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电视

电视脱口秀节目的未来之路

2019-03-25 02:52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脱口秀(Talk show)即谈话节目,它是一种以语言为基本要素的话语类节目,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这类节目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此类节目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猛,近十多年来各电视台所办的谈话节目越来越多。节目虽然众多,但总体上还处于非成熟期。对于此类节目,理论界还大多停留在具体节目形态的分析上,而各电视台还没有摆脱盲目模仿的怪圈。因而,对其从整体上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这类节目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简要介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重点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方向,以期达到借鉴的目的。


案例成果

案例访谈

案例访谈:朱军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

 

《艺术人生》3周年采访朱军:从未有意煽情

http://news.qq.com/a/20031204/000380.htm

20031204         北京青年报 

 

受访者:朱军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

 

   央视于2001年岁末创办的大型谈话类节目《艺术人生》至今已走过千余天的岁月。在这三年中,《艺术人生》以其内容的真实与艺术风格的平和牢牢站在了收视排行榜的前沿。然而,这个从不“善于”张扬自我的栏目随着年龄的成长,不得不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标靶职责。就在不久前该栏目创办三周年的研讨会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在纷纷肯定了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各自的一些建议,其中对主持人朱军的点滴微词则最为引人耳目。巧的是,恰恰在不久前,朱军刚刚摘得国内电视主持人最高级别的第六届电视金话筒奖。于是,针对朱军主持的话题,记者集合了专家与网民的观点后做了如下总结,并就此采访了朱军本人。

 

  人们肯定我的地方是我说话平实;大家否定我的环节是我的主持不够华丽

 

  记者:您与《艺术人生》一同成长了三年,三年中您获得过成功,包括不久前的金话筒奖,而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网上以及一些报道中有人对您的主持抱有质疑态度,您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外界对您的肯定与否定基本集中在哪些方面?

 

  朱军:我觉得这真是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问题。人们肯定的最多的无论是对我还是这个栏目,都是在认定我们在抒发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就是我们栏目的两句话:“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他们觉得能够跟着我们的节目静下来去回顾一下包括他们自己的人生。所以说感伤也罢感怀也罢,总之是有这么一个点让你释放某些情感上的东西,但是,否定我们的也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说我们总是拿出那些人生历程中不愉快的或是最脆弱的东西来挠得大家直掉眼泪。

 

  对我也是这样,说我好的是说朱军说话很平实,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但说我不好的也恰恰是说我在主持的时候、在问话的时候,经常会断,思维不够睿智。但其实这正说明我没有事先背稿,我不会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一二三地把准备好的词套出来,我是在跟着嘉宾的思维同步走,我在做一个正常的思想上的交流。另外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我还要考虑观众想要知道什么,我还要对节目的时间与主题进行把握,那么我就需要时间去反应,去组织我的话。这其实也是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一个特点。

 

  因为个人化,我没对赵薇提“军旗事件”;因为职业化,我“被迫”做了李双江那期节目

 

  记者:有人认为,恰恰是您的真诚,使得您的主持太个人化而不够职业化。您对老一辈艺术家是一种由衷的崇敬,但是对待年龄比较小的明星,您就会情不自禁地要给人家讲人生道理,而整个节目也因此透出一股说教意味,那么请问您是怎么看待主持人个人化与职业化这个问题的。

 

  朱军:《艺术人生》是一个情感类的节目,它不是在客观地报道新闻,它的主观意念很强。那么如果说我要是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不投入感情,只是客观地把事先调查好的事一一罗列出来,那么这个节目根本不可能做好,我必须要跟着嘉宾的思路用我的人生观去跟他碰撞,碰撞对了,产生共鸣,便于他更好地讲述他的故事,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在碰撞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瞬间的对立,那也没关系,因为这种对立也有利于对方能够更清晰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

 

