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编辑学

《中国青年报》:“两个人的世界大战”标题制作案例

2019-04-02 10:08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1991年,谢军获得世界国际象棋冠军,《中国青年报》的夜班编辑们在处理记者写的长篇新闻报道时,感到标题不理想。夜班几个编辑便在一起集思广议,经过几度修改切磋,终于制作出大家比较满意的新闻标题。

案例成果

      1 标题:

       两个人的世界大战

       2 版面图片

       3 文稿

  两个人的世界大战

    国际象棋起源于东方的古国印度--如今世界上已少有人对此持疑。

  国际象棋运动的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诞生于105年前,而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的出现也已有了64年的历史。

  但是直到历史的时钟走到1990年为止,问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从来都是欧美人,东方人仍在充当着陪衬的角色。

  1991年10月29日,国际象棋运动的进程在一位年轻的中国姑娘手中改变:至此,苏联人垄断了达41年之久的女子世界冠军宝座终于易主;国际象棋史上也从而诞生了第一位来自东方的世界冠军。

  谁也不会忘记,发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那十五盘大战,它铸造出一个响亮的中国人的名字--谢军。

  十五个回合的较量,曾激荡起多少八关注的热情;十五轮的厮杀,曾拨动和牵系着多少人的心弦;更重要的是,十五局拚搏的篇章为中国人描绘出一幅胜利的画卷。

  1991年2月2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北京的奥林匹克饭店传出一个令中国人为之振奋的消息:我国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谢军以4.5比2.5的比分战胜了南斯拉夫的艾里萨·马里奇,成为40年来第一个非苏联籍的世界冠军挑战者。

  两天之后,还是在北京的同一家饭店,国际棋联主席坎博·马纳斯笑脸盈盈,他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非苏联棋手获得向世界冠军挑战的权利,以前从未有过,这意味着国际象棋正在迅速发展。”

  同一时间,在中国以北的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一个秘密基地里,一个“外人不得入内”的招牌挂在一个房间的门外。

  室内,3位苏联男子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位丽人。

  这位丽人就是已在世界冠军宝座上坐了13年的玛亚·齐布尔达尼泽。

  3名男子都是苏联的男子国际象棋大师,他们围着一个巨大的棋盘时而沉思,时而指手划脚.,眉飞色舞。

  此时,谢军已然成为齐布尔达尼泽的对手,正式向齐氏发出了挑战的信号。大战一触即发,两人势成水火,双方尽管尚未交手,但是两人都已在对方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挥不去,抹不掉。

  9月25日:马尼拉。

  谢军与齐布尔达尼泽在这里的马尼拉饭店会合,两人尽管都是有备而来,欲置对方于“死地”,但是两人仍热情、友好地拥抱在一起。

  其实,她俩早已抵达马尼拉,马尼拉城早已是战云密布,但是两人都闭门谢客,象是有意躲着对方,使局外人更觉神秘。

  25日,谢军和齐布尔达尼泽同时在记者招待会上亮相。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谢军一脸严肃地说:“机会是同等的。”

  长谢军10岁的齐氏似乎比过去清秀了许多,微笑起来相当迷人,她说:“比赛要到最后才能分出胜负。”

  还是在同一天的马尼拉饭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争霸战的开幕式上演。

  70高龄满头银丝的裁判长、英国的威德先生主持了抽签仪式。此时,原是笑声洋溢、热闹非凡的会场变得鸦雀无声。上届冠军齐布尔达尼泽从威德手中抽出一个信封,然后又递给裁判长。

  威德先生打开信封,抽出一张纸条,当即宣布:由谢军小姐抽签。

  签是两个大小、颜色、形状完全一样的工艺品盒子,是用竹子编制的。

  谢军选择了右手的耶个盒子,揭开盖子,然后掏出来一只白马,这意味着第一盘较量是由谢军执白棋先行。

  中国队的两位教练会心一笑;调研员王品璋则附在一名记者的耳旁说:“这是一个好兆头。”

