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采访写作

《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2019-04-02 03:25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2006年1月初,新华社发了记者朱玉写的《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这篇典型人物报道。此篇报道是各报记者云集的“大兵团”采访的产物,在同天发的众多稿件的中,它脱颖而出。

  报道的主人公丁晓兵19岁为国立功,一战成名,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而20年后,独臂的他把自己的英雄业绩归零后,一步步地在和平环境中,又一次把自己塑造成为英雄。记者把握住了共和国军人的英雄特质,为他做了精准的定位,并用动人的画面、可感的细节、凝练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这个英雄人物本真的一面。可以说他的高度源于他的真实。

  这篇报道一出,就在社会上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全国各地开展“丁晓兵同志事迹报告会”,向这位独臂英雄学习。同时这篇报道也获得了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案例成果

  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新华网南京1月2日电题: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新华社记者朱玉、张东波)


  200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与丁晓兵亲切握手,并勉励他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荣誉,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红!大红,热烈的、张扬的红色--这是丁晓兵最喜爱的颜色。他喜欢率领着笔墨和宣纸,用红色纵横捭阖。


  这种喜爱理所当然。红色是勇敢的颜色,英雄就该横刀立马,英雄就要披红戴花!不仅仅是戴大红花,就是把所有的花都献给他,这个在枪林弹雨里滚过来,从练兵场上爬过来,从水灾山火中冲出来的独臂英雄,也配得上!


  国旗、党旗、军旗。红色的旗帜呼啦啦地飘,这是寄托了丁晓兵多少感情的三面红色旗帜!几乎每一天,身披橄榄绿的武警某部团政委、没有右臂的丁晓兵都会抬起左手向它们敬礼--


  庄严的旗帜,接受着人民功臣庄严的军礼!


  出征--为了祖国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刚刚19岁的丁晓兵,冒冒失失地撞进了指挥帐篷:“这次任务该有我的份儿吧?”


  他被推出来:“新兵蛋子,哪儿轮得着你?”


  丁晓兵恼了!凭什么轮不上我?


  他哭着再次冲进去,拔出侦察兵专用的匕首,冲着自己的左手就是一刀!


  就着自己突突直冒的青春热血,丁晓兵在靶纸上挥就自己第一份血红色的入党申请书:“敬爱的党组织,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请党在战斗中考验我!”


  丁晓兵如愿。成为执行任务的战士中的惟一新兵。


  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他身上。


  丁晓兵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骨头一下子插到了泥土里,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受伤的这一天,是丁晓兵当兵整整一年的日子,老天竟送来了这样一个黑色的“礼物”!也因为这个沉重的礼物,人们才得以知道,这个年轻的合肥小兵,在紧急关头表现出如此的凛凛大义!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包括他在内的7个战士,背着一位牺牲的战友后撤。


  那是南方一层又一层,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和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热带丛林!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


  英雄身上是有特质的。刹那间,丁晓兵身上潜藏着的英雄品质,被一颗手雷激发出来,迸发出了灿烂的光芒!


  他拔出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丁晓兵想把炸伤的右胳膊再缝上去。


  整整在山里跑了近4个小时,一看到迎面跑来的接应人员,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上!受重伤后又扛着重物拼命奔跑,小伙子身上的血几乎流光。鲜血洒在绿色山林中,绵延了一条3公里多的血路!


  呼吸没有,脉搏没有,血压没有,心跳没有……心脏起搏器无效,强心针无效!因为没有血压,丁晓兵全身的血管都瘪了,连血液都无法输进去。


  担架停在了小溪边,有人开始为“烈士”丁晓兵换衣服、用清水擦拭他脸上化装的绿色油彩……


  战友们把着担架,疯了似的,不许将“牺牲”的丁晓兵抬到烈士陵园:“他没有死,刚才还和我们一起跑回来……”


  天不绝英雄!擦拭脸颊的棉花擦到了丁晓兵的鼻孔下,棉花丝被吹动了!


  野战医疗队的一位老医生切开了丁晓兵小腿上的静脉,强行压进去2600毫升血浆。


  两天三夜后,丁晓兵睁开眼睛,看到了医院的白色天花板。然后,他发现了自己右大臂上包着一大团还在渗血的纱布……


  “我的手呢?”


  “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


  “带我去找我的手!!!”


  大夫护士站在他的床边,望着那张年轻英俊的面孔垂泪。


  右肘关节被炸碎了,根本无法再接上去,只好从右大臂端清创缝合。医生们怎么忍心说出口呢?一个大男孩,为国立了大功的功臣,要终生面对没有右臂的生活!


  按照人们本能的判断,这个年轻人的军旅生涯要结束了-一个失去右臂的人无法打枪;甚至于,无法完成一个军人每日必做的动作:连右手敬礼都无法完成!


  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整100枚,是那一年为嘉奖边疆儿女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受奖名单已经确定,颁奖仪式即将举行。为褒奖丁晓兵的壮烈表现,上级为他颁发了第101枚金质奖章,这是为断臂的壮士特意增设的一枚奖章!


  一战成名,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


  进攻--直面困难


  在鲜花和掌声中,丁晓兵面临着一次人生选择:一个二等甲级伤残军人,他可以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作为一等功臣,国家政策可以保障他有份可心的工作。


  而丁晓兵向组织要求,一要学习,二要继续留在部队工作,他不愿离开红色的八一军旗和那身绿军装!


  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用左手行军礼。


  部队满足了丁晓兵的要求,他被送往军校学习。


  两年后,优秀学员丁晓兵又做出了第二次,也是更让人瞠目的选择:下基层带兵去!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到基层--带兵?就凭一个独臂人?


  除了新中国诞生前连年炮火中涌现的个别独臂将军外,哪里见过没有右臂、用左手敬礼的军人?还要下到部队摸爬滚打!人们对丁晓兵重复着一句话:带兵是要吃苦的!


  自己刚刚从昏迷中醒来时的感觉,丁晓兵还记得--我还活着,活着真好!但,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长度无法确定,但可以拓宽,可以加厚,可以活出人生的质量来!


  他决心,继续做一个用左手敬礼的真正军人!这个军人可能是不完美的,但肯定是像样子的军人!


  丁晓兵下到连队当了指导员。


  一次紧急集合,让刚到连队的他很没面子。


  打背包是当兵的基本功,可他一只手怎能干别人两只手做的事?


  等他用一只手好不容易把背包捆了个大概,跨出房门,傻了!全连官兵整齐地列队,百十口子在等他一个人,带些怜悯的目光,刺疼了丁晓兵的心!


  军人,只会敬礼是不行的,要有真本领!


  脸红得发紫的丁晓兵在全连官兵面前扔下一句硬话:“今天我让大家丢脸了,一个月后,我一定再把这个脸给大家争回来!”


  嘴脚并用,丁晓兵开始练习单手打背包。背包带硬,用牙叼着拉的力度一大,就像刀子一样,拉破了嘴角,拽裂了牙齿。


  通信员哭着扑上来帮忙,被丁晓兵关在了门外:“你能帮我一次,能帮我一辈子吗?”