  我从来没有说在遇到了观念上的对立后,非要跟对方辩,一定要对方服从于我的情况。我的工作只是要通过我的言语来引发对方表达自我的愿望。我举个例子,当初做赵薇那期节目时,刚刚发生完“军旗事件”,而我在节目中没有提到一句有关“军旗事件”的内容,因为我知道,如果在那个时候再提这件事的话对一个年轻演员来讲就是一种伤害。所以当时我的做法是最后送了赵薇一盏台灯,我说:我希望你用这盏台灯照亮你眼前的一方天地,用它点亮你的心灵。这个时候我是非常善意的,就是说如果你了解更多一点历史,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看过日本军旗,你会穿吗?我想是不会的。人这一辈子谁都会有错,我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就希望把我的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所以,就《艺术人生》来说,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不个人化,那么我就无法去与嘉宾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互动,当然,你说我绝对的个人化吗?也不是,我跟你说,如果我是绝对的个人化,那么李双江的那期节目我就不可能去做!因为录制节目的那一天是我母亲的百天祭日。我知道李双江要谈的话肯定是谈他的母亲,果不其然,那期节目中,他80%的时间都在谈他的母亲。然后我写了一篇日记,我说:通过与李双江的对话,我越发印证了人们说的李双江是个大孝子的说法,我对他的孝顺感到非常敬佩,但是他的孝顺在那一刻深深地像针一样伤害着我,因为他每一次提到他的母亲,我的脑海里马上反应的就是我的母亲……我真的有点做不下去,但是我还是必须要去做这个节目,这个时候我也必须从个人的情感中抽出来———这就是我理解的职业化。

 

  我希望多元化,我早就获得过相声大赛二等奖;我从来没有有意煽过情,挠出来的眼泪不会值钱

 

  记者:以上所涉及的是一个主持人的个人化与职业化的对立,那么还有一个针对主持人个性化与模式化的话题,有人认为,如今电视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千篇一律的过于模式化,就连主持人大赛的考题都已经快成了标准化的测试,对于创办了三年的《艺术人生》来说,您一味的清谈是否显得有些单薄?

 

  朱军:首先,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个性化就是工艺化,模式化就是工业化,我当然认为不仅不同的主持人要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就同一个主持人来说,他在不同的栏目中所展现的主持风格也要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所谓主持人的风格一定是和栏目风格相结合的观点,很多人跟我说,一定要用我的风格去强化《艺术人生》的风格。可我认为没有栏目的定位就没有主持人的定位。你主持任何节目都这样,那多没劲呀,你上春节晚会也跟主持《艺术人生》似的,那不得骂死你呀。在主持晚会的时候,你就要把那种欢乐、那份祥和与喜庆带给大家,你从里到外,甭管真的假的你都得强迫自己喜庆起来。

 

  说实话,我很希望自己多元化一些,很希望有一天,我能做一档很娱乐的节目来摆脱某一种东西。我特别反对主持人就一个形态。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我很久以前就曾获得过全军文艺汇演相声表演及创作二等奖,这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说我相信自己是有幽默细胞的。我现在在《艺术人生》里也开始尝试展示一下自己的东西,别弄得好像我就会在那里坐着煽情,说到这里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在节目中有意地煽过情,有的嘉宾一来就说:我今天就不哭。我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让人哭,因为挠出来的眼泪一点都不值钱,值钱的是真正感怀出来的东西,那是因为他真的感伤,你真的能在他的眼泪中看到一些东西……

 

  有人说,《艺术人生》成就了朱军,也有人说,朱军成就了《艺术人生》,还有人干脆说,《艺术人生》是成也朱军败也朱军……在该栏目三周年的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在为《艺术人生》乃至朱军本人出谋划策,希望要这么变要那么变,似乎只有“变才是硬道理”。而《艺术人生》及朱军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新面貌,我们只有拭目以待。(北京青年报)


案例讨论

1、我国电视脱口秀节目,存在哪些问题?

2、我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儿?


案例分析

“脱口秀”是“talk show 的音译,指的是主持人对来宾的访谈或者是上门对人物进行的访问,通常主持人和来宾都不准备讲稿,而靠现场随机应变,美国业内人士通常将日间和夜间时长在一小时左右的聊天或杂耍节目称作“talk show”。

“脱口秀”符合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经典定义,即其主体是公民个人, 其空间对每一个公民开放,人们在一起沟通和讨论,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脱口秀” 满足了人们渴望沟通交流的愿望,在当今社会具有公共论坛的性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青睐。

中国的脱口秀追根溯源,源自于美国,或者是台际间互相模仿。《东方之子》1993年初创时直接受到美国 CNN 著名访谈节目《拉里·金直播》的启发,而1996年诞生的《实话实说》直接参照了美国另一著名电视栏目《奥普拉·温弗莉节目》,《东方夜谭》则完全模仿美国已经走红 30多年的夜间谈话节目 TONIGHTSHOW》。十几年时间,“脱口秀” 在中国大有遍地开花之势。

 

虽然我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模仿到了瓶颈期,也出现了问题:

