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传播研究方法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

2019-04-24 09:54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新闻实践中,调查性报道不仅能够体现出记者的职业水平,还能够实现媒体监督公权力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调查性报道往往被认为是新闻实践的一个标杆。作为这类报道的代表群体,调查记者在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同时,往往面临着较高的职业要求和较大的职业风险。研究者认为,中国调查记者的“身影需要被记录,精神需要被传播,声音需要被放大”。

    基于这个现实背景,本研究将中国调查记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描绘出该群体的总体特征、职业意识和职业状态,从而描摹中国调查记者的群像。

    本研究有两点创新之处。一是区别于以往对调查记者采用质化访谈的方法,采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二是对中国调查记者采用了“总体普查”的调查方式,相较于抽样调查,全样本具备较高的代表性,能够全方位展现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观念和生存状态。

    案例来源:《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现代传播》2011年第10期刊出。作者: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沈菲,香港城市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的调查记者。

    本研究根据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新闻生产实践特点等实际情况,对调查记者进行了概念界定。即认为“调查记者”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多关乎公共权力滥用,有被遮蔽的真相要记者进行突破调查,特稿记者、对话记者等不算在内。

    本研究没有提出研究假设,也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但是从研究发现可知,本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对中国调查记者进行描摹。它们分别是总体特征、职业意识和职业状态。

    (一)总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背景、媒体类别、聘用方式、工作地点、籍贯。

    (二)职业意识主要包括:择业动机、职业追求、理想媒体、协作方式。

    (三)职业状态主要包括:收入水平、职业满意度、工作自主程度、从事新闻工作时间、继续从事调查报道时间预期。

    其实,这三个维度相对应的是以下三大问题:

    他们是谁?从哪儿来/在哪儿?

    他们有怎样的新闻观?

    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研究方法说明及数据收集方法】

    在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考虑到按照“调查记者”的概念,全国的调查记者只有数百人,本研究将并没有对样本进行抽样工作,而是在全样本上直接采用“总体普查”的方式。

    在样本收集上,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全国报纸和杂志调查记者名单数据库。主要是通过三种渠道来建立和筛选名单,尽可能地将符合条件的调查记者囊括进去。

    (一) 建立调查性报道媒体名单库,由媒体方面提供记者名单。

    (二) 请不同区域知名的调查记者确认该区域的调查记者名单。

    (三) 利用调查记者QQ群以及个人关系网对名单进行复核补充。

    经过筛选确认,最终进入数据库中的媒体总数为80家,记者总数为334位。研究者对334位记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并发放问卷,最终成功调查了259位调查记者,即有效样本为259位调查记者。研究者经过简单统计分析,认为259位调查记者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数据分析过程】

    本研究将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以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总体特征。即他们是谁?从哪儿来/在哪儿?

    性别:总体由男性主导,达到84%,但是研究者引述相关学者的论述,认为女性调查记者也有区别于男性调查记者的独特优势。

    年龄:受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35岁及以下占到了76%。

    学历:学历普遍较高,本科学历占到了76%。

    专业背景: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新闻传播类、语言文学类和经济管理类为主要专业。

    媒体类别:拥有较多调查记者的主要有三类媒体,分别是新闻杂志、市场化精英报纸、市场化都市报。

    聘用方式:大部分聘用方式为企聘,

    工作地点:工作地点大部分在“北上广”

    籍贯:最多的调查记者出身于湖南和河南。作者认为,这两个省的经济环境、文化传统让出身于此的人更具备调查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精神。同时,两省的负面新闻多也是造成调查记者多的原因。

    (二) 职业意识。即他们有怎样的新闻观?

    择业动机: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多为“倡导型”(即监督权力或社会启蒙)和“兴趣型”(喜欢写作或接触各界人士),而功利性动机(注重名利)比较低。

    职业追求:调查记者更倾向于“倡导者”(解释与调查)或“记录者”(资讯传播)的角色,而不倾向于“娱乐者”(提供娱乐)或“宣传者”(进行宣传)的角色。

    理想媒体:调查记者的“理想媒体”有《纽约时报》、《南方都市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南方周末》、《新闻周刊》和半岛电视台。

    协作方式:大部分的调查记者有过非正式的行业协作,协作主要存在于“采访写作”方面。“协作促进采访报道,传播真相”是调查记者的主要认同点。

    (三)职业状态。即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收入水平:相对于调查记者的付出而言,收入水平不高,因此他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也比较低。