  背包带上沾满了血迹。10多天后,丁晓兵单手打背包速度在全连数得着。


  投手榴弹,全连只有丁晓兵一人不及格--他没有力量大的右臂。丁晓兵又立了个期限,天天跑到操场上,用教练弹砸,胳膊肿得连筷子都拿不了,只能改用勺子吃饭。


  时间到。丁晓兵一出手:58米!优秀的标准是40米,独臂指导员这次露了一手,来了个“超级优秀”。


  系鞋带、越障碍、整内务、洗衣服,切菜、做饭、包饺子、蒸包子,一切都是单手操练;射击,包括立、跪、卧3种姿势,涵盖自动步枪、冲锋枪、手枪、轻机枪、火箭筒等多种武器;甚至,极高难度的单杠单臂引体向上、单臂大回环,丁晓兵都能高质量完成,8门军事训练课目,7门优秀,1门良好!


  在军校的第一次考试,丁晓兵没做完试卷。


  丁晓兵向老师申请延长20分钟,一个惯于右手执笔的人,左手的写字速度怎么能与他人相比?


  出乎意料,老师认为,所有的学员都是平等的,学员丁晓兵能上学,就必须用左手按时答完答卷!


  丁晓兵被逼到了绝境。为了赶上别人写字的速度,倔强的他天天到图书馆抄书,一个月断了9根钢笔!之后,他独臂绘丹青,在书画界多次获奖;一手好书法,足以让绝大多数右手写字的人惭愧。


  拿困难当磨刀石,丁晓兵这把闪着英雄光泽的刀,越磨越快,越磨越光!


  除了绿色军装外,丁晓兵身上可以常见的一种颜色是紫色--青紫色的伤痕,是艰苦训练赠给丁晓兵的花朵!无法计量他到底吃过多少苦,这是一个把所有困难嚼碎了统统吞到肚子里,消化成为动力的人!是一个扔在地上丁当作响,站起来虎虎生风的男人!是一个永远呈进攻姿势的军人!


  没有人强令丁晓兵必须完成那些只有用双手才能协调配合完成的军事训练动作。为了保护他,上级甚至要求他可以免除一些单手做很危险的训练;也没有人怀疑丁晓兵的能力和勇敢,他本来就是侦察兵出身,军事素质毋庸置疑,再说,谁会质疑为国家死过一次的英雄的赤胆忠心呢?


  所有的高标准严要求,都是英雄下达给自己的死命令!丁晓兵说,一个军人,战时要忘死,平时要忘我!


  忘死的标准他达到了,但在他看来,那是一瞬间的事;忘我,必须在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而得,乍一看并不辉煌,但,是一个更高更远更伟大,也更难做到的目标。


  英雄只有一只手,他要求自己只手擎天!


  突围--超越荣誉


  无数次,丁晓兵全身20多块碎弹片和那只带金属的假肢,都会把机场安检门惹得大叫。


  无奈之下,丁晓兵只好从兜里取出伤残证……


  安检人员马上立正:“向您致敬!”


  荣耀,对一个不到20岁就举国闻名的人,该如何对待?


  丁晓兵一家三代当兵,老兵父亲最先提醒:“要不了多久,你还是你,还是少了一只手的你!”


  父母要求儿子到干休所去看看那些老红军,晓兵去了。那都是些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军人!盒子一打开,那一大堆金灿灿的军功章!


  荣誉得到不易,超越荣誉更难。


  除了发现了镭外,获取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还发明了句名言:“荣誉不关系未来”,这是一个科学家得到顶级荣誉后的大彻大悟。丁晓兵记住了这句话。


  丁晓兵所在的师,可以毫无愧色地叫做英雄的“主产地”!它本是八路军129师的一部分,建立抗日根据地,转战解放战争五大战场,参加抗美援朝,屡建奇功;在驰名中外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等率全师官兵,以自我牺牲的气概,牵制住敌人30万主力,成功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后,孤军杀出重围,千里东征,挺进苏皖解放区,创造了令世人惊奇的“战争神话”!这个人称“皮旅”的师,仅列在红色光荣榜上的一等功、特等功以上的英雄就有63人之多。


  英雄成长在孕育英雄的土壤中,这土壤,必须识英雄、爱英雄、育英雄而不能宠英雄!


  一天,还是连指导员的丁晓兵没有带部队出早操,被团长发现了。


  “全连集合!”


  团长招手叫来也是功臣、正带队跑步的侦察排长,开始问话。


  “你打过仗?”


  “报告团长,我打过仗!”


  “你,立过一等功?”


  “是,我立过一等功。”


  “噢!一等功……”团长狡黠地问:“还用出操?”


  站在连队前列的丁晓兵几乎羞死!


  其实,团长极为喜爱丁晓兵。但,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母鸡,就该地上觅虫!发现了丁晓兵鹰一样的潜质,团长巴望他练出鹰一般的翅膀!


  一位领导曾对丁晓兵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带着光环的英雄,更需要的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带兵人。”


  战斗--中国军人


  一支士气高昂的部队,只需一眼就能辨出。它的战士身姿挺拔,军容严整,眼神自信,敢于直视敌人的目光,也不畏将军的审视,小伙子们全身的气都往上拔着!


  作一个带兵人,丁晓兵就不能只让自己成为英雄,他要带出嗷嗷叫的兵!


  一个有点捣蛋的兵打靶打得一塌糊涂。丁晓兵说了他一句,这个兵回头看看:“来,你给我们做个示范!”


  丁晓兵看了这个兵一眼,向前跨出一步,左手撑地,一个利落的匍匐动作,一只手射击,铛铛铛铛铛,5发子弹47环!


  站起来,丁晓兵甩着一只手转身而去:“一周后再考你!我羡慕你有两只手!”


  团机关干部5公里越野跑,丁晓兵特地让自己的妻子跟在队伍后面。跑到一半,他一挥手:“超过他们!”


  妻子逐个超过。丁晓兵大喊:“你们怎么还跑不过一个老太婆!”


  二营原来是一个后进营,全营没有一个先进连队,丁晓兵去当教导员。


  部队军事演习,徒步拉练返营。行至离营区还有5公里多的时候,已经走了两天半的官兵极为疲惫,战士脚上全是水泡,丁晓兵脚上也有一个分币大小的鸡眼肿痛不堪。


  卫生员劝丁晓兵上车,丁晓兵发威:“我不许上车,你不许上车,全营不许一个人上车!狭路相逢勇者胜,最艰难的时候是胜利的前夕,奔袭回营!”


  所有的官兵,被激得眼睛都红了!一队已经没有力气的兵,顿时变成了一群奔出草丛的豹子!


  丁晓兵像一个马力强大的发动机,他到哪个部队工作,哪个部队就被红红火火地带动起来,变得既有纪律,又活蹦乱跳,士气冲天;他到哪个部队工作,那里的荣誉室就喜讯连连,丁晓兵自己和他所率领的部队,共获得奖状奖牌奖杯288块--英雄的气质动力十足,辐射强劲!


