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广播

河北电台《阳光热线》模式研究

2019-03-26 02:42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阳光热线》栏目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于2002年6月3日推出的热线直播节目。每天7:30-8:00播出,其中每周一至周五是《阳光热线》,每周六是《阳光热线》的子栏目《阳光论坛》,每周日是《阳光热线》的子栏目《阳光短信》。


  2004年、2005年《阳光热线》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十佳栏目”,2006年又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名专栏,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在早间黄金时段开办的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节目宗旨是:“增强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优化发展环境,架设沟通桥梁”。


  《阳光热线》栏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发挥广播语言、时效和互动等方面的优势,每期节目都邀请省直部门走进直播间,专门受理听众朋友的投诉和咨询,并且在第一时间内解决群众反映的情况,为群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2000多个,处理相关资金及退还各种不合理收费2亿2千多万元。目前,共有12位省级领导、61个省直部门(厅局)的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处长定期轮流到《阳光热线》直播间,通过电波与听众进行直接地交流。


  由于切实地发挥了党群之间的桥梁作用,《阳光热线》在京、津、冀及河北周边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固定听众群,其中80%的听众来自农村,每次节目都有上万人次拨打热线参与。受栏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为了进一步地完善反馈机制,加大监督力度,《阳光热线》分别于2003年创办了《阳光论坛》、《阳光跟踪》;于2005年创办了《阳光短信》、《阳光追踪》;2006年创办了《阳光回访》等一系列的子栏目,与主栏目形成了集群效应。


  《阳光论坛》:每周六7:30-8:00播出,让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听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热点话题与听众充分展开讨论,讲深讲透;


  《阳光跟踪》:每天7:20-7:30在《今日聚焦》里播出,主要是通过现场录音的方式真实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阳光短信》:每周日7:30-8:00播出。把听众发来的短信整理后找相关部门集中解答之后再通过电波反馈给听众。


  《阳光追踪》:每天7:20-7:30在《今日聚焦》里播出,主要是向解决问题的部门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包括是否落实了或者是目前的一个进度。


  《阳光回访》:每天7:20-7:30在《今日聚焦》里播出。主要是打电话给听众,询问他们自身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这与《阳光追踪》形成了“对一件事情两方反馈意见的”的反馈机制,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和问题解决的效度。


  除了创办几个子栏目形成子栏目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以外,《阳光热线》还不断通过户外大型现场直播活动,把直播间有计划地搬向广场、社区、农村,与听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互动。几次大型户外直播活动,除在省会设立主会场外,其他10个市都设立分会场,全省联动。2006年10月31日,河北电台与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举办了“畅通民意渠道,共创和谐河北”全省民主评议大型阳光热线活动,全省十个设区市同时设立分会场。这次大型直播活动省市两级纪委监察部门协调联动,首次实现了省市两级党委政府9个系统、省市200个部门现场办公,省市两级12家电台的联手直播;首次实现了省会主会场和各市10个分会场同步受理投诉、解决问题的多方位互动;首次实现了省台主持人、记者和10个市台主持人、记者在11个会场的多向联动。这些在河北广播史上还是第一次。


  《阳光热线》这种集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为一体的新型舆论监督模式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和大讨论,2004年5月,“《阳光热线》现象”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05年5月14日,由河北电台会同河北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主办的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2006年2月22日至23日,国家广电总局专门在河北召开全国现场经验交流会并以总局办公厅通报的形式向全国推广《阳光热线》的成功经验。而这些也都是我们要将其选为个案分析的原因,因为在传统舆论监督不停碰壁的现实环境中,这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模式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此外,由于业界和学界对其产生的关注度也是兴起不久,所以我们选择其作为个案更加具有研究的同步性。


  这个案例通过一些具体、典型的节目来分析了阳光热线的节目特色;对相关人士的专访则给学习者介绍了阳光热线创办始末、经营特色及这类新型舆论监督模式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等。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热线直播类节目的制作流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广播的优势和广播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舆论监督观念,对这类焕发出巨大生命力的新型舆论监督模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附:收听《阳光热线》方式:


  中波:AM1278、783


  调频:FM104.3(石家庄)FM105.2(京、津)


