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电视

“纸馅包子”假新闻案例研究

2019-04-02 05:09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纸馅包子”事件源自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透明度》播出的一期节目--“纸做的包子”。节目播出后不久,“纸馅包子”被查实为虚假报道。与一般的新闻失实不同,它是一则完全由《透明度》栏目组编导訾北佳及相关人员人为制作的假新闻。由于其所报道的内容事涉公共安全,又恰逢北京即将举办奥运会这一大背景,此假新闻一经播出、转载,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国内、国际影响。

案例讨论

  1、虚假新闻的危害,剖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2、如何看待由“纸馅包子”事件折射出的社会公信力缺失;


  3、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社会责任;


  4、媒体从业者提高政治觉悟的意义,以及新闻发布时机的把握;


  5、审视传媒业的运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中的问题。


案例分析

  (一)“纸馅包子”如何出笼?

             --近距离审视传媒环境

  “纸馅包子”虚假新闻的出笼,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中国电视界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与其说它是一次个体行为的失范,毋宁说是一场浮躁心态下的集体闹剧。而这种浮躁心态来源于媒体及其从业者两方面受到的生存压力。

  首先,从媒体大环境来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介渠道资源极大丰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使用,内容同质化趋势较为严重,独家新闻成为稀缺资源。同时,目前国内媒体的赢利模式较为单一,收视率依然是电视媒体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砝码,爆炸性新闻就成为新闻媒体“名利双收”的利器。所以,“纸馅包子”选题的上报无疑是给每一个“把关人”打了一针兴奋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漏洞百出的节目后来可以层层闯关、成功播出的原因。

  其次,从媒体从业者自身来看,在目前国内媒体不合理的用人机制下,“无冕之王”的现实处境是“文化打工者”、“新闻民工”。他们往往处于新闻业务第一线,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但却属于非在编人员,有的甚至都未与所在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工作不稳定,社会保障低。在这种严峻的生存条件下,他们有时不得不选择铤而走险。訾北佳的悲剧就是“新闻民工”尴尬境遇的真实写照,“新闻民工”不仅是新闻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新闻队伍中的“高危群体”。

  “纸馅包子”的面世,暴露出一个链条的浮躁--为什么那么多把关者,没有人质疑事实的真假;那么多媒体,不经核实就急于跟进报道?双重压力与利益的诱惑为类似“纸包子馅”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温床,然而这种焦燥情绪下的短视行为却造成了巨大的负外部性。

  (二)“纸馅包子”砸伤了什么?

             --善待媒体公信力


  “纸馅包子”这则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失实不同,它是一起明显故意的新闻造假事件,性质相当恶劣。由于其所报道的内容事涉公共安全,又恰逢北京即将举办奥运会这一大背景,所以,“纸馅包子”一经出炉,便引发了公众恐慌,造成了相关行业的经济损失,损害了国家形象,也损伤了媒体公信力。其间各大小媒体对“纸馅包子”。的追捧,砸伤的绝不仅仅是《透明度》这一个节目,而是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在对新闻报道真实性长期不懈的追求中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植根于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理想的执着追求,也依赖于媒体自律和他律机制的完善。审视本次事件,一方面,“纸馅包子”的顺产反映了我国媒体自律机制的薄弱,媒体对市场效益的追逐超越了对“真实”的坚守,违背了新闻精神和职业道德,以致疏于审察,出现纰漏,让造假者有隙可乘。另一方面,“纸馅包子”的破产也反映出完善媒体他律机制的重要性。这次如果不是行政力量特别是强力部门的介入,真相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之本,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赢得了公信力,媒体获得经济效益才是有价值的。


使用说明

 “纸馅包子”事件是2007年内地最具轰动效应的假新闻之一。


  本案例通过全面揭示“纸馅包子”出笼的始末,追问假新闻产生的根源,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审视目前我国传媒业的生存环境、媒体自律与管理机制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警醒媒体从业者勿滥用媒体公信力,同时要重视新闻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树立。


附录

  (一)事件回放


  2007年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透明度》栏目组编导訾北佳化名“胡月”,先后两次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以为工地民工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4人为其制作包子。訾某自带了从市场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并授意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的过程,随后将其编辑并获得播出。


  7月8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透明度》播出“纸做的包子”。节目一开始援引“业内人士马先生”爆料称,用废纸制作肉馅“已经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并安排记者在朝阳区十字口村暗访这种现象,随后联系朝阳区左家庄工商所做突击检查,相关商贩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被取缔。节目最后还通过海淀区的卫生执法人员,提醒观众识别纸箱馅包子的方法。


  7月10日,北京卫视(BTV-1)《北京新闻》以《“纸箱馅”包子流入早点摊》为题报道此事。随后,多家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报纸结合猪肉涨价的背景竞相转载此报道。与此同时,海外媒体也开始关注该事件。


  7月16日,訾北佳被查获归案。


  7月17日,訾北佳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被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分局刑事拘留。

  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称,“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摄制者已被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7月19日,有关部门分别对北京电视台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给予北京电视台台长通报批评,给予北京电视台总编辑行政警告处分,给予北京电视台主管副总编辑记过处分,三人分别做出深刻检查;给予北京电视台生活节目中心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该中心无正职主任)、分管《透明度》栏目的副主任、《透明度》栏目制片人等三人撤职处分;解除《透明度》栏目有关编辑与北京电视台的劳务关系;鉴于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涉嫌违法,司法机关将依法严肃处理。


  7月19日,中国记协透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出通报,以罕见的强烈措辞指出:“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7月8日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令人震惊,令人愤怒。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通报要求新闻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


  7月26日,由中国网、中国报业网、大江网发起,千龙网、红网、华商网、大河网、中安在线、河北新闻网、西部网、湖南在线、云网、汉网、北国网、水母网、天山网、星辰在线、华声在线、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甘肃网、大庆网等20余家网站联合向全国网络媒体发出倡议,“抵制假新闻,净化网络环境”。


  7月27日,经北京市二分检批准,訾北佳被逮捕,两天后移送检方。


  8月12日下午15时许,“纸包子”假新闻事件的始作俑者訾北佳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获刑。訾因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款1000元。

  (二)相关链接


  1、訾北佳


  男,1979年2月25日生,汉族,黑龙江人,大学文化,案发时任北京电视台生活节目中心《透明度》栏目临时工,户籍所在地为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


  2、《透明度》


  原为北京电视台第七频道的一档生活服务类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每期28分钟。通过调查造假过程、探寻造假真相、揭露造假黑幕、昭示造假危害,来关注人与质量的关系,净化消费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根据北京电视台2007年7月12日发布的收视数据显示,《透明度》收视率为6.77%,占有率为21.63%,在全台10个频道的新闻时事类栏目中排名第四。现已停播。


  3、“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援引自《刑法》第221条规定,即“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该条款同时规定,凡违犯者“可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作者:刘彦婷 王晶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