  丁晓兵对兵,且严且爱。


  他是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在实践中总结了105条经验,为上级机关推广;他推出群众教育20法,把实话实说的形式和模拟法庭搬到了军营;他潜心研究心理问题,对战士进行疏导;他带兵参观华西村、小天鹅电器,用实例说服,看谁能说改革开放不好……


  城市兵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未在大雷雨的夜晚站在屋外。下半夜,雷声最大时,丁晓兵开始转哨位,嘱咐战士:“不要站在树下!”


  “怕不怕?”他张嘴咬住电筒,伸出左手摸摸新战士被惊雷吓得有点发抖的脸。


  丁晓兵去卫生队,看到战士领子黑乎乎的,扭头就训卫生队长:“你心里还有战士吗?这么脏的衣服你们看不见吗?战士手伤了你看不见吗?”


  全团的军人大会上,丁晓兵下台走到一个叫黄麒的班长面前,这是个以爱兵出名、肯给受伤战士揉脚的班长。“什么样的人最可爱?把别人装在自己心里的人最可爱。你是我敬重的人,我要向你敬礼!”


  立正!一个恭敬、标准、不打一丝折扣的军礼!


  全场一片寂静,黄麒激动的眼泪拼命往眼眶外冲:政委是个大英雄啊,走下台给一个普通的士兵敬礼!


  敬礼--向着人民


  学着老兵,20多年前的丁晓兵威风凛凛地喝下一大碗壮行酒,把碗往地下一摔--然后,他醉得人事不省,躺在猫耳洞里睡了一天一夜。


  10天以后,丁晓兵把自己的右手留在了边疆。


  丁晓兵走下阵地后的20年,是中国提速飞奔的20年。从举国着装的蓝绿两色,变得姹紫嫣红,色彩斑斓,英雄哪能不变?


  中国在变。丁晓兵在变。每天晚上一回到家,马上从严肃的军人,变成一个在书桌前端坐学习的好学生,每天两个小时,雷打不动。他读书,拿下了法律函授文凭,又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班学习;他做笔记,仅近几年,读书笔记就写下了近900万字!


  这已经不是操着冷兵器就能两军对垒的时候了。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纵有豪情万丈,胸中无点墨,怎么能将百万兵?


  丁晓兵容许自己变化的是文化知识的沉积,不允许自己变化的,是对于利益的不当谋求--他依然不爱钱,不收礼。全团上下,没有一个敢给这个管干部的政委送钱送礼,如果有人胆敢在干部提拔之际尝试,丁晓兵的火就会一下子被激起来,面沉似铁:“平时不好好工作,靠这些来讨好领导……”送来的钱和东西会从门口直接飞出去。


  为了让大家把提拔干部的过程看个明白,丁晓兵和团里其他领导们,把提拔的过程放在了操场上,现场考试!谁成绩好,团党委现场拍板,就让谁上!


  也有人质疑过丁晓兵:“现在都什么社会了,你这么古板,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你不感觉孤独吗?


  丁晓兵难过,回到家夜不能寐,写了一副对联自勉:“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精神所在,虽然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但丁晓兵只求时时摸得到自己的心!


  英雄曾经回答过别人这样的问题:


  “别人升官发财,你平衡吗?”


  “平衡,我是军人,军人就是流血牺牲的。”


  20多年来,丁晓兵常想起那个在瞄准中死去的战友,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他难道是为了那一点点抚恤金?他难道连当年千把元的抚恤金和生命,这两者孰重孰轻都算不出来?死去的战友算的,是个人生命与国家利益孰重孰轻的大账!


  丁晓兵习惯于去烈士陵园走走,站在先烈们的墓碑前,寻找共产党人为何奋斗,为谁牺牲的答案,聆听那些从未走远的伟大心灵的回响。


  地下的先烈在牺牲前,很多人已经拥有了荣华富贵,他们为什么还要为人民献身?如果是只有一两个人躺在陵园里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但是,成千上万的人能慷慨赴死、前仆后继,支撑他们的,惟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之火!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理想和信念应当是社会永远的主动脉;在历史的舞台上,神圣和高尚,必定成为永恒的领衔主演!


  2003年,安徽寿县瓦埠湖堤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如果在8小时内不能有效处置,大堤将毁于一旦。


  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儿子,现在,眼看父母要泡在水里,当儿子的岂能不管!


  丁晓兵急了眼!暴雨如注,他让人拉起了“为人民而来,为人民而战”的横幅,插上了“皮旅”的大旗,一边冲上去与战士们一起运土扛包,一边领着官兵喊号子,唱军歌,所有的人嗓子都哑了!


  5个多小时后,管涌堵住了。丁晓兵觉得自己的断臂痛不可忍。脱掉假肢后,他才发现,原来假肢与断臂的接合处,由于长时间不透气,加上气温太高,断臂的截面捂出了痱子,经水一泡,一小块乌黑的残留弹片从皮下露了出来!


  如果说,20多年前的丁晓兵成为英雄还有偶然因素,那么,今天的丁晓兵,是把自己的英雄业绩归零后,再一步步地在和平环境中,把自己又一次塑造成为英雄!


  这一次,成为英雄的过程根本不具备偶然性,他是经过生与死、和平与战争、繁华与清贫、荣誉与平凡、残缺之身与高素质人生双重考验的双料英雄!这是一个以生命向党旗、国旗和军旗敬礼的钢铁军人,旗帜的红色和军装的绿色,将陪伴丁晓兵的一生!


  1987年,南京航空学院大学生王明给丁晓兵来信:我认为你成为英雄,只是过了第一关,你是否真心英雄,我不愿轻信,假如10年、20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英雄的称呼你才当之无愧!


  如今,当年的大学生,你在哪里?你是否听到了这首一直奏响的英雄赞歌?


  无数次敬礼前,丁晓兵都会大声说:“请允许我用左手向您敬礼!”


  在他面前伸展的,是共和国广袤无垠的国土,她骄傲地望着自己的英雄儿子!(全文完)


案例访谈

  问:采访丁晓兵,对他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答:丁晓兵从心里非常打动我,他给你的绝不是单一气质,是很广泛的东西。


  问:采访丁晓兵也是中宣部组织的大兵团作战(集体采访)?


  答:丁晓兵是大兵团作战,五六十人的大兵团。所有采访我都参加。


  问:这种大兵团作战有什么诀窍?


  答:首先要判断采访形势,同时在大兵团作战时争取“中锅饭”、“小锅饭”的机会。要审时度势,看将来有没有悄悄摸进村的可能。然后是看兵团的其他记者,观察竞争对手,老记者往往看别人提一个问题就知道谁行谁不行。


  大兵团作战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在采访为之后可能会有的“中锅饭”、“小锅饭”做准备。集体采访时,我从来不选旮旯角,一定选中间可以目光直视的地方。尽可能无限逼近他的故事、心理,倾尽一切注意力去感觉他,不能走神。一定要去感受这个人是什么人,让人感受到他是什么人。


  而且,大兵团采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谁也不会暴露自己的采访意图。大家都在放烟雾弹,一般来说,到了小锅饭、中锅饭的时候再把一些自己觉得关键的问题提出来。


  问:采访每一个典型人物时都是这种策略吗?