  在线收听:http://www.hbrtv.com/zxxw/xwlb/index.htm


  热线电话:0311-86042211、86042233


案例成果

【案例分析的代表节目】


  1、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帮助--完善社会保障,共创和谐河北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参与“阳光热线”


  2、做人民安危的“佑护神”--省公安厅纪委书记、督察长张存信带队参与“阳光热线”


  3、检察院反馈


  4、“畅通民意渠道,共创和谐河北”大型户外直播


案例访谈

  政府议程公众议程媒体议程的高度融合

  --访“阳光热线”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永军(音频链接)

  采访:娄晶晶

  记者:我们现在最想了解的就是阳光热线现在这个阶段的收听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王永军:尼尔森调查显示收听率这个都在前十位,阳光热线收听率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指标,现在尼尔森调查只是针对石家庄地区、石家庄市区,包括郊区都不算,而阳光热线它覆盖的是全省,但是全省他们没有一个调查,尼尔森和索福瑞就是对大城市进行调查,所以这个调查只能说是从一个方面反映情况,但是针对河北一共六千七百万人,它这个调查有时候也是有一个有失偏颇的情况,而阳光热线这类节目在广大农村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经过我们的调查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我们每天接到的电话,80%是农村群众,这是一个,第二就是电信局给我们统计过几次,电话的拨打率在13000多个。另外还有一个指标,每一次厅局作节目,大致形势你也都了解了,一个厅局长带几个处长到直播间,比如说今天是公安厅到直播间,全省公安系统他都要下文,要求全系统收听,省市县,有的到乡、居委会。咱们这个收听打高官领导牌,政府机关、领导这一层也是我们阳光热线一个庞大的收听群体。

  记者:相对这5年来,现在是不是阳光热线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呢?

  王永军:实际上最好时期从前年就已经开始了,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讲,这和国家的发展合拍了,第一咱们现在民主化进程,老百姓参政议程,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是我们的大趋势。第二个咱们的政府,从中央,胡锦涛和温家宝,胡温政府他就是一个亲民政府,他就要求听取和了解这种社情民意。阳光热线这个节目首先很好地体现了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

  再往下降一级,从我们省里头讲,省里头搞民主行风评议,省里的领导对这个节目相当的重视,这个节目已经被列入了省委六届8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一个节目列入省委的工作报告这是没有的,况且为了做好这个节目,我们省委出面,召开了厅局长培训班,这在全国也是没有的,就是把厅局领导集合起来,专门为如何做好这套节目,我给你讲课、培训。

  记者:你们培训的主要一些内容是什么呢?

  王永军:比方说充分认识做好这个节目的意义、作用。然后怎么才能够做好,如何通过这个节目、树立好你这个领导和你这个厅局的形象,具体怎样的解答效果会比较好,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一点一点地给他分析,然后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什么样的心态,这些都是很细的去分析。下一步之后我们现在正在起草各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也来,实现条块的结合。

  记者:会不会把触觉延伸到县一级呢?其实我觉得越往下百姓的问题会越多?

  王永军:现在我们是这种考虑,一方面先照顾好面上的,60多个厅局、11个市、下一步我们要逐渐开辟一些特别节目,给县里开,但是我们主要的节目不能给县里,不能说条件不够,而是假如一个县来了之后,等于有些时候它资源浪费了,你比方说,某一个县来了,我们这个节目只能是一天为这个县来服务了,而全省其他一些县的老百姓的问题就没法解决了。问题是越往下越好,但是来的嘉宾就不能都是县里的乡里的,因为这样你就只能针对他一块来说,但是咱们是一个省级媒体,我们特别节目可以针对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但是我们的主体不能是那样,主打的内容我们必须还得面向全省的。

  记者:考虑要做阳光热线这个栏目是出于我们电台自身要办还是我们省委省政府有这种需要呢?

  王永军:其实这是一个一拍即合的过程,当时我们搞民主行风评议,纪委要跟我们广播电视报纸都要合办一些东西,当时我们也就提出来别办一般性的东西,不要又是在那里发几篇稿子,造造势,而是实实在在弄点事。纪委就提出来咱们办有特色的节目,当时就提出办类似这样的一个节目。这类节目其实我们有些市、像我们邢台、邯郸都比我们早,但是省级台咱们是第一家。市级台开办了之后,当时理论界有这样一个观点:此类节目只适合在市级电视台开办,不适合在省级台。

  记者:为什么呢?

