低瓦斯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该矿在2005年9月改制为有限公司,现有矿工414人。


  经初步分析,三门峡地区28号20点至29号8点,降雨量33毫米,导致矿区支建铁路沟壑形成洪水,在中国铝业公司废弃的铝土矿坑积水通过矿井上部老夯溃入井下封井底,冲垮三道密封,导致+260米水平巷道被淹。出现险情后,煤矿立即组织井下人员撤离。当班下井102人中,33人及时升井,其余69人被困。预计透水量4000立方米,淹没巷道600余米,现在水位稳定在+265米的位置。


  事故发生后,国家安监总局、河南省连夜研究完善了“一堵、二排、三送氧气”的抢险方案。指挥部决定,一是加大堵水力度。河南省、市、县三级政府立即组织封堵地面水源,武警三门峡支队、洛阳支队官兵紧急承担了地面水源的封堵工作。


  [现场采访]


  参加封堵下渗水源的武警战士白林绍说:“当时水流比较大,两边的土随着水流移动往下冲。”


  记者:等于说,洞口越冲越大。


  白:对,越冲越大。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我们下去,一是拿着塑料布或者填沙袋摆在两旁的堤坝,阻牢它,防止再往两边扩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听说下边是矿洞的主道,一旦渗入后对下面的矿工们有很大的生命危险。


  记者:往下渗的水流特别急。


  白:对,水流急。


  记者:当时你们那个地方能看到巷道吗?


  白:那地方看不到。


  (声音渐出)


  [记者语]


  一方面是不断下渗的积水,一方面是持续不断的降雨,武警三门峡支队政委闫德华在现场抢险指挥部分析情况后,指挥300名战士投入了紧张的封堵下渗水源的战斗。


  [现场采访]


  闫:四点半之前……


  记者:当时还在下着大雨。


  闫:对,下着大雨。


  记者:下着非常大的大暴雨,就是从咱们这儿看下去,这个底下。


  闫:200多米。因为这个进入口如果堵不住……当时山洪还不是很大,昨天山洪最大的时候,凌晨一点到三点多、四点。


  记者:也就是说从昨天晚上一直……


  闫:从昨天下午四点半投入战斗一直到今天早上六点。


  记者:没休息过。


  闫:没休息。


  (声音渐出)


  [记者语]


  300名武警官兵冒着大雨,在河床透水的地方奋战一整夜,抗拒了每秒15立方米的山洪冲击,克服了重重困难,堵实了河床泄露通道,保证了井下水位的稳定,为井下及时开展抢救工作创造了安全条件。


  [采访专家]


  针对这一次透水事故的救援措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岳建华告诉记者。


  记者:遇到采矿区域井下透水这样的事故,我们应该采取的抢险措施有哪些?


  岳:一个是切断地面水源,要把透水点找到,就是水从哪里下去的要找到。找到之后,在河床上最简单的办法是打坝子把水截断。在上游一截就没水了。


  记者:您觉得主要是应该先封闭外来水源的供给。


  岳:对,不然水不断冲刷河床,很难弄,抽不干啊,所以一定要截断水源,不能再补给。第二就是要通风,不然井下的人没有氧气就完了。即便他们现在没有被水淹着或者躲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但是如果缺氧气最终还是要出问题。第三就是要抽水,通过排水系统要尽快把井下的水排出来。


  [片花]


  河南陕县连降大雨,洪水从废弃矿坑冲进支建煤矿,69名矿工被困井下,抢险工作进展如何,一段广告之后,请继续收听新闻纵横。


  [记者语]


  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附近的义马煤业集团公司全力支援,紧急调动机电安装力量,安装水泵、管道、电源等排水设施,强力组织排水。通过压风机向井下被困人员压风,补充氧气。


  [现场采访]


  记者:现在井下一共多少人?


  支援者:69人。


  记者:全部没有生命危险?


  支援者:没有生命危险。离水位有9米。


  记者:他们的高度比水位要高9米,应当说是……


  支援者:抢救比较得力。


  记者:现在进行哪些抢救措施呢?