1)、形式与内容上的盲目模仿

形式、内容的盲目模仿在现今的谈话节目中处处可见。这主要表现在生搬硬套,谈话节目跟风的多,缺少原创意识。不少谈话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雷同,甚至节目播出时间也挤在晚间的黄金时段,导致同一时段被参差不齐的谈话类节目充斥,令观众无所适从。从中央台的各个频道到省级的各个卫视都有谈话节目,早期的《实话实说》、《鲁豫有约》、《东方夜谭》、《艺术人生》从嘉宾、选题到谈话内容都有雷同之处,而于0810月开创的谈话节目《咏乐汇》也是将其他谈话节目的“冷饭”再“炒”一遍。真正有创意、独家视角的谈话节目少,千篇一律的节目使得观众在各个节目间难做出区分。

这些都说明简单的模仿和形式的相似无疑会造成彼此间极强的可替代性,从而使个体的生存价值大打折扣。

 

2)、缺乏与现场观众真正的互动性

现场观众在谈话节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那些没有邀请现场观众的谈话节目也很重视与受众的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体现在热线电话或现场与网友交流等方面。

现场观众在谈话节目的制作中有什么作用?

首先,现场观众是节目气氛的主要体现者,气氛是由现场所有人(包括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和各种工作人员)共同营造的。主持人是现场气氛的主动营造者,但是台下观众占了现场人数的绝对优势,他们才是现场气氛的主要体现者。

再次,现场观众是广大电视观众的代言人。较之广大电视观众,现场观众身处节目录制现场,有意识地突显现场观众的参与,通过制造“在场”效应,可以打动和感染电视观众,唤起他们对节目的关注和认同。

最后,现场观众不仅仅是以掌声或欢呼等方式制造、烘托气氛,他们已经成为节目的组成部分。

现场观众的地位如此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谈话节目却存在着种种毛病:

1)现场观众成了摆设,除了在节目的开场和结尾作整体介绍外,节目中间现场观众穿插的镜头极少

2)现场观众成了看客,主持人和嘉宾聊得热火朝天,他们却与台上的嘉宾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现场观众成了“托儿”,创作者把现场观众的提问当成引导嘉宾谈下去的一步棋

4)现场观众成了“传声筒”,他们的发言是创作者事先安排好了的

5)现场观众成了“捧爷”,个人化的感激之情拿到大庭广众之下来表达。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现场观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谈话节目的质量。这样,本来是一项丰厚资源的现场观众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反而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观照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不仅要针对当前谈话节目自身存在的弊端提出改进方针,而且也要结合当前我国电视所面临的新的外部环境,思考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未来。作为一种基本节目形态,电视谈话节目将会长期存在于我国的电视荧屏,未来的电视谈话节目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也将不断改进以更适合播出。具体来看,其发展趋势如下:

1)尊重现场观众,避免其一味充当配角

如果节目制作者比现在更多地重视现场观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推动谈话的开展和深入,而不是用他们来当场面、当配角,那么谈话节目能够进行得更好、更生动。

针对我国观众的特殊情况,谈话节目尤其要注重提升观众地位并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能够畅所欲言,能够与嘉宾形成真正的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增添谈话的趣味性,而且也能够弥补主持人的一些盲点。因为主持人不可能事事都通,存在一些“盲点”是必然的。

要改变现场观众在谈话节目中的状况,必须多管齐下,从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创作者要改变观念,给现场观众以平等的谈话地位。现场观众不仅仅是场外电视观众的位移,除了注视、倾听外,他们还要对台上的谈话做出或赞同或反对的反应。

二是主持人要给现场观众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持人不能随意打断现场观众的发言,要在控制好话题的前提下,允许现场观众把话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三是现场观众要明确使命,用好自己的权利。对于镜头前的现场观众来说,现场发言既是一种个人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的一面。      

四是现场观众要做好广大电视观众的代言人。首先是现场观众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代表各种不同的受众群体。其次,现场观众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单纯为代表而代表,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2)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

媒介的过剩,供求的失衡,竞争的激烈,加上市场的链接,最终把电视推向品牌时代。

“品牌”这个概念引入电视业,是改革开放后近二十年的事,电视媒体进入过剩阶段,我国涌出大大小小几千家电视台,而在同一地区,观众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频道作出收视选择。畸异的发展情态,迫使电视人必须思考创立品牌,打造品牌和维护品牌的新课题。面对这种大趋势,电视谈话节目要想开创一条自己的路,也必须加入这个行列。目前有很多知名的谈话节目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但更多的却只是昙花一现。这就涉及到怎样创造和维护自己的品牌。