  王永军:因为说市级台与老百姓比较接近,到了省里,面就太广了。第二到了省里很多都是政策性的东西,而政策性的一些东西都是不好解决的,所以这类节目要想有生命力,就适合在市级台开办,到了省里要么就是事太小了要么就是一些政策性的东西解决不了。但是当时我们就冲破思想上的一个禁区,当时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当时定的就是这类节目就办一轮,一轮就是50个厅局,轮完了之后咱们与纪委的合作就结束了,我们就不再办了。没想到一办一发不可收拾,效果挺好的。

  记者:是什么时候突然感觉到我这个栏目已经成功了?

  王永军:第一期节目下来还是觉得不错的,真正来说我们打出去这个牌子的影响是在03年年底。

  记者:当初创办这个栏目,你们做了哪些准备?比如说直播的内容、栏目的形式、播出的时段你们都是怎么考虑的?

  王永军:时段我们当时一直到现在也是,黄金时段,早间嘛!广播黄金时段不是早间嘛。那个时候有一段还7点20,现在是7点半到八点,现在7点20有个今日焦点也是这拨人在办,也是配合阳光热线的,阳光热线的跟踪反馈,回访、问题解决也是这个今日焦点在做。等于说阳光节目的外延节目有从7点20也就开始了的。我们现在还以阳光热线为中心分了一系列的子栏目,阳光论坛、阳光短信、阳光跟踪、阳光追踪、阳光反馈、阳光回访、阳光点评等一系列的子栏目。

  记者:这些子栏目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呢?一开始肯定没有对吧?


  王永军:没有,一开始就是50个厅局50天轮完了我们就不办了,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省委书记做了一个批示,要求新闻单位来这采访报道,来学习经验,这一来就没有办法,就接着再办吧。当时我们停了不到半个月后重新又办了。重新开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固定节目,第一轮算是临时性的,因为理论界上当时都认为是不行的,但是经过这50天下来认为可行。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省级电台开办这样的栏目,不但可行而且还比市级电台开办的更好。第二轮开始从8月份开始,开了之后就成了一个固定节目。


  记者: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那停办的十几天你们在想什么?因为作为一个新闻人,你们肯定也知道我这个栏目是有影响力的对吧?


  王永军:当时我们也觉得挺好的,老百姓也反映应该开下去,其实我们一停办,还没有更多的去思考的时候,我们领导的批示就到了,到了之后我们就决定要接着办,要办就不是临时性的,剩下的10来天,你就需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你得有一个提前的策划,你得有个规划。这十几天事实上都在考虑节目形式怎么搞,有哪些内容、怎么让节目规范起来,往上报批、走程序。


  记者:当时节目内容和节目的形式与现在比起来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王永军:阳光热线总的来说没有大的改变,唯一变化的就是当时没有子栏目,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一批子栏目呢?子栏目的出现就是对阳光热线这个栏目形式和内容的补充,一个提高。为什么呢?阳光热线它主要的东西是不能变,他最主要核心的内容是什么?他和其他节目不一样的地方在什么?它能够把省直的厅局长们叫到直播间,通过电话或者短信,在直播间与广大百姓或者听众直接地进行沟通交流。这是阳光热线最核心的,如果厅局长走进直播间没有了的话,那么阳光热线的特色也就没有了,和别的节目的区别也就没有了。


  记者:这是你们的特点,因为能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万一这种支持不存在了,你们有没有想过该怎么办呢?


  王永军:这其实是我们评论部在2003年6月1号成立的时候首先思考的问题,因为当时我们的省里还有一个规定,民主行风评议就搞两年。这个节目是附和着民主行风评议搞起来的,所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主行风评议不搞了,我们作为依附这个活动的栏目还怎么做下去?所以我们开始沟通思想怎么能够确保民主行风评议不搞了,咱们这个节目也能办下去。当时我们就采取了几次措施,一个就是在高层扩大我们的影响力,第二就是让厅局感觉到这个节目对他工作的促进和促动,提升他们的形象,让他们对我们这个节目产生依恋感,认同感。第三,我们切实给老百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从而能够在整个社会上形成声势,因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老百姓不欢迎了,领导也不可能重视,光领导重视又不给老百姓解决问题,时间长了,老百姓也不理你了,上头领导也就不重视你了,这就应了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包括我们后来搞得一些位民工讨工钱等户外直播都是由这方面的考虑的。


  记者:那怎么降低这种户外直播的风险呢?