  支援者:现在是四个泵,两个泵抽水,另两个作为备用。


  记者:他们的空气、氧气……


  支援者:现在输氧,没有问题


  记者:怎么输氧?


  支援者:本身的空压机直接打气。


  记者:本身的空压机一直工作正常,所以呼吸这方面不存在问题。


  支援者:对。目前被困人员的情绪非常稳定。


  [记者语]


  现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抢险救援工作主要是全力排水。由于降雨不断,进入矿井的道路上水流不断,积水坑最深的有50厘米,道路两边的山坡出现部分滑坡的现象。部分路段出现了雾气,能见度只有15米。直到昨天凌晨五点,当地仍在下暴雨。


  [现场采访]


  现场抢险副指挥长、陕县副县长王禹山:“身体状况比较良好。”


  记者:他们饮食方面……


  王:饮食现在没有,正在想方设法往里打牛奶。


  记者:能看一眼吗?从哪个地方?


  王:打牛奶是从哪儿打?


  记者:这个管子,正准备从这个位置打下去?


  王:专家同意了以后再打。


  记者: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吃饭,没有喝水了?


  王:有20个小时了吧。


  记者:现在还跟他们保持通话联络吗?


  王:15分钟保持一次联络。


  记者:现在下面反馈上来的信息,身体状况还是比较好。


  王:比较好。


  记者:井下人员的年龄状况什么样?


  王:都是身强力壮,30岁左右的劳动力。


  [记者语]


  为加大透水煤矿井下排水清渣工作力度,参加抢险的河南省义煤集团整建制调动救灾队伍,整批量调动救灾设备,坚持轨道运输夯、皮带运输夯,两个施工地点同时施工,同时抢救。设备安装清渣清淤工作进展迅速,组织严密,责任明确。但每个工作点巷道断面只有不到5平方米,给救灾进度造成不利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在发生透水事故后,煤矿原有的送风系统并没有被破坏,及时整修管道后,三台压风机轮流送风,由专业技术人员监管保证压风机24小时连续运转。同时在压风过程中连续不断地输送医用氧气,使井下矿工能够呼吸到正常的氧气。


  按指挥部要求,义马煤业集团公司继续抽调有经验的队伍支援清淤、皮带机恢复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方案,严防次生事故,加快抢险工作进度。


  目前,救灾物资也已陆续送往矿区。公安、移动通讯、电力抢修设备等都在矿区外警戒待命。在矿区内,记者不时可以看到身着救援服装的医护人员,被困矿工获救后的医疗保障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记者语]


  据河南省气象台介绍,28号到30号凌晨,河南省陕县连降大雨,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那么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如何?会不会出现大面积降雨?会不会给当前紧张的抢险增添不利影响呢?


  [相关采访]


  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新敏。


  王:前期的话,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还有冷空气的促发作用,三门峡的陕县出现了强对流天气。28号夜出现了大雨,29号白天到夜里陕县又接连出现了暴雨天气。随着副热带高压的东退,系统的东移减弱,陕县的降水也有所减弱。今天夜里到明天,基本上有阵雨和雷阵雨天气。1到2号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的情况,前两天陕县这一带最高气温维持在27到28度,最低气温是22到23度。未来两天气温会有所回升,明天最高气温预计将在31度左右,后天会继续回升到33度左右。


  [记者语]


  各位听众,有关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7·29透水事故的救援情况请您关注中央台中国之声的其他新闻节目。我们的前方记者会随时为您报道最新的进展情况。


  本节目由记者丁晓兵、杨博、辛如记、孙崇峰、任磊萍采制。


  (二)广播报道分析


  1.真实客观的报道态度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媒体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实客观的报道态度往往是一次突发事件报道成功的重要基石。在对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它们的负面性,长期以来,突发事件报道并不能占据我国媒体报道的主流。比如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全国的报道只有新华社的一条400字短消息,对灾情作了简要介绍,至于人们最关心的伤亡情况,只字未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突发事件的报道随着新闻事业的日益发展进步而逐渐受到媒体和受众的欢迎与重视。在这则广播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涉及事件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数字都有相关报道。