  答:也不是。有一些人物是不知道有没有单独采访的机会的。比如袁隆平。所以大兵团的时候就得把最有价值的东西问出来。


  问:小锅饭是不是更有用一点?


  答:对。因为人物采访要特别静态的环境,要小镐头慢慢刨,采访中慢慢烘托、烘托,烘托到一定程度,实话和感情才能出来。大兵团作战就没有这种优势。


  问:采访丁晓兵有没有单独采访的机会?


  答:有。当时。部队给我安排勤务兵,外面还有司机,有什么要求立即满足。可当所有要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一般都比较冷静,始终知道我要什么。我采访的特点:我不是特别在意吃住条件,在意工作条件。采访丁晓兵的工作条件特别好,有单独采访的机会。


  在大锅饭的时候我就想这点、那点,我可以用,到小锅饭的时候,丁晓兵说到什么,就知道哪能用得上,哪个灯泡能亮。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知要激活的细节,细细地深入地问。丁晓兵心里有很多东西,是心里憋着一口气才撑到现在。记者问得好才能挖出他内心的东西,要学会寻找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我当时问丁晓兵,“晓兵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别生气,你梦见过自己的右手吗?”丁晓兵愣了一下,几秒钟没说话,他说“从来都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做梦都想让我的右手回来。”


  问:丁晓兵梦见自己的右手,怎么没在这篇报道中出现?


  答:材料太多了,除了这篇,还有十几篇小通讯,那里面有。


  问:这么多的材料是不是更难确定主题?


  答:对。材料多反而被筐晕了。采访完最大焦虑和痛苦是定主线。


  当时要求我们在当地把稿子写出来。给了我一个套间,我在屋子里溜达了好几天,想定位在什么地方。在屋里来回转,想主干,提气,想标题,虚拟的结构在脑子里转。当时我在屋里走动,部队给我配车,让我出去玩。因为住的地方离太湖不远,我就去太湖转了半天,可心里有稿子压着,玩不到心上,就回住处了。因为部队的稿子要写成很阳刚、高拔的感觉,女人本来就阴柔,写得阳刚很费力气。所以得酝酿那种感情,需要沉淀下来去写,这与太湖阴柔的气质差太多了,去了会泄气。我天天在屋里提气,作这个动作(双手向下攥拳),做猩猩的动作,找感觉。


  问:最后定位在什么地方了?


  答:当时武警搞不清应该怎么定位,是“身残志坚”?“反恐处突”?“积极向上”?定位定不准。我说,全定低了!应该是共和国军人的典范,这绝对是个特大典型!类似感觉的在采访郑培民、丁晓兵、任长霞的时候都出现过,我自己是有感觉的,有这种判断。我说,你们相信我的判断,你们武警从没出过这么大的典型。稿子发出来之后,直接题目就是《英雄丁晓兵》。武警内部检讨:我们定低了,幸亏新华社定了特大典型。果然丁晓兵火了。


  问:你把他定位成“英雄”?


  答:对,定位为“英雄”。只有丁晓兵可以叫英雄,我以前采访别人以前都是只能说是英模以上。


  问:记者都在当地写,你们之间有没有交流?


  答:写什么都是严守秘密的,大家见了面,都是“哎呦,愁死我了!”,都不跟任何人透露一点儿自己要写什么。过了两三天,一次我刚进食堂,《解放军报》的一个记者“腾”一下站起来:“你写出来了!写不出来你不可能玩儿!”


  问:保密到什么程度?


  答:所有的都坚决不说,写作的角度什么的全都保密。为了看纸稿,我特意去买一打印机,单独打印。废稿都塞在包里,绝对不能放屋里。


  问:丁晓兵看完你写的有什么感觉?


  答:丁晓兵看了我的稿子后非常激动,说:“30多篇报道里,这篇最像我。你感觉到了我性格里的东西,非常准确!”


  问:你是怎么抓住他内在性格的?


  答:他本人平和、内敛,特别温文尔雅,但眼睛常会金光一闪,跟鹰似的!那一霎那才是真正的丁晓兵,我逮住了他的那种英雄气质,因此在稿子中就始终扣住“英雄”,死咬“英雄”二字来再现人物。


  问:不仅写丁晓兵,你还有写他们夫妇恋爱经历的报道,很感人。


  答:对,那篇是《嫁给晓兵不后悔--一位英雄妻子的苦辣酸甜》。听晓兵说:他们夫妻看完都哭了,写出他们的情感。


  问:这太不容易了,他夫人觉得你的这篇报道怎么样?


  答:他夫人说:“你把他的内在的气逮住了。”


  问:部队里的其他人怎么评价这篇稿子?


  答:部队人的感觉是,这哪像是一女的写的呀!一个人从没在部队呆过,竟在术语上都没有一点纰漏。


  问:这篇报道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的一等奖,可见其得到的认可程度。中宣部对这稿子的评价很高吧?


  答:对,中宣部面试的时候给我写了一大段,其中说到:“这是一篇有革命激情,英雄主义气概的稿子,感谢朱玉同志……”


  问:那么你觉得自己的报道好在哪?


  答:赢在所有素材都和主干咬合得非常死,每一个细节都在张嘴呼唤一个词“英雄”。写报道都是应先确定主干,然后让所有的素材都紧密地贴合主干。


  问:最后谈谈自己觉得这篇报道意义何在?


  答:丁晓兵的意义是:社会需要英雄主义,人类需要英雄主义。我曾在《激情何以燃烧》里写过,人都向着光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气、神永远是拔着的。


案例分析

  达到真实的高度

  --评典型人物报道《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我国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劳动模范吴满有的宣传报道,从那时起,典型人物报道成为报纸上经常性内容,也成为党报的一大特色和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典型人物报道的形式得到延续和发扬。雷锋、焦裕禄、张海迪、李素丽、孔繁森等等,都是上个世纪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


  2004年,又开始新一阶段的典型人物报道,这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中央和地方党报类媒体和都市报类媒体同时发现了:人。人重新被重视,被解读,被细致地还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向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典型人物,抓住他的真实性格和个性特征。优秀的典型人物是不用渲染的,真实再现他的生活经历就足以达到典型宣传的高度。


  新华社记者朱玉的报道《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正是新一波典型人物报道的代表作品。


  一、主题定位精准--“独臂英雄”


  作者基于采访认为丁晓兵是共和国军人的典范,是“特大典型”,配得上“英雄”的称谓,这一定位也是同天亮相的众多典型报道中最准确的。深刻地刻画出独臂英雄丁晓兵,更展示出当代英雄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个性才华,堪称经典。


  1、依据事实定主题


  作者通过查看各种材料和扎实的采访,在概括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定位。丁晓兵的英雄事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19岁为国立功,“一战成名,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第二阶段是他走下阵地的20年后,独臂的他在和平环境中“把自己的英雄业绩归零后,再一步步地在和平环境中,把自己又一次塑造成为英雄”。丁晓兵用行动写就了“英雄”二子,这寥寥二十笔,他却写了20年。可见作者对于他“英雄”的准确定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没有刻意的拔高,更没有对他低估。