  王永军:这都需要专业方面大量的准备工作的。这种大型的户外直播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播出。


  记者:对,那你们是如何保障安全播出的呢?


  王永军:第一比如说热线电话,老百姓过来首先要经过现场筛选,每个环节每道口都有我们的记者,把一些反映比较有质量的问题的人领到主持人那,然后主持人再把相关的厅局领导叫到一起联合检查。第二我们在直播间有备案,当然也没有用上过。直播间我们还有一套方案,万一出问题,我们马上会插进直播间的一套方案,我们在直播间有主持人、领导、律师,万一现场出问题了,我们直播间就可以开始介绍相关的政策、或者解读相关的政策。再一个就是现场掌控,其实在这种大型直播里,就怕一帮人蜂拥而至,我们有次出动了便衣警察50个。


  除此我们还实行同步监听,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创举。一般来说,电话打过来,打到导播那,导播先筛选,筛选晚了之后交给主持人,广播的直播是有延时装置的,我们是延时八秒,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8秒内将所有的问题都给处理了。一般单位,主持人掌控延时装置是最后一道关,但我们又设立了一道关口--同步监听,现在就是我们的评论主任在那一起监听,如果主持人碰到一些不该拨出去的话语而没有按延时的话,监听的人就可以主动地按延时。当时省纪委书记都说我们的栏目是踩着钢丝在空中跳舞,但是引来阵阵喝彩。


  记者:刚才说到了导播对内容的筛选,那么你们对内容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王永军:群众关心、领导关注、普遍存在、可以解决。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你的个例又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这个个例的解决可以解决同类问题,以点带面,这也是舆论监督最好的一个效果,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监督氛围。


  记者:现在很多的省市台也都开办了这类节目,而且厅局长也都进直播间,为什么他们的影响力就没有阳光热线那么大呢?


  王永军:这个就要从自身上去找原因了。第一就是他们自身没有很好地去与厅局进行沟通,没有将节目真正的做到百姓的心坎上。第二就是节目本身也要进行创新,比如像阳光热线就开辟出了一些子栏目,从而形成一个群集效应,使栏目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解决老百姓更多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增加监督的力度、解决问题的力度。比如说我们的阳光回访,我们会亲自打电话给老百姓问问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情况满意否,然后还会在阳光追踪里询问相关的办事人员事情解决的怎么样了,这两部分内容都是在第二天的节目当中一起播出来,这样一来一些原先办事不力的厅局马上就会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的力度也会加大。第三就是没有让厅局真正意识到做好这个节目既可以为老百姓办好实事,同时也可以提升厅局自身的形象,这样一来就将公众议程、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自身的节目影响力也就上来了,品牌的价值也就凸现出来了。


  记者:刚才你提到了阳光热线已经形成了品牌,而且我也看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郭报新称赞阳光热线代表了中国当代广播电视品牌建设的最高成就,所以我们想知道阳光热线是如何经营品牌的呢?


  王永军:首先,做好自身的节目是品牌经营的最根本点。此外我们在保证《阳光热线》日常节目水准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在社会上树立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品牌形象。我们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阳光热线》商标,为节目进一步市场化运作和品牌化经营奠定了基础。2004年我们在北京举办“阳光热线现象研讨会”,2005年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进一步扩大《阳光热线》在全国理论界、新闻界和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在《阳光热线》运作中我们还采取了与市县台合作,省、市、县、乡四级媒体联动等方式,在全省广播界形成规模和系统;同时,我们广泛借助各种媒体强化自我推介,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合作,发挥不同类型媒体的综合作用,力求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记者:那目前“阳光热线”在做这类舆论监督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


  王永军:阳光热线得到政府百姓等多方力量的支持,所以不存在着做节目的困难。《阳光热线》由媒体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联手合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与群众直接对话,使执政、执法部门既是被监督者,同时又是监督者,既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又要和媒体一起监督其下属单位和人员。被监督对象的主管部门和上级都成为媒体舆论监督的合作者、同路人,和媒体一样扮演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要角色。直播过程中,省直各部门领导在节目中直接发布政令、部署任务、提出要求,进一步增加了执政的透明度,加大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


  记者:执法部门或者是执政部门在阳光热线的节目中既是一个舆论的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这就好比他既是一个运动员又是一个裁判员,这是否会出现舆论监督的灰色不公平地带呢?