品牌栏目首先要建立在健康的“胚胎”之上,而健康的“胚胎”的孕育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独特的创意,二是适于“可持续发展”的题材资源空间,三是创作队伍的实战能力。谈话节目同样如此。

首先,独特的创意。谈话节目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统一的艺术风格,包括名称、片头、格调、主题曲、主持人等。以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为例。首先在名称上就朗朗上口,表明这是三个人的谈话节目,“锵锵”也带有尖锐的含义,表明节目的内容比较开放。节目的定位是“用新闻娱乐大众”,一切硬新闻都被软化。这种优势使得新闻传播特别有效,有效来自于漫谈的趣味性和无目的性。最具特色的是整个栏目不加剪辑就完整播出,虽被广告硬切成三段,但并无板块分割,广告的同时聊天也在继续。相比之下,大多数谈话节目都遵循三段式格式:开宗明义,中间各抒己见,结尾点题。值得一提的是,《锵》的结尾也具有独特性。谈话无生硬结尾,按点掐。观众看到的是一场仍在继续的聊天,同时音量减小,背景音乐起,字幕打出,节目到此结束。这种独特的结尾方式也成为《锵》的独特招牌。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题材资源空间。任何栏目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题材资源,品牌栏目必须建立在丰富而又有再生性的资源基础之上,以确保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那些基于短期性、枯竭性、消耗性和各种贫乏性资源的栏目,无论在一时一地如何红火,都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笼统可以称为“名人访谈”的栏目比比皆是,而社会上的名人是有限的,各种名人栏目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导致节目的雷同。曾经就有人提出《艺术人生》如果在访遍所有的名人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最后,创作队伍的实战能力。品牌栏目的背后是优秀的人才,由优秀的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以及优秀人才和专业队伍赖以形成的组织环境保证了节目源源不断的优秀的创意出现。

 

3)分众化路线

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还处在泛话题时期,很多谈话节目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谈话群,也没有形成稳定的受众群。谈话节目的定位决定着谈话节目的选题,谈话节目中感到选题压力最沉重的,往往是那些把受众定位在适合所有人观看的节目。这类节目在创办初期比较容易找到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节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因讨论这些问题而得到很高的收视率。但节目一期期地播出,这样的资源越来越少,“众口难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节目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与此相反,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兴趣确定选题要相对容易。这类节目虽然不容易引起轰动,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收视群体比较稳定,因此节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相对持久。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来制作电视节目,是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一个潮流。这是电视节目日益增多、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节目制作者就必须重视观众的收视心理,把观众的收视需求作为自己制作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只有根据受众的不同需要,有目标地制作节目才会收到更好的收视效果,节目的收视率也才会相对稳定。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之所以兴盛就是定位明确,走分众化路线,比如《奥普拉·温弗莉的节目》就是把受众群固定在中年妇女,谈的话题也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我国中央电视台的《对话》也是分众化成功的例子。它的观众群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专业素质较高,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活跃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人。《对话》根据受众确定节目的定位,在节目操作过程中努力从各个方面实现自己的精英追求。它的受众群非常稳定,节目的影响力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受众群的区分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根据地域来区分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千差万别,根据地方差异开办有地方特色的谈话节目也是一个趋势。这里的“地方特色”既指内容上、选题上选择本地的热点事件、人物,还指使用有本地特色的语言。这个趋势己初露端倪,如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是使用方言的、内容贴近本地区的谈话节目。今后地方特色的谈话节目会有较大的发展。

谈话节目从泛话题时期走向分众化时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走分众化路线是谈话节目实现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样式丰富多彩,手段复杂多样

电视节目要以内容取胜,但形式也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视性,影响传播效果。好的形式应该为内容锦上添花。目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总体上的类型比较丰富,但是,就某一类节目来说,样式则比较单调,并有模式化倾向。例如,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基本环节是: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嘉宾—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现场观众发言—嘉宾依次作最后陈辞或主持人总结。未来电视谈话节目的样式应该打破僵化的模式,积极吸收各种有益的成分。

 

必须承认,准确地预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趋向十分困难,因为理论研究与媒体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现实困境不断突围和超越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是联系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困境和时代背景,在大方向上给出基本的判断。

一切都是现场,一切都是对话。谁在说?与谁说?说什么?怎样说?说给谁听?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就是各个谈话节目的共同机会。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应该像一条开得特别好的船,浪花飞溅,坐在船上的人特别畅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中关于电视节目脱口秀的教学。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电视脱口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案例讨论提出的问题供教学中展开自由讨论。案例分析结合相关原理对案例说明的问题进行讨论,供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