  2、准确主题盘活材料


  在同一时期,有些报道的主题定位为“身残志坚”,“反恐处突”,“积极向上”,这不能说错,但是确实对于这个典型人物的较低定位。这样就会使得他19岁在战场流血,走下阵地后从零开始20年奋斗流血、流汗的素材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记者也只会取其中的几个方面来表现小的主题,那么文章的震撼力,感染力就表现不出来,传播效果也一定会减弱。


  3、主题深刻展现人物性格


  这样的一个典型,他的事迹之所以能震撼人心、打动人心的,关键在于记者抓住了人物的性格,记者透过他平和,内敛,特别温文尔雅外表,注意到他眼睛常会金光一闪,“跟鹰似的”,这才逮住了丁晓兵的那股“气”。文中几个细节足以刻画出一个他的英雄特质:“嘴脚并用”单臂打背包,“背包带上沾满了血迹”,他打背包速度从最后一名到全连数得着;坚持练习扔手榴弹,“胳膊肿得连快子都拿不了”,从唯一不及格到58米的“超级优秀”;为了练习写字速度,“天天到图书馆抄书,一个月断了9根钢笔!”他就是那个“扔在地上丁当作响,站起来虎虎生风的男人!”正是这样的一股气使得他获得的那些成功都变得理所当然。


  二、文章的结构与典型素材的运用


  本文以“出征、进攻、突围、战斗、敬礼”五个小标题框架起全文,文中又以“英雄”二字提挈全文。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紧扣“英雄”二字,展现出这位“英雄儿子”的风貌。而且本文的细节表现力,镜头感极强,这得益于作者情景再现,还原能力。


  1、结构层次清晰


  全文五个小标题,引导的五部分再现了丁晓兵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而这“英雄”一词贯穿全文、层层递进,更是对于他心路历程的梳理。他的英雄特质是“被一颗手雷激发出来”,受了重伤,但“天不绝英雄!”,他没死。他凡事不服输,虽然“英雄只有一只手,他要求自己只手擎天!”这是何等的气魄?工作上,丁晓兵认为不能“只让自己成为英雄,他要带出嗷嗷叫的兵!”生活追求上,“英雄曾经回答过别人这样的问题:‘别人升官发财,你平衡吗?’‘平衡,我是军人,军人就是流血牺牲的。’”这是丁晓兵的答案。他“成为英雄的过程根本不具备偶然性,他是经过生与死、和平与战争、繁华与清贫、荣誉与平凡、残缺之身与高素质人生双重考验的双料英雄!”这篇文章一以贯之地为我们再现了英雄成长。


  2、情景生动再现


  作者的表现力主要通过扎实的采访,来对现场情景进行还原,将各种资料进行梳理,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个镜头感极强的画面,让读者感同深受。


  其中最典型的画面,当属丁晓兵在战场上失去右手的描写,“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他身上。丁晓兵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骨头一下子插到了泥土里,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这一百余字,简洁地把激战的场面再现出来,也把丁晓兵负伤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而走下战场的丁晓兵,作为一个带兵人也从不懈怠,“一个有点捣蛋的兵打靶打得一塌糊涂。丁晓兵说了他一句,这个兵回头看看:‘来,你给我们做个示范!’丁晓兵看了这个兵一眼,向前跨出一步,左手撑地,一个利落的匍匐动作,一只手射击,铛铛铛铛铛,5发子弹47环!站起来,丁晓兵甩着一只手转身而去:‘一周后再考你!我羡慕你有两只手!’”一个技术过硬、负责任的带兵人形象鲜活起来,同时,从丁晓兵的话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些许酸楚。


  3、细节感染读者


  往往细节有着超乎寻常的震撼力,通过一处处细节的刻画能使得文章富有弹性,烘托人物性格,打动读者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被手榴弹炸伤的丁晓兵在撤退时,要经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和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热带丛林!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他拔出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丁晓兵想把炸伤的右胳膊再缝上去。”这是对勇敢、坚忍最有说服力的诠释。也许有人认为那是战时的不得以选择,可如今投身工作中的丁晓兵一样勇敢、拼命,03年洪水是,他泡在水里五个多小时,管涌堵住了,他“觉得自己的断臂痛不可忍。脱掉假肢后,他才发现,原来假肢与断臂的接合处,由于长时间不透气,加上气温太高,断臂的截面捂出了痱子,经水一泡,一小块乌黑的残留弹片从皮下露了出来!”这两个件事相隔近20年,但他坚忍的性格表现却惊人相似,这两段文字周围没有出现一句颂扬的话,但一切却又那么呼之欲出。


  三、语言风格


  1、语言气质--阳刚


  报道军人,应该有军人的阳刚之气作基调。记者朱玉把握的很好,从文章开始就让人感受到军人的那股“气”,本文正是凭借她过硬的文字功底,几句话就定下这样的基调。“红!大红,热烈的、张扬的红色--这是丁晓兵最喜爱的颜色。他喜欢率领着笔墨和宣纸,用红色纵横捭阖。”“红色是勇敢的颜色,英雄就该横刀立马,英雄就要披红戴花!”“国旗、党旗、军旗。红色的旗帜呼啦啦地飘,这是寄托了丁晓兵多少感情的三面红色旗帜。”带有“红”的三句话,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气概,为全文定下了雄壮中包含着悲壮的气势。


  2、语言表现--凝练


  不同于其他通讯,本文删除了大量的叙述过程,运用了大量的短句、短段落,给人以爽快之感。文章从头至尾用了众多段落,但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极其精炼。让读者在跳跃间,产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着老兵,20多年前的丁晓兵威风凛凛地喝下一大碗壮行酒,把碗往地下一摔--然后,他醉得人事不省,躺在猫耳洞里睡了一天一夜。”“10天以后,丁晓兵把自己的右手留在了边疆。”“丁晓兵走下阵地后的20年,是中国提速飞奔的20年。从举国着装的蓝绿两色,变得姹紫嫣红,色彩斑斓,英雄哪能不变?”三个小短段落连接,让读者感受到独臂英雄丁晓兵的20年变化,尤其是他内心的成长。


  值得主义的是,这篇通讯的结尾也让人回味无穷,“1987年,南京航空学院大学生王明给丁晓兵来信:我认为你成为英雄,只是过了第一关,你是否真心英雄,我不愿轻信,假如10年、20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英雄的称呼你才当之无愧!”这种质疑也正是现实对丁晓兵考验,结果是他在把自己的英雄业绩归零后,再一步步地在和平环境中,把自己又一次塑造成为英雄!这才是真英雄!


  总之,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全篇文章报道达到了真实的高度的,这高度--丁晓兵本人的英雄特质,够到了宣传的高度;而非为了宣传,一味拔高,脱离真实。这就是此篇典型人物报道报道吸引人,有感染力、有共鸣的真正原因。


  【案例附录】


  1、在发出这篇报道后,作者写了采访札记。


  在英雄成长的背后--独臂英雄丁晓兵采访札记


  新华网南京1月5日电(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朱玉)一个失去右手的人,在一般人看来,做一名合格军人都很难,而丁晓兵却成长为一名团政委,并以他残缺躯体书写的完美人生感动中国!这是一支崇尚英雄的部队,也正是在这样一支部队,丁晓兵才得以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实现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超越!