  王永军:这其实恰恰是阳光热线的一个特色,也在实践上冲破了人们惯有的一种思想束缚。这法和执政部门在做裁判员的时候他就必须要显示他的公正,所以监督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就会比较大。而作为运动员的时候,他接受的是群众的直接监督,提出建议、反映问题,这是很清楚的,而且这种监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对执法部门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过去我们的晕轮监督是新闻单位进行舆论监督,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监督的效果也不好。现在我们这个模式是群众反映更直接、更有针对性、而且群众反映的问题是由各厅局直接来听得,并且还要直接做出回答,这就更有力度,媒体扮演的角色就是搭建了一个舆论的平台,让政府部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让政府部门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相互地直接沟通,这种监督模式就更有效,力度更大,效果更好。我们现在运行几年还没有发生过一起问题就拖不解决的情况的。


  记者:但是我也听说有一点时间阳光热线的节目触及到了某些部门的利益,曾经也遭遇到了一些尴尬,陷入被动的局面,你们是如何扭转了这种不利的局面的呢?


  王永军:这种尴尬局面是都会有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问题比较多的部门更容易出现,因为你初次上阳光热线,面对人民群众提了很多问题,说明我们行业的工作有待改进,问题挺多,他就会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这有几方面需要做的:第一这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缺少这个环节,领导就不会自觉主动地愿意上节目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二个方面我们媒体及时地跟各行业沟通,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地反馈过去,渐渐这种观念就会转变过来。


  记者:听你们的介绍阳光热线现在是处在一个黄金的时期,那这个栏目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呢?


  王永军:这个高度概括就是要实现“理论化、高层化、请进来、走出去”目标。


  首先要寻求与学界的合作,阳光热线也快要5周年了,这5年的走过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总结需要将它上升到一个学理的高度去审视它,在理论上对其加以指导,促使它更好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尝试邀请中央的一些领导到我们的直播间现场解决听众的问题,这还包括要将我们原先做过的邀请人大代表点评各厅局表现的尝试进行规范化,形成一种制度。走出去就是我们尝试要采用大篷车进行直播,使户外的直播的手段更多样化。这样一个目标事实上就是为了达到舆论监督的最高层次,第一就是你个人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第二个层次就是这一类问题都可以解决,第三就是整个社会都形成这种舆论监督的氛围。


  记者:你们有没有想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进一步地推广这个栏目呢?


  王永军:马上!我们这些都考虑过。我们现在跟新浪网等北京一些大的网站都有一些联系,他们对这个节目也是很感兴趣。特们也想借助这个节目增加吸引力或者听众的点击率。


  那你们不是说80%的听众是来自农村吗?那农村网络的普及率有那么高吗?


  这个东西不能因为你的主要市场在农村就放弃网络这一块。因为我的听众群是很庞大的,我农村80%的听众就算不要它,我20%的听众也会比其他的节目听众多得多,我的绝对人群也比一般的收听率绝对要高。第二网络这块不能丢弃的原因就是凡是上网的人都是比较有知识有层次的人,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在城市扩大影响,在中产阶级精英阶层扩大影响,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要扩大这一阶层的影响我们就要舍弃我们庞大普通听众这是不矛盾的,并不意味着我就要顾此失彼,而是两手都要硬。


  现在我们的影响力在政府部门是没有问题,在广大的基层是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中间曾或者单位到底影响力怎么样还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但是他们就有可能不是很关注。因为他们对政策的了解用不着打电话收听节目,他有法律顾问,任何政策他都知道。遇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阻力,他不会说给阳光热线打电话求助,他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关系网就可以把问题妥善处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这一阶层的听众就不一定能听或者说是我们阳光热线忠实的听众。所以下步我们的节目就是在改革发展创新当中,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在这些人当中制造影响,让他们通过这个途径得到别的途径得不到的东西。


  记者:那你觉得你们会提供哪些他们在别的途径得不到的东西呢?


