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编辑学

《深圳特区报》政务报道标题制作案例

2019-04-02 10:03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一直以来,党报因改革步履缓慢而被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而政务报道的处境也是十分“尴尬”,自身虽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却经常因为一些媒体一味地翻刻文件或会议内容而形式呆板脱离群众,无法引起读者注意。

  深圳特区报在其总编辑王田良提出有“办全国最好看的党报”的思想指引下,开始了政务新闻的创新。这一创新也同样体现在标题的制作上。本案例仅以特区报在2006年3月中旬的“两会”系列报道为代表,选取其在政务报道有代表性的几组标题,研究其在标题制作方面的特点。

案例成果

 《深圳特区报》关于2006年3月两会报道的标题设计

  图1 两会“热点话题”版一

  图2 “互动空间”版标题生动

  图3 利用小标题分配版面布局

  图4 标题与图片内容互补

案例访谈

  [编辑自述(一):从具体报道分析]


  从一篇令人遗憾的报道谈政务报道的创新


  在“净畅宁”工程实施100天时,深圳市专门召开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议”为‘净畅宁’工程鸣锣开道。深圳市市长李鸿忠在会上的讲话震动人心。他说:“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最大的‘民心工程’。环保与深圳的发展兴衰生死攸关,环保不搞好,我们根本谈不上综合竞争力,更谈不上建设国际化城市。在环保问题上,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再也‘捱’不下去了,我们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追求的绝不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模式。”“2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确实欠账不少。凡是欠账总有要还的一天,利滚利,滚雪球,越晚还账目数越大,等到将来还不起的时候,就难以逃脱衰落的命运。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乏这种先例。”“深圳开发建设才20多年,就已经面临如此严峻的环保形势,如果不及时转变发展观念,把环境保护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我们的环境还能支撑我们发展多久?如此下去,我们不是在‘发展’中前进,而是相反,即在‘发展’中衰落。追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不能干!‘净畅宁’不能办成半拉子工程。”“我们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符合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能长久的,是难以为继的。”对实施了一百天的“净畅宁工程”,他说:“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甚至产生‘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决不能搞成虎头蛇尾、半拉子工程,吹一阵风,红火一阵子就算了。一定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透过这番生动实在而又充满个性魅力的话,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血气方刚的汉子,一个勇于揭短的干部,一个敢说敢为的市长。相信所有听了他讲话的各级干部,绝不会再对深圳市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无动于衷。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不仅总结了深圳市过去20年来环保工作方面的失误,也明确了今后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表明了深圳市政府对环保问题的基本态度。这是多么好的一篇领导形象包装的报道素材,是多么好的一个树立政府形象的机会。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记者的新闻理念与报道手法的误差,错过了这样的机会,也浪费了这个素材。


  我们的记者是这样写的:标题是《从大抓环保入手把实践新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侧记》导语第一句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下面第二段是“在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市委常委会议上,黄丽满书记强调,要用全会的精神指导今年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明年各项工作的安排。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接下来的第三段才是“上星期五,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代市长李鸿忠反复强调,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新的发展观,就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环保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落实上下足功夫。”一则没有任何特点,对读者了无吸引力的标题;一段大绕圈子,喧宾夺主,官气十足的导语。


  如果标题这样做:《保护环境是一项最大的民心工程》或者《环保与深圳的发展兴衰生死攸关》又或者《深圳的环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标题是不是抓住了整个事件的新闻眼?是不是把这个事件中最具魅力、最能吸引读者阅读的内容,放在最为显眼的位置给予了强化?也是不是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导语的第一句直接引用李鸿忠的讲话“我们追求的绝不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发展模式。”或者“我们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符合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能长久的,是难以为继的。”这样的开头较之“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是不是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吸引他看下去?是不是把市委市政府对环保问题的基本态度说得清楚明白?是不是表现出了一个市长的求真务实?相信大家也会有个比较。很明显,这样一次不算隆重的工作会议的一篇侧记,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和黄丽满书记在另一次会议上的强调,来为下面介绍的代市长李鸿忠的讲话作铺垫,圈子绕得实在太大了,给读者的印象官气也太重了。对树立政府及市长的形象毫无作用。这两段话即使非引不可,从新闻写作的角度,也应该放在后面,夹在主要的新闻中,而不是一开始就戴在头上。因为新闻“新闻的导语不是开场白。在新闻写作中,导语就是故事本身。”(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按照这篇文章的写法,第一句话既没有构成新闻,导语也不是故事本身。读者的阅读中断了,新闻的价值也就无从实现。即使退一步说,不按一篇消息的标准来要求,那它的开头也应该有足够让人继续读下去的吸引力,像现在这样一开头就摆出两件旧闻,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别的地方,然后再一步步地拉回来。问题是已经把最重要的新闻放到畸角旮旯去了,再想努力地拉回读者的注意力,还能拉回来吗?