  在抽签时还有一段小插曲,谢军打开盖子时,并未立即掏出“马”来,而是站在那里微笑,待威德先生作出催促的手势后才动手掏棋子。

  一匹马,也许在别人眼里算不得什么,但是谢军的心弦却被拨动了一下,她想起了来马尼拉之前,著名书法家苏适赠送给她的一幅字:“马到成功。”

  “马”已出现,就只待成功了

  9月26日:第一轮大战。

  轰轰烈烈的争霸战就在平平淡淡的对局室里展开了。

  比赛现场的装饰十分简单,既不挂选手所在国的国旗,也没有国际棋联的标志,只是在选手旁边放上一张名牌,名牌上画着各自国家的国旗;不同的是,谢军的名牌上只有一面五星红旗,而齐氏的名牌上却画着两面国旗,一面是苏联国旗,另一面为格鲁吉亚共和国的国旗。据说,这是苏联队领队、格鲁吉亚外事委员会主席向大会郑重提出的要求。

  谢军先于齐氏到达赛场,她很自信地等着齐氏的出现。握手、微笑,双方礼节性的招呼之后赛场顿时出现一片肃杀之气。

  谢军以“王前兵”开局,奇氏应以“王前兵”,两人很快便形成了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中路激烈争夺的西班牙布局。

  不料,齐氏第三回合不进象而跳马,是一种新的变化。看来齐氏在19日抵达马尼拉机场时说的一番话并不为虚--我对这次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谢军的棋路和棋风作了研究。

  谢军何尝不是有备而来。自从她战胜马里奇,取得向齐氏挑战的权利后,她就一刻不停地进行了备战。中国棋队特别委任我国男子国际大师、国家特级大师戚惊萱和全国五次男子冠军获得者叶江川配合谢军朝夕苦练。

  训练完全是按照戚、叶的计划进行的,要点有两条:一是布局准备,针对齐氏的范围,把可能会出现的新变化都作了两手准备;二是进行了16局模拟性对抗赛,我国4名男子一流高手模仿齐氏的棋路和棋风与谢军各下4盘。

  对于齐氏出其不意的变招,谢军是有心理准备的,她慎而又慎地加以应对,沉着而冷静地加以设防,尽管有险情出现,但谢军靠沉着、机智而排险。双方大斗41回合而成和。

  谢、奇的首次交手验证了一点,齐氏想凭藉新武器进行突袭,以便打谢军一个措手不及,开创一个有利的局面。

  但是中国队的两名教练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并制订了先行弈和的方案,便得齐氏无隙可钻。

  据此可言:齐氏的算盘从一开始就落空了。

  9月28日:第二轮大战。

  两天后的第二盘大战,双方走成苏格兰开局,但第8回合齐氏本应走后E2,却走了步D2。

  此招一出,观战者无不为之心惊。戚、叶两教头虽久经沙场,心跳却也为之一窒,第一感觉是同样的:新招。赶紧调动所有神经细细解析,方知并非危险的杀手,而恰恰是一步缓手,表情方才轻松了许多,却也急不可耐地等着谢军的“下文”。

  谢军的机智、聪敏是公认的,并且她还具有连她自己都佩服的心理素质,这是人马座的人所特有的优点,这常常促使他们步入胜利者的行列。

  谢军的沉着使她看出这不是一招好棋,她的机敏又使她及时抓住机会反击。

  据星相学人士说,典型的人马座人愿意面对任何危险,任何事情他们都要抓住机会试一试。

  也许,平时谢军会亳不犹豫地去冒冒险的,然而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比赛,她不想因一时的冲动而影响大战的全局。她第一次犹豫了,当走至第12回合时,她主动提和,齐氏深思25分钟后,向谢军报以微笑,握手言和。