  丁晓兵所在武警某师政委陈国桢告诉记者,这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部队,在闻名中外的“中原突围”行动中,创造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被称为“战争神话”。从此,顾全大局、英勇顽强的精神在这支部队扎下了根。


  如果说这支部队过硬的作风为丁晓兵的成长提供了土壤,丁晓兵“永不服输”的英雄气质也给这支部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丁晓兵常说他有“贵人”相助,这是指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不过这种关心和爱护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在丁晓兵的成长过程中,师党委不仅没有拔苗助长,有的倒是适时的“墩苗”。


  这个师的师长王小荣说--


  丁晓兵从军校毕业到部队的第一任职是八连指导员。在他干到第4年头上,本来连队要被军区授予“标兵连队”称号,可在这节骨眼上,连队发生了一名战士患精神抑郁症自杀的事故。上级党委没有因为丁晓兵曾经是战斗英雄而给予特殊照顾。结果,丁晓兵被调离连队,平调到机关当了一名正连职干事。主官平职调离,在八连历史上丁晓兵是头一个。


  丁晓兵多年的老领导、现任师副政委李成勋说--


  20年前,丁晓兵在战场上失去一只胳膊、成为一名战斗英雄时,并不在我们部队。当他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时,我们之所以把他“挖”过来,看重的正是他身上的英雄气质。丁晓兵不是一名普通军人,他的存在对这支部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丁晓兵所在团乃至我们师,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拿不下的“山头”!你说训练、学习有困难?你看看人家丁晓兵!人家一只手能干,你两只手就不能干!丁晓兵就像一台发动机,给我们的政治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如果说将丁晓兵由连指导员平调当干事是上级党委有意“墩苗”的话,那么丁晓兵的每次提升都意味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丁晓兵的老领导、副师长李志海说--


  当年丁晓兵由干事升任某营教导员时,这个营刚从外地驻训两年回营,比较散漫,在全师10多个建制营中考核成绩排在最后。团党委之所以偏偏把丁晓兵派到这个营,是因为团党委认为,这个营缺一股子“气”,而这种“气”丁晓兵身上有。结果,只一年时间,这个营就打了翻身仗。


  丁晓兵上任不久,这个营奉命参加安徽丹阳湖水利施工。当时天降大雪,地上结冰,施工进度十分缓慢。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丁晓兵摘掉假肢,走进施工队伍的前列,和战士们一起抬土。他那只在工地上荡来荡去的空袖管,使得士气大振。结果,他们营率先完成施工任务,并扛回了全团唯一一面“施工先进营”的红旗。从丁晓兵到任的第二年起,这个营连年被师里评为先进营。丁晓兵提升了部队的士气,自己也在磨砺和锻炼中不断成长。


  丁晓兵能走到今天,不是“捧”起来的,而是磨砺出来的。2001年,他们团奉命赴东南沿海执行协助海关监管的任务。团党委按区域将部队划分成几个片区,并将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片区交由丁晓兵负责。有关部门在星级宾馆为丁晓兵包租了房间作办公室,他退掉了,直接住进了班排,轮流在分管的两个执勤片蹲点指导。整整一年时间,他每天逐个执勤点检查指导,累得几次病倒在执勤点上。任务结束,他分管的两个连队一个荣立集体三等功,一个受到海关总署和武警总部的表彰。


  丁晓兵说:“我的成长,靠的是这支部队特有的战斗精神和各级党组织的培养。”


  2、《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是当时发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主稿,随后新华社记者朱玉又连续发了13篇后续报道,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这位共和国军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写活了一个典型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报道:


  《英雄丁晓兵的金左手》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从丁晓兵喜爱格言看他的人生追求》


  《我的儿子是孝子--英雄母亲谈丁晓兵》


  《一位大英雄的生活小节--记丁晓兵二三事》


  《嫁给晓兵不后悔--一位英雄妻子的苦辣酸甜》


  《英雄丁晓兵的伤情清单》


  3、报道了丁晓兵这位英雄以后,朱玉又在新华网上,对他进行了专访:《用左手向国旗敬礼的战斗英雄丁晓兵》


  (主持人朱玉)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朱玉,也是采访丁晓兵的记者,今天我们荣幸请到丁晓兵和陶婉珠夫妇两人到新华网作客,下面请他们二位跟网友打个招呼。


  (嘉宾丁晓兵)非常高兴来到新华网,有这么一次在网上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感谢网友们对我的鼓励。


  (嘉宾陶婉珠)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希望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主持人朱玉)网上已经汇集了很多的问题,请我们的独臂英雄丁晓兵开始回答网友的问题。网友“新塞外游侠”:说向我们的英雄致敬、敬礼,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坚持你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嘉宾丁晓兵)是信念。


  (主持人朱玉)“信念”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坚持了几十年的信念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念呢?


  (嘉宾丁晓兵)在奉献国家、奉献社会当中来提升生命的力量,拓展生命的空间。也许我们都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来不断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提高我们生命的附加值。


  (主持人朱玉)网友有名则灵:有人说超女也是英雄,你是如何解读英雄的?这些天,在丁晓兵名字前面经常有一个桂冠:英雄丁晓兵,你对英雄是怎么解读的?


  (嘉宾丁晓兵)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军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军人、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事情,是我的本份。我觉得也应该是共产党人的一种本色。说实在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头上罩着光环的英雄。当然我要感谢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主持人朱玉)我在采访丁晓兵前后两次,历时半个月的时间当中,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觉得唯有两个字能够正确评价他就是英雄,尽管他自己不承认,但是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主持人朱玉)网友“有名则灵”:你当指导员的时候,因连队出现事故把你调到政治处当干事,你能谈谈当时的真实想法吗?


  (嘉宾丁晓兵)当时连队出了事故,战士患精神抑郁症自杀身亡,这件事情应该说给我思想上、精神上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当时对我的议论也很多。更多的是说一只手的人到基层来逞强干什么?而且承担着这么大的责任,吃这么多苦,完全没有必要。还有其他的一些对我个人这样或者那样的议论,我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实话,对这些议论,我倒想得不多,我更多的是觉得那段时间连队出这种事情,没有办法去面对连队的战士,没有办法去面对战士的父母。父母把孩子送到部队这个大熔炉来,就是希望我们通过几年的时间,把孩子锻造成合格的军人,培养成人才,最后因为我们工作上还有一些漏洞和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发生,我觉得我是负有责任的。说实在的,内心感到非常愧疚,特别是对心理方面的工作,我们过去重视、研究、需要都是很不够的。这件事有很多教训。这么多年来,在工作中,我也把这种教训作为工作中的动力,一个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虽然是个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从中得到的教益也很多。后来我们研究出台了心理自我疏导12法,每个战士手里都有一本。


  (主持人朱玉)网友“恒峰永信”:丁政委,你好!我想问一下,当时你拒绝你弟弟向军营送菜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对亲情是怎么看的?(2006.01.0614:28)