  我们的政务报道通常比较重视“宣传什么”而忽略“怎么宣传”。对领导的先后次序和政务的轻重顺序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新闻意义上的先后和轻重。结果越是想把这件事宣传得好,效果反而越是糟糕。报纸是一种大众传媒,面对的主要是普通的市民,一位市长在传媒上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市民对政府的评价。这篇报道虽然想对领导形象进行了包装,但不仅没有起到包装的作用,可能还会引起反效果。宣传以接受为前提,没有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再卖力的宣传都是一种无效宣传。


  从这篇令人遗憾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一篇新闻是否吸引人,关键是有没有把亮点摆出来,放在读者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具体的来说,就是放在标题和导语中。


  第二,在新闻报道中,政务报道一直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如何兼顾宣传和新闻的统一。从宣传的角度来讲,有些方面必须强化才能收到宣传之效;但站在新闻的角度看,强化宣传的那一方面未必具有新闻性,未必能吸引读者。像从“从大抓环保入手,把实践新的发展观落到实处”这个标题来看,大约是考虑到政务报道的特殊性,尽可能地使用正规庄重的提法,以避免将一篇报道市领导的新闻平凡化。但正是因为顾忌到这一层,而忽略了报道的可读性,使一篇本来可以很精彩的报道变得苍白。


  第三,如何把背景材料化进新闻中而不是堆上去,这是新闻写作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篇报道的前两段想让读者清楚李鸿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讲这番话的,以便加深对新闻的理解。但由于处置不当,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提升新闻主题,而且让读者厌烦。缺乏背景材料就事论事,让人看了以后不知所云,固然不可取;但如果只是大段大段地堆砌背景材料,而将主要的新闻线索打断,同样不可取。如何将背景材料巧妙地夹在正常的叙述之中,而不是专门摆上去形成与正文的脱节,这是写好政务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在政务报道中,有大量有关领导人活动或讲话方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对政策的把握,也涉及到领导人物进行形象包装的问题。所以,如何通过活动和讲话来塑造出人物形象,从而突显市领导的治市理念,展现政府的形象,是这篇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让新闻让位于其他因素,那么一篇本来可以很精彩的稿件,就变成了四平八稳类似工作总结一样的官样文章。(本文写毕,曾就教于《从大抓环保入手把实践新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侧记》的记者,据记者反映,见报的标题和导语都是上级部门亲自增加和改写的。)

作者:黄祖述 (特区报通讯2004.05)


  [编辑自述(二):立足本报分析]


  政务报道文件化是本报一大顽症


  从目前市场的反映来看,特区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读性较差,贴近性不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限制特区报扩大影响的一大障碍。所以,如何提高特区报的可读性,最大程度地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是能否占据市场的关键。从近几个月的几篇政务报道和读者的可读性调查以及网友的评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特区报在可读性和贴近性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比较两报的不同处理


  2005年2月1日上午,市领导分率三个“送温暖”慰问团,深入基层慰问困难群众,同时又参加了基层党日活动。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在第二天都刊发了三篇稿件及两三张照片,给予了重点报道,内容大同小异,但在标题和版面的处理上却很不相同。


  特区报的主稿放在一版的二条,并转五版。一版还分别发了黄丽满、李鸿忠的两张照片。而商报的一版头条只是一条标题新闻,再加三张照片,正文则全文刊登在二版。并把主标题改为《温暖送上门牵挂留心中》。通过对这两篇报道的比较,可以看出两报处理新闻不同的编辑指导思想和手法。


  首先,报道这样的政务活动,用商报的“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显然比特区报的“省市领导慰问我市困难群众”看上去更加温馨,也更能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相比之下,特区报的标题显得干巴。


  第二,在照片的运用上,商报紧扣“分率三个‘送温暖’慰问团”一句,让三个慰问团的带队市领导都出镜见报,相比之下,特区报只有两张照片,对这次慰问活动的报道就显得不完整。


  第三,在版面的处理上,商报比特区报更加突出醒目,一版头条新闻标题下三张照片横排,正文全部放到二版。特区报放在一版的二条,压在市纪委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报道之下,再加两张照片,只好把一半的内容转到五版。