  王永军:因为现在网站也没有弄,我也没法具体地说。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很实战的东西,比如说哪一些问题他们更关注,那一篇报道他们更关注,到时候我们就会把最好的东西链接上去。这个问题不是我现在一说就能说出来的,必须到了根底下自己具体去做的,但是你必须首先有这个理念。


  记者:说实话,现在很多厅局一听到阳光热线就会特别的尊重和配合,甚至是争着要进阳光热线的直播间,所以你们会不会滋生出一种优越感,觉得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某种衍生出来的权力。


  王永军:没有!反而觉得压力特别大。因为你现在作出一定成绩,社会等都给了你很多东西,给了你更高的期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压力大就在于怎么把节目办得更好?第二全国同类节目都开始出现了,甚至成为一种现象,31家省级台都开了,而且大家各显神通,人家有人家的一些创新。阳光热线现在被称作是领头雁,是属于一种领先的模式,是一种现象,是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一种典范,但是不管怎么说,全国都在开了,人家该学的也都来学了,人家结合自己本地的东西在创新。所以如果没有压力的话,你很容易被其他一些省、兄弟台给超越了。


案例讨论

  1、阳光热线类节目蓬勃发展的原因?


  2、阳光热线类节目是不是对广播“窄众化”论的一个挑战?是否给广播迎来新一轮的关注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3、虽然说目前全省的节目都开办了这类节目,但这类节目的召开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力量的推动,那么阳光热线这种模式的推广真正的意义何在?


  4、为什么阳光热线能够将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融合在一起?


  5、这类节目发挥了广播哪些优势?


案例分析

  充分发挥、挖掘广播优势,搭建党群沟通平台


  --阳光热线个案分析


  舆论监督的传统常规模式经常会遇到“五个难点”:即获取线索难,采访取证难,抵挡说情难,预防刁难难,播发报道难。但是阳光热线却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舆论监督新模式,做到了监督者满意、被监督者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上下和谐,使舆论监督真正“帮忙不添乱”,“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成为省内媒体监督力度最大、解决问题最多、实际效果最好的节目。而这种新模式得益于其对广播自身优势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得益于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得益于领导群众的广泛参与。下面就结合几个具体的节目对“阳光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创造了直播、互动的广播舆论监督模式


  与电视“画面”优势不同的是广播的优势在于语言,阳光热线以直播方式与听众见面,热线电话的介入使得节目在主持人、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三方实现即时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保障公众意见的充分表达,而且改变了听众与节目之间传统的传授关系:听众既是节目的传播对象又是节目的传播主体,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


  通过这个节目,听众可以与政府官员进行直接平等地对话,变传统的单向式为双向交流、互动沟通的传播方式,使得节目拥有其他节目或者媒体所无法超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互动方式不断深入,在横向和纵向上形成多极互动


  在近5年的探索过程中,阳光热线逐渐形成了几个不同层面的互动:包括主持人、嘉宾和听众相互沟通交流的互动;省直部门领导做客直播间,整个行业系统同步收听的互动;省直主管部门直接下基层督办和各地下属单位即时解决当地问题的互动;政府部门解决处理问题和记者跟踪采访推动的互动;记者当天采访、第一时间播出的迅速及时和听众期盼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急迫心理的互动。


  案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帮助(音频链接)


  在这节目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多极的互动方式,首先在横向上,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走进阳光热线的直播间与主持人、听众之间形成了三方的互动,其次,在某些问题上,下一级的相关部门也会打进热线电话,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说明解释。如沧州市青县某一私立学校的老师打进热线电话投诉该校校长未按照合同履行交纳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并且在合同到期后更加堂而皇之的事情,这个时候不仅省劳动保障厅的人结合相关的政策对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并且沧州市劳动厅的领导也打进热线与省劳动厅以及反映情况的听众进行对话,表明态度,省劳动厅领导也适时地督促当地相关部门尽快地解决此时,从而实现了纵向多极的互动,从而使得解决问题更有力度、速度和富有成效。