  2.报道的丰富性--信息量大


  这则广播音响新闻报道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聚集了若干丰富的声音元素,有现场抢险的环境声,给听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单就人员采访来说,记者的现场采访不仅仅是相关领导的指示,更有一线参与抢险救灾的武警官兵、支援抢险的义马媒业集团工作人员、现场抢险指挥人员、气象台工作人员等多个角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涉及矿难抢险进程的多个侧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较为全面地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听众对于这一新闻事件的欲知期待。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天气发展变化在矿难抢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记者特别采访了河南省气象台的专业人员,看似“外围”,实则“核心”,在同期同类报道中独树一帜。


  3.报道的时效性、快速及时


  在广播音响报道中,现场报道是最受欢迎的形态之一。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集音响,边采访、解说、报道。在这则突发事件报道中,节目的播出时间在早晨七点钟,而电话连线和现场报道在当日凌晨,这中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虽然录音报道经过简单剪辑,但是由于广播节目所特有的加工、制作简便的优点,报道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传送到广播受众的收受平台,以最快的速度传达了较为全面的最新信息。


  4.节目现场感强


  在广播节目的现场报道中,要求前方记者在新闻发生的同时采录音响、组合访问、观察现场、即兴解说,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各种信息都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在这样的节目中,听众会感觉到跟随记者亲历新闻现场。


  比如这则广播报道,记者的现场采访在事故发生地进行,背景声音和被采访者的录音同时传出,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把握事故新闻的命脉--人的命运


  在矿难事故等一系列灾难新闻报道中,遇难者即“人”的状况、命运往往最牵动受众的心。在第一时间播出的这则广播报道中,把大量的报道重点放在了“人的生命线”这一问题上。在一开始“连线采访”中,就提到了“受困人员是否安全”、“地面和井下人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情绪比较稳定”等等。这也充分反映了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色彩和对人的关怀,“硬”新闻变得“软”了,在满足受众了解信息这一需求的同时调动了对事件本身深切的关注,报道显得更加丰满。


  6.广播在表现细节上仍然显得不够形象


  在现场报道中,广播音响报道的表达元素是相对单一的,只有声音而已。因此,在表现一些细节时,广播处于劣势。比如清除积水的水泵、输送牛奶的管道等等是如何工作的,广播节目只能描述,电视节目则可以用图像图示等展示出来。而这些细节有时恰恰是吸引受众的新闻点,是解答受众疑点的关键。

  三、电视报道内容及其与广播报道的对比分析


  (一)电视报道内容


  1.《新闻联播》


  报道时间:2007年7月30日


  栏目名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节目内容:


  [播音员语]


  昨天早晨八点三十分左右,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发生淹井事件,69人被困井下。目前抢险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切入现场画面)


  事件发生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河南省有关领导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协调指挥抢险救援工作。初步分析,事件是由于三门峡地区连日普降暴雨,致使支建煤矿矿区附近的河流形成洪水,流进矿井上方已经废弃的铝土矿,最后溃入煤矿巷道。当时井下有102名矿工,33人安全升井,69名矿工被困。


  根据这个情况,抢险指挥部很快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风的救援方案。300名武警官兵冒雨奋战一昼夜,终于堵住了渗漏口,为抢险救援创造了条件。目前,一台水泵已经安装完毕并开始工作,三台送风机开足马力,24小时连续向井下送风送氧,目前,地面与井下被困人员的电话联系畅通,69名矿工都处在比较安全的区域,他们的情绪也比较稳定。


  [播音员语]


  来自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抢险救援的最新消息:由于救援人员及时把氧气和食物送到井下,目前,被困的69名矿工身体状况正常。


  [出镜记者郭一醇]


  为了使井下的被困矿工尽快地恢复体力,坚定生存的信念,抢险人员30号晚上8点开始通过这个管道向井下送奶。(切入现场画面)


  [播音员语]


  继昨天晚上首次通过送风送氧的管道向井下被困矿工输送约400公斤经过高温处理的牛奶后,今天上午又向井下输入约175公斤奶,并添加了适量的生理盐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今天与井下被困矿工通了电话。(切入人物现场)赵铁锤:“一定要冷静,千万别着急。”