  第四,更大的区别是,商报全文都制作了小标题,分别记述这次活动的几个片段,小标题全部引用人物的对话:


  A:“一晃8年了,你们都长大了”,说的是黄丽满到市社会福利中心认出了8年前与自己合影的两个孤儿。


  B:“代我们感谢中央的好政策”,说的是黄丽满到老人颐养院看望时,71岁的刘知保老人对黄丽满说的一句话。


  C:“在困难面前要坚强”,记的是黄丽满到三河居民小组看望困难户江燕飞一家时说的一句话。


  D:“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帮助,是城市文明的体现”,记的是李鸿忠到莲花北村看望患地中海贫血症9岁儿童严小炎时说的一句话。


  E:“党和政府有责任帮他们自食其力”,说的是李鸿忠看望困难群众黄国培时说的一句话。


  F:在“一定想办法帮他们就业”中,记的是李德成到市燃料有限公司黄基亮的家和陈田玉家时说的一句话。


  而特区报没有任何小标题,全文黑压压的一贯到底。


  在这次慰问活动的报道中,两报还发了黄丽满和李鸿忠分别到龙岗、宝安某街道的居民小组党支部参加以“保先”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的消息。但标题却完全不同,特区报的标题分别是《黄丽满参加基层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强调保持先进性须强化责任感》、《李鸿忠在参加社区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强调每个党员都要自觉保持先进性》,商报的标题分别是《黄丽满在参加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强调一切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李鸿忠在参加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强调走出机关多到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同样的活动,同样的作者(稿件均由特区报记者采写),标题的着力点却完全不同。特区报的标题明显是政治性很强的口号式的语句,如果去掉引题,这样的标题可以用在从现在起到2007年5月以前保先活动的任何场合。


  而商报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和“走出机关多到基层了解民情民意”都无不体现了市领导对基层困难群众的关心。既与这次的慰问活动相应,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保先”教育提出的“三有一好”的要求,为市领导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个好形象。


  其实,细读特区报这两篇特写的内文,有不少生动之处,说及的


  人和事虽然不是什么新闻,但都真实而具体,不知为什么偏要把标题做得那么抽象。


  几点思考


  通过上面对两报同一组报道不同处理的比较,再综合其他各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特区报在可读性和贴近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归纳起来有这样几条:


  A、新闻的文件化倾向严重


  B、考虑领导印象多于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


  C、稿件以及版面上处理粗放、欠缺技巧


  在这几个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是新闻的文件化倾向。特区报这一倾向不仅体现在政务报道中,也体现在准政务报道甚至非政务报道中。目前,新闻的文件化可以说是影响特区报可读性和贴近性的最大障碍。


  把文件新闻化,而非把新闻文件化


  文件是一种宣示,新闻则是一种转述。


  宣示需要庄重严谨、有因有果有条理,至于是否动听别人爱听则不在考虑范围。新闻则首先需要别人爱听,只有别人爱听,才能实现传播的功能,收到传播的效果。


  特区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进行新闻报道特别是政务报道中,不是新闻化稿件,而是将新闻文件化,标题制作越来越像政务演讲稿,看起来很有条理,但呆板教条。有些稿件甚至是文件或者是有关部门通稿的照录照登,面面俱到,又长又罗嗦。如果说有些重要的政务新闻不得不按程序和惯例来报道,那么一般的政务报道,如会议的侧记专访以及其他一些非正规的小型会议则完全可以更加新闻化。即使是非按照宣传部门的统一布署进行报道,也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把稿件新闻化。


  比如特区报4日有一篇《我市反腐倡廉出新招重点查处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的稿件,是谭国箱工作报告的一个摘要,分为八个部分。用小标题来分割长文,这本来是提高可读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令人倒胃口的是,八个小段的开头分别用了“报告指出”、“报告透露”、“报告中列明了”、“报告重申”、“报告表示”、“报告强调”、“报告提出”“报告透露”,读起来令人生厌。而商报虽然也是工作报告的摘要,但完全是从记者的角度来叙述,所用的六个小标题与特区报的八个小标题侧重点也完全不同,在行文上没有“报告什么”的排列,读起来也更像是一篇新闻。


  目无读者的编辑惯例


  造成特区报新闻文件化的原因有许多,除了采编的技术原因之外,最关键的是目无读者,很少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要,而过多地考虑能否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所以,提高可读性和贴近性首先要目有读者,心里想着读者的阅读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读者的目光来看待和处理新闻事件。如果报纸目无读者,读者的心目中也就没有报纸。