    职业满意度: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对工作的“非物质回报”满意程度较高,对工作的“物质回报”满意程度较低。

    工作自主程度:工作自主性相对比较高。但是面对政治控制(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商业控制(经营部门的要求)时,调查记者能争取的自主空间比较有限。

    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调查记者队伍平均从事新闻工作8 年(包含调查记者经历),从事调查报道约5 年左右。一方面,调查报道对于职业能力要求较高,新手需要较长的前期培养锻炼;另一方面,调查报道对于精力要求较高,年龄大的记者不易坚持。

    继续从事调查报道时间预期:此项统计不容乐观。40%的调查记者表示“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在SPSS上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操作】

    本研究有两种数据呈现方式,分别是饼图与柱状图。

    (一)以“调查记者男女比例分布”为例,在SPSS里操作如下:进入Variable View,将Name1定义为“性别”,将Name2定义为“人数”。返回Data View,在性别中分别输入男和女,在人数中分别输入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以上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数据录入。Graphs-Legacy Dialogs-Pie Charts,弹出Pie Charts对话框,选择Values of individual cases,点击Define。将人数变量放入Slices Represent;在Slice Labels中选择Variable,将性别变量放入;点击 s,输入图表名称“调查记者男女比例分布”,点击Continue;最后点击OK即自动生成饼图。双击饼图,在弹出的Chart Editor中进行样式调整即可得到图1。

图1 调查记者男女比例分布 

    (二)以“调查记者工作自主程度评价”为例,在SPSS里操作如下:进入Variable View,将Name1定义为“工作自主程度评价”,将Name2定义为“可能性”。返回Data View,在“工作自主程度评价”中分别输入“对政府部门打招呼的稿子,会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要求”、“对经营部门打招呼的稿子,会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要求”、“在想法和领导不一致时,会尽量按自己的判断去处理”和“综上,工作中获得的自主程度”。在“可能性”中分别输入数值。以上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数据录入。Graphs-Legacy Dialogs-Bar Charts,弹出Bar Charts对话框,选择“simple”和“Values of individual cases”,点击Define。将“可能性”变量放入Bars Represent;在Category Labels中选择Variable,将“工作自主程度评价”变量放入;点击 s,输入图表名称“调查记者工作自主程度评价”,点击Continue;最后点击OK即自动生成柱状图。双击柱状图,在弹出的Chart Editor中进行样式调整即可得到图2。

  图2 调查记者工作自主程度评价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中国的调查记者以男性为主,年龄较轻、学历较高。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认同新闻专业主义规范。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强调媒体的监督启蒙作用,不易受名利诱惑,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但是其生存状况并不理想。一方面,相对于工作付出和职业风险,调查记者的物质性回报较低,这直接影响了这个群体的职业满意度。另一方面,调查记者面临着较严峻的社会控制环境,包括权力控制、资本控制和行业控制。

    (二) 建议

    1、 改善其职业待遇,让其生活得更加体面、从容。

    2、 优化其报道环境,依法保障记者采访权利、扩大报道空间,让他们体验更多职业尊严感和自我实现感。

    【优点及不足】

    (一)本研究的优点:

    1、为了客观描绘中国调查记者的情况,进行基于全样本基础上的量化调查分析。首先,全样本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其次,从建立全样本数据库开始,到设计问卷,再到数据收集和分析,整个调查过程遵循严格规范的研究程序。再者,对数据的图像化处理使得对现象的描述更直观清晰。整个研究的信度较高。

    2、对业界的指导意义

    作为新闻业界影响力与风险性并存的职业群体,调查记者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闻环境和社会环境。本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调查记者生存状况及职业意识的调查,具备创新性、社会意义和指导价值。

    (二)本研究的不足:

    1、研究者提到,本研究的样本是一个全国报纸和杂志调查记者的全样本名单数据库。换句话说,这个研究针对的是中国平面媒体的调查记者,并没有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在广播电视仍有余威,网络媒体蒸蒸日上,尤其是自媒体也相继出现的情况下,这样的样本选择恐怕仍有欠缺。

    2、调查法擅长回答“是什么”这类型的问题,但不适合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等类型的问题。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部分,较多地停留在对数据的解读上和研究者的个人分析上,没有展现多少对受调查者的访谈。这虽然能在总体上客观反映中国调查记者的情况,但是却难以反映出调查记者的内心活动以及他们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在描摹群像上不够丰满。并且,调查记者对问卷的填写结果属于自我报告,可能出现主观误差或回忆误差,从而降低调查结果的信度。所以,在后续研究上辅助以深访等研究方法可能对调查结果起到验证补充的作用。