  9月 30日:第三轮大战。

  前两轮纯属试探和摸底,即使两个老对手相遇也会有此过程,况且两人以前只是闻名却不曾交手。去年两人在奥林匹克团体赛上本来会有一次熟悉的机会,只是苏联队与中国队交锋时临时换下了齐布尔达尼泽。有人据此猜测:苏联人已经预料到谢军会战胜马里奇而获得挑战权,便故意把齐氏藏起来,让谢军对齐氏增加一些神秘感。两人在对方心里均是未知数,但齐氏的经验毕竟比谢军丰富得多,自然对齐氏有利。

  苏联人的用心不可谓不苦。

  当谢军战胜马里奇后,齐氏说:“谢军获挑战权在意料之中。”也是从那时开始,齐布尔达尼泽开始备战挑战赛的。开始,她闭门简出,精心研究谢军的棋风与棋路,并且准备了一整套作战方案。此后,她先赴奥地利参加了一次男子国际特级大师赛,借以检验战备情况;然后又与“棋坛第一才女”、匈牙利的小波尔加进行了5局对抗赛。

  齐氏在从未遇到过的巨大压力面前,不得不如此,她毕竟是第一次遇到非苏联籍棋手的挑战。

  但是,她自信地认为:“我会取胜的。”

  这话,她是基于自己的实力而说的,绝不会有人认为她是在吹牛。苏联的报刊同时也大肆渲染、烘托,造成一种齐氏必胜的气氛。

  苏联人绝对相信本国棋坛皇后的棋艺。齐氏毕竟在12岁时就已成为苏联中学生女子冠军;13岁时就在罗马尼亚的一次国际比赛中夺魁,并成为国际大师;同年,她又在苏南女子对抗赛中连胜南斯拉夫成人冠军4盘;1975年,14岁的齐氏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

  苏联著名教练希绍夫称赞道:“我在40年来的教棋生涯中,从未遇到过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孩。”

  1977年,齐氏摘取苏联女子冠军;次年,她初次挑战世界冠军,便以8.5比6.5的优势将在此位子上坐了16年之久的同胞加普达什维莉赶走,成为新的世界冠军,时年仅17岁。

  如今,30岁的齐氏除代表苏联队参加世界女子团体赛和卫冕战外,几乎与棋手断绝交流,目前,她是世界上三个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之一。

  齐氏对此自信又自负,更重要的是她要对谢军制造一些心理上的威慑。

  对此,谢军就象了解自己一样,清楚齐氏的底细,她在前两盘中弈得谨慎小心,自己的特长受缚而不得发挥。

  第三盘大战开始,谢军执白棋仍下出“西班牙开局”,但齐氏采用奇柯林防御应战。去年她曾运用这一布局战胜了希腊的男子国际特级大师柯特罗尼亚斯,齐氏对此布局的变化自然也谙熟于心,企图借自己得心应手的招数制胜。

  孰料,谢军一见对手施出此招,丝毫不惊。

  当谢军的两位教练戚惊萱、叶江川看到齐氏采用“奇柯林防御”时,他们比谢军更沉着,只要你稍加注意还会发现他们面露喜色。

  直到对局过后,中国的两位教头才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中方智囊团早已料到齐氏会施出此招,而且中方对此招已有深入研究,寻找到了破解的办法。

  在谢军备战期间,中方教练组收集了齐氏自1982年以来的219个对局,其中就包括齐氏运用“奇柯林防御”的一局棋。巧的是,这局棋还是戚惊萱从苏联出版的一本不太引人注目的杂志上发现的,这是他们收集的第218个棋局。当时戚惊萱就预感至齐氏可能会采用此战术对付谢军的西班牙开局。于是,他便与叶江川一起反复研究,终亍发现破解此战术的新招。

  不想,齐氏果然朝着中国人为她设计的陷阱冲来。

  齐氏开始只是惊讶,她绝不会想到自己会误中对手设置的陷阱。谢军尽管应对无误,但似乎每一步都象是临时苦思出来的,不象有诈的样子,齐氏放心地按照原来的思路驱动子力,几乎不假思索,落子如飞。