  如特区报2月4日一版刊登了《我市将加大审计查处力度提高审计监督实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今年正式实行》的稿件,报道的是全市审计工作会议。三版还有相关的消息《我市加大对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去年政府投资核减12亿》。两篇报道,同一个主题,半篇放在一版,半篇转到八版,另一篇则安排在三版,还有一篇《我市反腐倡廉出新招》,也是一版转八版。几篇稿件这样切割分散,报道的分量大大削弱,可读性也大大降低。类似的处理方式,似乎已经形成一种编辑惯例了。


  热点不热现象应该受到充分重视


  二月份的报道,除元宵节明显不如其他报纸热烈,比较平淡外,盛大收购新浪百分之十九点几股份成为新浪持股最多的股东;高院关于民事查扣、冻结财产的规定实施之后,加大了银行房贷的风险,导致房贷门槛提高。这样的热点新闻,商报和晶报都做了重点报道,本报却根本没有提及。在文体报道方面,对朱广沪的报道太少。在娱乐方面,《千手观音》获双奖,本报没有反应。另外,对大雾的报道,对中小学开学的报道,本报也都不如兄弟报纸热闹、精彩。


  分析热点不热的原因,一是对热点新闻的判断不同;二是对热点新闻不敏感,对热点新闻视而不见;三是对发现热点,整合热点不感兴趣,缺乏热点意识。热点意识说到底就是读者意识,眼中没有读者,心中自然没有读者感兴趣的热点新闻。


  正确的导向与生动的新闻并不矛盾


  特区报作为一张有影响力的党报,如何在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办报的质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应该说,特区报多年来似乎有一种集体心理障碍,即:坚持了新闻性,就不能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然会损害新闻性。所以,往往为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将新闻性置之不顾,造成了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割裂和背离,在政治上是一面旗帜,但在新闻上却乏善可陈。一位热心的网友委婉地对特区报提出批评:“目前我们党报上刊登的真正的新闻太少,不痛不痒的文章太多。讲求政治性和讲求可读性,其实并不矛盾,《参考消息》应该算作一张政治性很强的报纸,但读者个人订阅的很多。但是,真正个人掏腰包订阅党报的人却不是很多,这需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好好探索,不能怨天尤人,要有所作为。”


  事实上,只要我们目中有读者,有些新闻完全能够做到两者兼顾。


  关注和改进政务报道,增强读者意识和政务报道的新闻性,已经刻不容缓,党报只有在可读性和贴近方面再提升一步,才能始终拥有市场。

作者:刘远 (特区报通讯2005.02)


案例讨论

  1、政务报道的标题制作目前有什么问题?

  2、《深圳特区报》在两会报道的标题上有什么特点?

  3、怎么样才能做出有吸引力的标题,从文字上看?

  4、标题制作除了自身修辞外,还需要注意其它什么方面?

案例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政务报道一直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如何兼顾宣传和新闻的统一。长期以来,很多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特别是政务报道中,不是新闻化稿件,而是将新闻文件化,标题制作越来越像政务演讲稿,看起来很有条理,但却呆板教条。这要求记者、编辑们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挖掘政务信息中的新闻点,报道和表现手法也须更多种多样。而读者一眼就能看到的标题如何更吸引人也显得尤其重要。


  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准确、鲜明地昭示新闻的本质内容。然而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还不够,因为这样的标题往往显得平实而不生动,在这个新闻报道尤其是政务报道严重同质化的时代,要想使受众在一瞥之中被自己的报纸吸引住,制作出新颖生动的标题是要素之一。2006年3月中旬,“两会”在深圳召开,深圳特区报对其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报道,其中一系列标题的制作形式上有所突破,充分展现了该报的个性特色,受到广泛好评。


  首先,该报大量使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不意味着报道是没有导向的。特别是政务报道,兼顾新闻和宣传的属性,把握舆论导向及正确的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两会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大代表们对社会和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出决议和讨论。对于这类新闻的报道,媒体在报道时若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就很容易陷入文件化的误区。因此,从文章到标题都应该体现出报纸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分析与立场。如以下几个标题--《特种车辆深夜出警应该禁鸣》、《市政公用收费不能说涨就涨》、《孩子放学了,到底应该去哪里?他们应该做什么?代表委员高度关注青少年假日生活让孩子们的假日过得健康开心》,一方面明确了政府及媒体对几种社会现象的态度,有利于更好更正确地引导舆论;同时也有以情动人的作用,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拉近心理距离;明确自己的立场,也是媒体公信力和权威度的体现。