  [现场采访]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王志坚:“我们很幸运有一个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是历次救援都没有的。”


  [播音员]


  目前,现场的医护人员和附近的医院已经做好了救援准备。


  2.《360°》


  报道时间:2007年7月31日


  栏目名称:中央电视台《360°》


  节目内容:


  白岩松:发生在河南陕县的渗井事故已经过去了60个小时,目前69位被困井下的工人由于得到了氧气和食物的救助,安全状况还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将连线前方的记者,继续给大家带来最新的报道。


  (切入现场画面)


  出镜记者(郭一醇):这里就是发生这次淹井事件的入水口。实际上,这个井口是被支建煤矿废弃的一个老井口,而这个河道过去并没有水,是一个干涸的河道。由于前两天当地强降雨,使得上游的山体形成了大量的山洪,冲向了这里。也正是由于山洪的冲击,使得这个废弃的老井口冲开,大量的洪水涌入到了矿井。


  [现场采访]


  武警河南总队三门峡支队政委闫德华:水量比较大,虽然没有下雨,但前期下雨的雨量比较大,整个河道的水量是非常大的,水位最深达到两米多。部队来了以后,按照我们指挥部统一的部署,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我们一连是身着护膝、护腕,用雨布把下面全部铺一层。边铺,我们战士下去用大石头给它压牢,然后装沙袋,往矿井的井口进行堵塞。战斗了两个多小时,把矿口全部封住了。


  旁白:现在抢险救援工作的重点是向外排水、清淤,和向井下送风、送氧、送食物。今天,随着三台水泵陆续投入使用,排水进度已经明显加快。目前已排水近2000立方米,清除淤泥100立方米。


  (切入现场画面)


  出镜记者(郭一醇):为了使井下的被困矿工尽快地恢复体力,坚定生存的信念,抢险人员30号晚上八点开始通过这个管道向井下送奶。


  旁白:继昨天晚上首次通过送风送氧的管道向井下被困矿工输送约400公斤经过高温处理的牛奶后,今天上午又向井下输入约175公斤奶,并添加了适量的生理盐水。根据与井下工人的最新通话了解到,被困矿工一侧原来被完全淹没的巷道目前已经露出0.8米的空间。


  [现场采访]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王志坚:“我们很幸运有一个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是历次救援都没有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这次救援寄予希望。但是困难还是很大,毕竟这个矿井的条件太差。”


  旁白:目前,现场的医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治设备、药品已经准备完毕,一旦条件具备,医护人员将下井对被困矿工进行施救,附近的医院也已经做好了收治的各方面准备工作。


  [连线采访]


  白岩松:好,接下来我们就连线在前线的记者王克生。


  白岩松:毕竟已经过去60个小时了,现在大家都很担心。最新的情况究竟怎么样,给大家赶紧通报一下。


  王克生:好。现在还是那样,抢险救援的重点和难点还是排水。由于巷道的工作面比较狭窄,使得安装更多的水泵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尽管如此,救援人员还是在今天下午安装好了三台水泵。其中两台每小时抽水量是80立方米,另外一台每小时抽水量是50立方米。排水进度因此明显加快了。但目前遇到了一个新问题,由于被淹的巷道高低不平,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个别地方冒顶了,目前水泵取水地方的积水已经不多,淤泥却在增加,抽水现在已经被迫停了,现在救援人员正在清理堵水的地方。同时,根据井下情况调整水泵取水的位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排水的进度。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井下的积水已经明显减少。这为早一点儿救出矿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际情况是这样。


  白岩松:在你的报道当中,我们也看到,由于雨量很大,导致旁边废弃的(井口被冲开),出现渗井的事件。从你片子中看,老天爷好像还在下雨。


  王克生:没有。今天当地的天已经晴了,完全晴了,没有一点儿降雨,所以也算是老天帮忙吧,这就给抢险救援提供了非常非常有利的条件。


  白岩松:这是一个好消息。在你片子中,大家看到充足的氧气和牛奶,开始放心。但是不知道它们的有效性有多强?另外,被困井下的矿工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食物,补给自己?