  (嘉宾丁晓兵)拒绝这件事以后,我的心理也是很矛盾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边是原则,一边是亲情。在工作中,特别在掺和亲情时,处理这种矛盾时也是最痛苦的。因为我和母亲、弟弟感情都非常好,我从军的20多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家里人奉献的20年,弟弟代我在家里尽孝。按说我应该尽我的能力去给他们多一些的帮助,我觉得我也应该这么做。但是有些事情在这两者之间需要取舍的时候,亲情不能高于原则。


  (嘉宾丁晓兵)我曾经用鲜血向我们的党做过承诺,写下誓言。我觉得考验不仅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在平凡当中、平常当中。而这种平常的考验,面对各种人生的选择、人生当中的各种诱惑,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战场还要严峻一些、复杂一些,作出选择还要更不容易一些。但是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共产党人也是讲亲情、讲感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是最讲亲情、最讲感情的。但是有一条底线是不能逾越的,因为我们讲的是大情大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主持人朱玉)据我所知,陶婉珠和丁晓兵两口子虽然没有把弟弟的菜留下,但是把全月的5000元工资都拿给弟弟和母亲了,而且每个月还要给家里寄一些钱,努力帮助弟弟在老家的一家私营企业找了一份工作。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请说一下丁晓兵的月收入和年收入。


  (嘉宾丁晓兵)一个人每月是2100块钱。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你们是对家庭担负的责任更大,这么多年感觉有什么困难?如果有是什么?


  (嘉宾陶婉珠)当然是丁晓兵对家庭的责任更大。


  (主持人朱玉)有没有感觉到什么困难?


  (嘉宾陶婉珠)困难肯定有,但能够解决。


  (主持人朱玉)我接触他们夫妇俩人的过程中,虽然丁晓兵一只手有一点不太方便,但是他的生活能力是非常强的。我倒感觉他只比有两只手的生活能力强,不见得比两只手的人差,所以我们有时还坦然享受他对我们的照顾。


  (主持人朱玉)网友“感谢你只说老实话”:作为当年的战争英雄,失去右臂的你是否感到不平或者惋惜?从解放军转为武警,你在工作中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嘉宾丁晓兵)第一个问题并不复杂,一句话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我们维护的就是国家利益。第二个问题,都是军人,都是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和平的责任,都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什么不一样。


  (主持人朱玉)网友“酷玩子时代”:作为一名指挥员,你认为你现在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作为普通一兵最需要的是什么?怎么用左手写出这么漂亮的字?


  (嘉宾丁晓兵)一共有两句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信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用心开发,总会给你带来惊喜。


  (主持人朱玉)网友“汇”:我从北美向远在地球的另一面的英雄致敬,你是真正的中国人。


  (嘉宾丁晓兵)向这位网友表示谢意。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站直了的中国人。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在您20多年军旅生活中,最实在的感受是什么?


  (嘉宾丁晓兵)牺牲、奉献,这是军人的职责使然,也是人生价值使然。


  (嘉宾丁晓兵)我举一个例子,我参战负伤回去以后,曾有两个大学生带着疑问到我的家里,打听我得了多少奖金。当我告诉他我一等功的奖励费是400元钱,这两个大学生感觉到不可思议。


  (嘉宾丁晓兵)大学生讲完以后,我向他们介绍了我在前线的战友,在冲锋的时候他的一条腿被炮弹打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向高地上爬行了二十多米,牺牲以后还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做着瞄准射击的姿势。我想如果当时他在惦记着自己的抚恤金的话,他是做不出这样的举动的。


  (嘉宾丁晓兵)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军人,因为我们身上穿着军装,肩上承载着责任,身后就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父母兄弟。二十年过去了,我觉得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依然是支撑着我们整个民族、这支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脊梁。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你不亏吗?你收入少,肯定家庭生活不会太宽裕,而且你为了国家还失去了一只胳膊,岂不是一件划不来的事吗?国家是很大的概念,可是你的生活会存在着实在的困难,你如何面对这些实在的困难?


  (嘉宾丁晓兵)这个问题我已经遇到了无数人问我。特别是近几年,经常会遇到二十多年前听过我报告的人,问的问题基本都是一致的,你还在讲奉献吗?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还在讲牺牲、奉献不觉得过时吗?


  (嘉宾丁晓兵)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能说没有亏,我没有失去什么。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似乎失去了很多,但是我觉得失有所值。而且从这几天媒体和大家反映的情况看,还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普遍的认可、赞誉。这让我更坚信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我的生命价值是有意义的。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陶婉珠,你当时看上丁晓兵什么了,丁晓兵是这么坚强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他有没有欺负你?


  (嘉宾陶婉珠)我当时没有看上他,是他先追我的,他说我是被他抓的第二个俘虏。


  (主持人朱玉)这话现在也敢当着你说吗?


  (嘉宾陶婉珠)敢,他现在非常得意嘛。


  (主持人朱玉)他在家里做家务吗?


  (嘉宾陶婉珠)有空的时候做一点。


  (主持人朱玉)他能帮你做什么呢?


  (嘉宾陶婉珠)拖地、打扫卫生。


  (主持人朱玉)据说做得比你还细致。


  (嘉宾陶婉珠)对,但是大多数情况我还是不让他做。


  (主持人朱玉)你们俩有一个儿子,孩子成长过程中谁管儿子比较多?


  (嘉宾陶婉珠)我管。


  (主持人朱玉)丁晓兵主要负责什么?


  (嘉宾陶婉珠)他主要起威慑作用。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现在,你在巨大的荣誉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心态,你是怎么做到的?


  (嘉宾丁晓兵)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我就曾经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宣传、鼓励,享受了很高的荣誉。说实在的,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沉浸在鲜花、掌声当中的经历,自我感觉不错。


  (嘉宾丁晓兵)但是有两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一件事是在合肥去拜望干休所的老英雄、老前辈的时候,当看到那些九死一生的老人,看着他们端出一盒盒尘封已久的勋章,我才豁然感到自己的肤浅,感到自己其实没有一点理由骄傲自满。


  (嘉宾丁晓兵)还有一件事,我在南京航空学院做报告以后,有一个叫王明大学生给我来信,他说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你是否真的是英雄,我不愿意轻信。假如十年、二十年后,仍有事迹从你身上出现,这“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嘉宾丁晓兵)这两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思,我也告诫自己,荣誉不关系未来,居功无异于自毁,只有把每一次的成功都当做人生新的起点,才能不断的应对未来的挑战。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你的手底下的士兵有没有敢给你提意见的?


  (嘉宾丁晓兵)有。


  (主持人朱玉)有跟你顶嘴的有吗?


  (嘉宾丁晓兵)没有。


  (主持人朱玉)主要提哪类意见?


  (嘉宾丁晓兵)批评过我过于严厉,不拘言笑,每年都很策略地给我提一条,就是要加强和部属的思想感情的交流。


  (主持人朱玉)请问陶婉珠,你自己觉得丈夫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还是性格内向的人?


  (嘉宾陶婉珠)内向,除了做思想工作的时候。


  (主持人朱玉)请丁晓兵评价一下妻子陶婉珠。


  (嘉宾丁晓兵)我觉得我的妻子是一个善良、正直和乐观的人。


  (主持人朱玉)有网友问,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问政委:你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英雄吗?