  三、节目内容不断丰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随着节目的影响力不断地扩大,围绕着《阳光热线》开办了一系列子栏目,例如:热线直播中有些问题不便于展开,适时开办了《阳光论坛》子栏目,让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听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热点话题与听众充分展开讨论,讲深讲透;针对热线比较多,大部分听众不容易打进电话的情况,他们拓宽信息渠道,开通了短信平台,通过《阳光短信》子栏目,把听众发来的短信整理后找相关部门集中解答;他们还与省人大、省政协合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听评员,开辟《阳光点评》子栏目,对节目中各厅局的表现进行点评;针对各厅局解决一些重点问题的进展情况又及时开办了《阳光跟踪》、《阳光追踪》、《阳光反馈》、《阳光回访》等子栏目。这些系列子栏目从不同方面对《阳光热线》的内容进行延伸、补充和深化,使《阳光热线》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节目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这些子栏目更多的是建立一种舆论反馈机制,如在《阳光跟踪》中记者会直接地跟随相关部门报道落实的情况,《阳光回访》就是记者询问投诉的听众问题是否解决了,解决地是否满意,并且在第二天的《今日聚焦》中将两方的情况原原本本地通过电波在河北的上空播放,这样一来就无疑增加了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时效性也随之增强。


  案例:《今日聚焦》之检察院反馈(音频链接)


  在检察院走进阳光热线听取了听众的投诉或者咨询之后,当场或者走出直播间之后就马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责查或者调研。在第二天的《今日聚焦》中,就以阳光跟踪、阳光回访的形式予以反馈。如前一天有关“起诉乡政府挪用农民养牛专项资金被法院驳回”、“农民交的700元市土地续包费还是农业税”、“如何起诉窑厂逃避责任行为”等问题或事件的进程都在第二天得到了一个反馈。这样就增加了听众对舆论监督的信任度。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连续性的反馈会在当事人特别是在其他的听众中间形成完整的观念,连续零碎意见的提供会产生水滴石穿的效果,形成的舆论具有渐进和稳固的特点。


  四、突破单一直播模式,逐步形成直播间与户外移动直播相结合的形式。


  他们先后多次组织了有较大影响的户外大型直播活动,把《阳光热线》直播车开到广场、公园、社区,实现了厅局领导和听众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沟通,充分彰显了广播的互动优势。在这种户外移动直播当中,他们真正实现了大广播的联动,所解决的问题更多,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场就解决问题的目标。


  案例:“畅通民意渠道,共创和谐河北”大型户外直播(音频链接)


  这个户外直播堪称将阳光热线的特色表现地淋漓尽致:省市两级纪委、监察部门协调联动、12家电台互动直播、200个部门、6500多名工组人员现场办公。


  1、现场情况直播与背景音频资料的综合运用,增加整个户外直播的信息厚度。


  这个节目首先在现场直播了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致开幕词,然后就以一段音频的形式回放了记者就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如何开展民主评议活动等问题对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张毅的一段采访。


  2、主现场主持人与跟踪报道记者、市台频频互动,及时、真实地展现反映问题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进程。


  比如当第一个听众在现场反映了孩子户口落错地方的情况之后,省公安厅副厅长马上要求在现场的石家庄市公安局户政处的相关人员陪同其重新办理户口。在接来的时间里,主持人并没有把这条线给段掉,而是通过电话联线的方式与随行的记者保持联系,介绍问题解决的最新进程,从而使得整个直播层次感和立体感很强,同时也满足了听众迫切想知道事情进展状况的一种心理。


  此外,主现场主持人还适时与市台记者进行互动,让全省的听众不仅仅知道石家庄地区的情况,还可以了解其他市区的总体状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正当直播节目的信息量,同时也与“共创和谐河北”主题吻合。


  3、主现场主持人与相关厅局的领导互动,将问题从一个点带到了一个面,从而达到了一人咨询,万人了然的目的。


  “一人咨询、万人了然”一直是阳光热线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这次户外大型直播节目中,这一理念可以说贯彻地非常充分。每当一个听众咨询或者投诉完一个问题后,主持人就会询问关嘉宾:类似这样的为应该怎么解决?有没有相关政策上的规定?……这样的互动就使得正当节目解决问题的面或者是整个节目所反映的问题的普遍性的意义大增,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了更多人的问题,使舆论监督的效果大大增强。


  今年的6月3日,阳光热线将迎来5周年的纪念日。这5年走过的路,阳光热线都给广播业界以及学界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冲击。这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模式确实密切可党群关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作者:娄晶晶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