  王克生:是这样,为了保证被困矿工身体和营养的需要,昨天晚上八点多,指挥部决定通过送风送氧的管道向井下矿工输送经过高温处理的常温牛奶。为保证牛奶尽可能的洁净和卫生,在输送前,地面首先向井下通过管道输送一定量的清水,同时通过电话告知井下的矿工要做好准备,用清水清洗安全帽,以便用它来盛牛奶。当时井下有一个比较大的保温壶,在灌满它后,矿工们就用安全帽来接牛奶。由于是第一次,所以昨天晚上向下输送时比较多,大约有400公斤牛奶。送完之后,又对管道进行清洗,恢复正常的送风送气。今天上午十点多,又一次向井下输送了大约有175公斤牛奶。根据医生建议,为补充被困矿工身体里可能失去的比较多的盐分,还在其中添加了适量的生理盐水。指挥部已经决定,抢险一天不结束,就要定时向井下输送牛奶,以保证被困矿工正常的需要。


  白岩松:另外,井下被困矿工比较多,有69人,如果有一点光亮,可能他们的心情多少还好一点,安全感还强一点,是否在这方面有什么消息可以通报给观众朋友?


  王克生:是这样的,由于巷道被淹后,矿工所在的位置完全处在一个黑暗的状态中。咱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在一个没有光亮的地方肯定是无法忍受的。为最大限度地节约矿灯里的电能,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正常的照明,事故发生后,69名矿工在井下带班人员和地面救援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下只保留一盏矿灯来照明。同时让这些矿工们保持原地不动,尽量减少活动,以便保持体力和体能。


  白岩松:在昨天的节目中,有一点也是非常让人牵肠挂肚的,你介绍了关于氧气的问题,不知道现在氧气输送之后是否可以一直保证他们的生命所需?


  王克生:这次淹井救援工作之所以能比较顺利地进行,矿工们的身体状况也一直能够保持正常,最关键的就是有一条通往井下的,用来除尘洒水的,直径大约三寸的管道没有受到破坏,还有就是电话线也一直是畅通的。救援人员就可以通过这条管道把加了氧的风源源不断地送到井下。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向井下输送氧气大约有100瓶,每瓶大概是6立方米,现在氧气还在源源不断地往井下输送,所以他们的氧气供应肯定是没问题的。

  (二)电视报道与广播报道的对比分析


  1.报道结构不同


  广播--发散型


  这期《新闻纵横》的报道结构是从现场报道救援的点向各个相关的方向铺开,呈现一种发散的状态。武警的堵水作业、现场指挥直接救援、气象部门的工作都以不同的侧面向听众展示不同侧面的状态,报道是多角度的,这样的结构给听众的感觉面面俱到,但是在条理性上就稍微欠缺了一些。


  电视--直线型


  在电视新闻《新闻联播》和《360°》当中,新闻的叙事主线始终贯穿,以事件的发展为自然顺序,从“救援现场”这一个层面切入,贯穿始终,在这个“点”上逐渐深入,观众看起来感觉很清晰,但是可能还有很多想寻求答案的侧面不能得到解答。


  2.前方记者的角色不同


  广播--现场环境的代言人


  在广播节目突发事件报道中,由于传播要素的单一性,受众只能以声音这样一个相对单一的脉络来了解现场错综复杂的各种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场记者要通过自己的话语来介绍所观察和了解到的各种情况,这样对记者的要求无疑更大的,需要反应迅速、判断准确,但是这种即兴语言能否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对现场事务较为全面深入的解释力,还有赖于记者出色的业务功底和前期扎实的准备。


  电视--现场情况的引导者


  电视的语言丰富多样,电视报道往往形象生动,常常可以收获用时短、收效大的成绩。在突发事件直播报道当中,一个镜头可以交代大量的信息,可以同时满足受众的视觉、听觉需求,因而现场记者只需要为观众担任一个引导的角色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串连”和“补充”的角色如何把握尺度,也是需要经验的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