  待到谢军于第15回合突然施出冲兵新招时,齐氏顿觉中计,但己方已然入瓮,况且谢军又不给她喘气的机会,弈得丝丝入扣,步步紧逼,终于在28回合时令齐氏就擒。

  星相家认为:一般的人马座人不善欺骗,但也有例外,出生时正值冥王星上升的人马座人沉默寡言,却善于欺骗,这将使他成为一个象棋好手。

  看来,谢军正属于这类人。她装出的一副苦思对策的假象,使齐氏不虞有诈,诱骗对手进了“死胡同”。戚惊萱开心至极:“谢军这小家伙,真想不到会装得那么象,害得我也差一点被她骗了”。

  第二天,恰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42周年纪念日。谢军的胜利无疑是献给国庆的一份厚礼。

  10月1目的马尼拉报纸全都在重要位置上报道了谢军取胜苏联棋后的消息。

  晚上,中国代表团开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谢军很想给北京的父母打个电话,但一想到后面的13盘大战,便又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她却接到远方的一个电话,那是国际棋联主席坎博·马纳斯从阿联酋打来的,马纳斯先生的声音里充满着兴奋,他祝贺谢军的胜利。

  10月 2日和4日:谢军两度失手。

  前3盘,能取得1胜两和,谢军没有想到,她的教练以及对手都也没有想到。

  齐布尔达尼泽不过尔尔!谢军虽然嘴上没讲,但心里实在憋不住要冒出这种念头。

  有了此种想法,谢军下棋时的顾忌就少了许多,教练叮嘱她的话也被她在富有刺激的攻杀中忘得一干二净。

  第四盘,齐氏虽然执白棋先行,但丝毫没有占据主动,子力活动倒不如谢军的活跃。

  谢军此时更是觉得齐氏没什么了不起了。她得意之中,常常起身在对弈室内走动;相反,齐氏显然较之前3盘要认真得多,在5个多小时的比赛中,齐氏除去了一次卫生间之外,没有离开过一次坐椅,甚至以前常看天花板的动作再也不曾出现。

  一方轻敌,心不在焉,着法计算不深而走子失误;一方哀兵上阵,全神贯注于棋盘,有两步棋分别思考了35分钟和40分钟。

  结果不言自明,齐氏经过56回合的争夺,赢回一阵。

  两天之后,谢军带病上阵,又因急攻冒进输了一盘。

  本来前3盘开创的大好局面转眼逆转,任谁也不会觉得心理平衡。谢军的心情是沉重的,10月4日晚,她没有去餐厅吃饭。

  智囊团在此时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象棋比赛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参赛的棋手在比赛封盘时可以允许教练帮助拆棋,从而使得国际象棋个人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整体水平的标志。

  每遇国际重大赛事,必有一名或几名教练前去助阵。中国在这方面有过教训。前些年,我国曾有一名女棋手取得参加候选人赛时,作伴的竟是一位不懂棋的外行,除了能当其妈妈外,棋艺上的事一点也帮不了忙,最后自然是铩羽而归。

  谢军要比她的那位前辈棋手幸运得多,她在平时与男队员一起练,同时她还得到我国著名棋手叶江川的专职指导。当她去年赴苏参加候选人赛时,叶江川前去“护驾”,在战术上、棋艺上等诸方面给以关照和指导,使得谢军顺利出线。

  今年2月。谢军的教练力量再次加强,中国国际象棋队副总教练戚惊萱参加谋划和指导,加上男队的其他几名教练,如刘文哲、林峰、洪克敏等组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拆棋“智囊团”。

  “智囊团”在比赛中的工作不仅仅在于拆棋,分析每局棋的成败得失,在棋艺上对棋手进行帮助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地分析形势,决定战术的取向,全局战略的成败往往系于此。

  谢军的连败两阵,给中国“智囊团”提供了一个不好的信号,领队孙连治,教练戚惊萱、叶江川,调研员王品璋,随队医生任玉衡紧急磋商、研究对策,犹如一次小规模的“前敌会议”。

  戚惊萱力主谢军使用暂停l天的权利,以调整情绪,同时尽快养好身体,准备后面的苦战。

  然后代表团领导和教练又与谢军谈心,向她指出两个问题:“前3局你和得精彩,胜得轻松,致使心情难以平静,是否把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看扁了?当你连输两局后,你现在是否又怕她了?”