  (嘉宾丁晓兵)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英雄。


  (主持人朱玉)但是我觉得丁晓兵从小是有英雄情结的,据说他小时候从来就没有扮演过坏蛋的角色,而且自己用黄泥巴做手枪,做完以后用墨汁涂涂,和真的一样。


  (主持人朱玉)陶婉珠,你的儿子很大了,正是崇拜英雄的时候,你的儿子崇拜不崇拜他父亲?


  (嘉宾陶婉珠)崇拜。


  (主持人朱玉)他用什么样的形式崇拜?是毕恭毕敬呢,还是私下的崇拜?


  (嘉宾陶婉珠)是发自内心的崇拜。


  (主持人朱玉)他父亲这次被大规模的宣传,作为孩子他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样的表示呢?


  (嘉宾丁晓兵)他给我发了信息,打了电话,说老爸你又上电视了。我跟他说,你不用管这些,把你的学习弄好。我评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他在网上看到消息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老爸你还可以嘛,评了十大忠诚卫士还是第一名。


  (嘉宾陶婉珠)在他爸爸宣传的问题上,我们对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很低调。


  (主持人朱玉)很多记者这次提出要采访丁晓兵的儿子,都被他们夫妻俩拒绝了。


  (嘉宾陶婉珠)我们说你就是你,将来不要靠你爸爸。


  (主持人朱玉)网友“北京星辰”,是什么力量支持你这么多年清贫生活,还要克服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崇拜金钱和物质,你曾经为国家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你认为值得吗?


  (主持人朱玉)丁晓兵刚才说过,是信念支持他。


  (嘉宾丁晓兵)我不认为我清贫,我觉得活的很有丰富、很充实,还有滋味,我不是苦行僧,也不愿意成为苦行僧似的人。


  (主持人朱玉)网友“吴名钢”:丁干事、丁嫂子,你们好,我们已经分别12年了,这几天我一直关注你们的报道,我为能和你们在一起学习工作感到荣幸和骄傲。十几年来,你坚强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取得今天的成绩是我预料之中的。相处两年中,你的人格魅力告诉你,你是永远的英雄,我为你自豪。


  (嘉宾丁晓兵)谢谢名钢,很高兴能在网上与你又一次交谈。怎么样,生活得好吗?欢迎有机会常回家看看,别忘了老部队,别忘了老战友。


  (主持人朱玉)请陶婉珠说说,他除了上班,他的业余生活有哪些?他是一个很顾家的人吗?(2006.01.0615:17)


  (嘉宾陶婉珠)回家练练书法,画画、看书,晚饭后我俩一起散散步。他除了工作以外,基本上都在家里,应该是比较顾家的男人。


  (主持人朱玉)网友“无敌铁拳”:你们单位年底干部提升,有没有给你送红包的?


  (主持人朱玉)据我所知,没人敢给丁晓兵送红包,他们两口子都不喜欢平常不喜欢干工作,一到干部提拔的时候,就跑来送礼的人。一到这时候,两个人都怒火万丈地给人家轰出去了。


  (嘉宾丁晓兵)这和守阵地是一个道理,一旦被撕开了口子,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口子,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都有可能败下阵里。我过去当侦察兵的时候是抓俘虏的,现在不能让人家把我抓了俘虏。


  (主持人朱玉)原来丁晓兵曾经当连指导员的时候,打背包的速度特别快,我想问丁晓兵,你现在还能那么快的打背包吗?


  (嘉宾丁晓兵)没有那么快了。一二十年没有练了,那时利索地自己都不敢想。


  (主持人朱玉)网友“不用剑的剑客”:祝福你们全家,祝福你们新年快乐。


  (主持人朱玉)很多网友都奇怪,为什么一个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还能一直在部队里,他们觉得不太理解,有一些表示惊异。除了我们知道战场年代,战场上有独臂将军,除了余秋里、贺炳炎,在部队里确实很少。


  (嘉宾丁晓兵)应该是一个特例。


  (主持人朱玉)有没有战士刚见你的时候,看到你一只手,对你的军事素质表示质疑?


  (嘉宾丁晓兵)有过。当指导员的时候,有一个战士因为打枪打的不好,我问为他什么不认真,他说是枪不行。我说谁说枪不行?中午才校的枪,他说不信你来给我露一手,说完把枪递给了我,我要了5发子弹,在100米射击地线趴下来,5发弹打了47环。打完以后,我拿着枪走到他跟前,我说真羡慕你有两只手,我说我一只手打了47环,你有两只手相信你比我打得更好,说完我就走了。


  (主持人朱玉)他有没有感到脸红?


  (嘉宾丁晓兵)后来他的训练不错,当了骨干了。


  (主持人朱玉)您的事迹公布后,网友反响很强烈,今天的访谈等于是和网友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请您最后向我们的网友说几句话?


  (嘉宾丁晓兵)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的网友给我那么多的支持、关心和鼓励,真的出乎我的意料,谢谢大家。我从网友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种力量,看到了一种精神,看到了一种正气,也看到了一种希望,真的谢谢你们,希望能够做你们的朋友。


  (主持人朱玉)这两天绝大部分网友对丁晓兵表示崇敬的同时,也有个别网友提出疑问,是不是太拔高了,这是真的吗?在我采访丁晓兵前后这么长的时间里,我觉得他是非常真实的。甚至为了证明他的真实性,我去问很多的战士,战士也都说丁政委是我们特别崇拜的人。为什么我们的稿子起了《英雄赞歌》这么一个题目,这是有理由的。


  我们曾经找过很多的战士提出问题,问丁政委是什么样的人,我发觉战士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非常肃穆,他们都说丁政委是个英雄。所以新华社这次发的稿子起的名字就叫《英雄赞歌》,我觉得是名副其实,是非常真实的,所以大家尽可以相信这个人身上的事情是很结实的,是立得住的。


  (主持人朱玉)我今天到新华网做主持人也很高兴,新华网也是新华社记者的一个据点,所以我经常会到新华网来。非常感谢各位网友今天给丁晓兵提了很多的问题,我也非常感谢你们。能够参加对丁晓兵的报道我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希望以后和他们夫妇俩人能成为好朋友,也希望跟各位网友都成为好朋友,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4、丁晓兵的人物档案


  他曾经感动中国


  他是一位独臂英雄,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军人;他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形象代言人。


  在执行一次特殊任务中,身为某部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生擒一名俘虏回撤途中,为了掩护战友,右臂被敌人投来的手雷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别在腰间,和战友们一道扛回俘虏。当见到接应的战友时,他一头栽倒在地,经过医护人员3天2夜的抢救,这位英雄战士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20年来,他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为官做人、用权谋事、支撑人生的精神脊梁和科学指南,经受住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凡是和丁晓兵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从他身上感受到那种拥抱生活的激情、永不服输的锐气、充满挚爱的责任、矢志不移的信仰。


  他再一次感动中国


  他用左手摘取了这样一串美丽的光环: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武警部队“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48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凡历程。今年5月,他光荣当选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他就是驻太湖之滨的武警某部政治委员--独臂上校丁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