    3、研究者在结论部分认为中国调查记者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并引用了某杂志人“残酷现实”的观点,充满了悲伤的论调。但对于一项客观研究而言,如此对下定论未免稍显粗糙片面。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对比”进行改善。一方面,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将中国调查记者的生存情况与港澳台或者国外的调查记者进行比较,找出中国的优势或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时间为2010年9月24日至2011年3月14日,年代接近且时间跨度小。可回顾上世纪90年代至今,调查记者群体特征和生存状态的变迁,并对不同时代的行业背景、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力图对中国调查记者进行更全面的描摹。

    总体而言,本研究是国内少有的对调查记者职业特征和生存状态的定量调查,其研究视角具有社会意义和指导价值,调查结果也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开辟了路径。

    【该研究后来的发展】

    在《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之后,在该研究得出的描述性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者针对中国调查记者的不同方面做了后续的深入调研。

    (一)张志安,沈菲.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研究结论: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整体比较低;相对来说,年龄越大、工作时间越长、对工作协作关系越满意且自主程度评价比较高的调查记者,更具有对调查报道的职业忠诚度;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要高于市场化都市报或精英报纸。影响调查记者职业忠诚度的外部因素来自比较严苛的新闻监管政策,导致他们耗费精力采写的调查性报道无法公开发表。此外,在采访过程中遭遇的职业风险,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内部因素则主要来自组织内部自我审查的压力、孤军奋战的寂寞、付出与回报不够对等的薪酬体系和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等。

    (二)张志安,沈菲.调查记者的职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04)

    研究结论:调查记者的职业满意度整体一般;他们对同事关系、工作方式及社会影响等非物质性的回报相对满意,对收入、福利、升职机会等物质或功利性回报不满意;调查记者对工作非物质回报和工作协作及关系的评价呈显著正相关,工作物质回报与非物质回报呈显著负相关;收入、年龄、继续从事调查记者的意愿、工作所在地域和媒体类型,均对其职业满意度有影响。

    (三)张志安,沈菲.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2(04)

    研究结论:相比“工具理性”,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更具“价值理性”,具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和较强的社会责任;相比“记录者”的角色,调查记者更注重“倡导者”的角色;此外,年龄、经验和继续从事调查报道的意愿,对其择业动机有显著影响。

    (四)张志安,沈菲.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9)

    张志安,沈菲.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0)

    研究结论: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案例访谈

    (整理自公开报道资料)

    334名调查记者数据库何来 《钱江晚报》2011.08.29 詹丽华

    记:但我也听到一些质疑,来自调查记者的,说并没有参与调查也没有收到过问卷或电话,在报告中提及的这334名调查记者是怎样进行选择的?以什么方式?

    张: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大部分都很配合,少部分调查记者我们又做了说服动员。此外,我们在问卷中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后续深度访谈,差不多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愿意帮忙,我们计划对50位调查记者进行深度访谈,已经进行了30多个,还要继续。

    记:这些问卷的发放是有针对性的吗?

    张:问卷是有针对性的,就是调查记者,但没有选择性,理论上想调查全国所有报刊的调查记者。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单是数据库的建立就花了半年时间。一方面由各家媒体推荐其调查记者名单;另一方面我们联系了国内各个区域资深、知名的调查记者,请他们对名单进行推荐和补充;此外,还利用其他渠道进行对照和确认。在调查记者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在这些区域内调查记者群体有着自己的交际圈,我们将初步的名单拿到这些小群体内进行再补充,最后再进行一次校对。

    所以这次调研是一次全样本调查,我们尽可能将所有的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和期刊)中的调查记者给找出来,但不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

    记:你们一共调查了多少家媒体?

    张:最终有80家媒体,334名记者。

    记:334名调查记者,分散在80家媒体里,这个比例非常低啊。

    张:是的,这还是放宽了标准的。在建立数据库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要求是全部精力做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那么最后这个样本可能不到100个人。所以后来我们把调查的样本标准放宽到“一半左右的精力从事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调查性报道的记者”。

    即便是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这样以调查性报道见长的都市类报纸,符合样本标准的调查记者也不多。《南方周末》只有9个人符合我们的样本标准,《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部门有30多个人,但符合调查记者标准的只有8个人,一般的都市类媒体能有三五个调查记者已经算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