  其次,要选择最能吸引受众、最有特点的“新闻点”做“题眼”。


  两会这么重大的政务报道,不仅新华社会有通稿,各个报社获得新闻的渠道和信息量也是大同小异,面对这种内容差异不大的情况,如何进行稿件编排和标题的设计成为了使报道与众不同的关键。


  在特区报这次两会类报道中,许多有关两会热议话题为主要内容的报道,都是将会议中的热点、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作为“题眼”。如热点话题版的这两个标题--《南山区代表分组审议时提出大力建设社康中心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学生太困、教师太累、家长太烦”,代表建议学生们清早上学可否后推一小时》,两个题目都采用了复合题的形式,将“人大代表建议”字样放在了引题和副题的位置,而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学生们清早上学可否后推一小时”作为主标题放在了版面最显眼的地方,这些正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也便是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其编辑与记者完全以读者为出发点,难能可贵。


  再次,具体到标题的写作看,标题是对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这个“再创作”,功夫全在修辞上。修辞手法用的好,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


  如巧用比喻。《人大代表建议加快我市地名标志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勿让“城市地图”变乱变脏变旧》、《福田区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时建议换个思路整治城中村这块“硬伤”》这两个标题中,“城市地图”和“硬伤”这样的比喻是更形象的表达,反而更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事情的实质,同时丰富了标题的形式,使本来比较严肃正统的政务报道增添了一丝活力。


  如运用对比与对仗。本次深圳两会刚刚开始,记者刘键、郑向鹏、滑翔、杨丽萍、刘伟、肖意和陈震采写了《1小时内12份议案交到市政协热议发展循环经济》,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流声音。这个标题中,“1小时”时间之短,“12份”议案之多,鲜明对比,正好突显了会议的热烈。而该报在报道委员王树佳针对出租“黑的”收入超过“白的”提出的“药方”时,写出标题为《的士应降价市场要放开》,还链接了市民声音《坐“黑的”无奈盼“白的”降价》,这两篇文章在标题上都运用了对照,展现出该现象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叙述也使标题及文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再如使用设问句型。3月21日,政协委员高书环提出合理确定市政费用价格,在“热案天天读”专栏不仅分析这些收费的现状和对策,还单独刊发记者视点,报道这些《上涨费用用在了哪里》,链接《美国燃气如何定价》给以借鉴;在报道众多委员就“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建言献策时也是把《学习香港什么怎样服务香港》作为主标题,一方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多的是引起记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起其继续阅读的兴趣。


  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丰富的不只是标题的形式,不同的修辞呈现不同的气势,对内容的表达也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但是,报纸始终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因此标题不仅要立足自身制作,还要注意标题与版面其它因素的配合,相辅相成以实现最佳的版面效果和传播效果。


  代表性成果中“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版就体现了标题与版面结构的配合。作为一整版纯文字的政府报告解读,没有任何图片,这样一个版的议案阅读负担要如何拆分呢?该文章非常明智地为文章里拟了四个小标题,将一篇文章划分为四部分篇幅差不多的稿件,再分别以规则的矩形在版面上排列开,这样就利用小标题划分了版面结构布局,使文章看上去井井有条;每个小标题在制作上形式统一,在概括内容的同时又巧妙突出每个题中的数字,显得比较活泼,易读性也大大增加。


  再如3月26日的“民生观察”版,其头条标题是《梧桐山最多一天接待近10万人次,景区停车场严重不足致使汽车乱停放人车混杂给登山路埋下隐患人大代表建议由政府职能部门规划永久性停车场严禁社会车辆进入梧桐山景区》,配上了一张登山道的照片,精疲力尽的登山队员身后报,绵延不断的一排“车龙”占去了登山道路宽的一半。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主标题“人车混杂给登山路埋下隐患”完全契合,相互补充,让读者更直观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更深层的思考。


  标题始终是一篇报道的“眼睛”,对于政务报道来说,标题制作应该打破常规,实现宣传性与新闻性的统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再注意与版面其它要素的配合,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更能凸显出报纸的个性,制作出自己特色的政务报道。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和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生课程“新闻编辑学”中《新闻标题的制作》一章的教学。案例充分说明政务报道的标题制作不应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束缚住,宣传性与新闻性并重,利用生动的表达拉近政务报道与受众的距离,吸引更多受众的同时也展现出报纸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分析其标题所体现的特点,带给我们许多思考。案例讨论提出的问题供教学中展开自由讨论。案例分析结合相关原理对案例说明的问题进行讨论,供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