  谢军略有沉思地道:“我承认是情绪问题。”

  “你该怎么办?”

  谢军道:“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努力拼搏。后面的棋,我一定要稳着下,尽量避免再出‘晕着’。我总想,最后我还是能赢她的。”

  看来,谢军的信心还没有失掉,心未死,人便有重新爬起来的希望,就有攀至顶峰的那一天。

  人马座的人向来是信心十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止步不前,看来此言不虚。

  谢军是一位军人的女儿,父亲给她起的这个“军”字也确实赋予了谢军不少的军人气质--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想当年父亲教会她下中国象棋时,完全是因为她智力“过剩”,不料竟让她与象棋结缘,上中学时,谢军面临着上学与下棋的选择,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还是要学棋。”

  谁都没有想到北京市酒仙桥附近的一个小棋童竟然慢慢地走进了国际象棋的殿堂,而今却又向令人垂涎的棋后宝座冲去。

  谢军的棋艺道路很少波折,她在14岁时获得全国少年冠军,同年她破例参加了成年组的比赛竟然名列第6,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大师。1988年,谢军终于在全国赛中抡元。

  1990年3月,她在分区域赛中名列第一;7月,她单枪匹马参加区际赛,获得第2名,并获特级大师称号;9月,她在8强的候选人赛中又名列第一;今年2月,她又在8盘棋的挑战资格赛中将马里奇挑至马下。

  过四关,斩众将,谢军实属不易,其中之难之险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如今,谢军面对着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她不应该也不会白白放弃,只要有最后一线机会她都会去争。在北京队时,谢军曾有一阵子不想干了,她的妈妈鼓励道:“要想成为大赢家,就得不屈不挠,奋斗到底!”

  这话,谢军不会忘,她毕竟不是以前的谢军了,她长大了,成熟了。

  她在北京的妈妈时刻注视着马尼拉,对于谢军的落后,她妈妈说:“我相信女儿,她会全力以赴的!”

  这句话,妈妈已委托北京某家报社的记者转告给女儿。

  谢军听后,除了感动之外还顿生几分豪气!

  10月7日:转机的开始。

  在l0月7日的第六局比赛前,叶江川的心情是紧张不安的,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谢军提出休息一天后的第一局棋,能否扭转战局,振奋士气,对谢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戚、叶两位教练与谢军一起分析了战局,一致认为此时齐氏正在风头上,不可与之硬碰硬;更兼第6局轮至齐氏执白棋,谢军比较难下。为此,3人确定了一个方针:要顶住,不输棋,下和棋就是成功。

  谢军稳定情绪,与齐氏周旋,防守无懈可击,令齐氏无功而返。

  中方领队、教练吐了一口气道:“形势好转。”

  两天之后,双方第7次交手,齐氏又出新招,走出西班牙开局中的“雅尼斯变例”。

  然而这一着,中国的两名教练早已料到,两人相视一笑,顿感宽心。

  按照先前的准备,谢军以不变应万变,简化局势后提和。

  至此,谢军仍然落后1分,但是阵脚已稳,军心亦定。“智囊团”下出指令:谢军在此后的对弈中要分成两步走,先是在前12局中多取平分,而在后4局中伺机一搏,争取胜利。

  中方人士称谢、齐争霸形势为 “阴转多云”

  谢军心中阴影的散去,内情人皆知,其中不乏有她的老领导、北京棋院副院长王品璋的功劳。尽管他只是以调研员的身份出现在马尼拉,但是他起到的稳定军心的作用却是不小。

  年近花甲的王品璋与谢军特别投缘。谢军有什么话都愿跟他讲,第四局失手后,谢军主动找到王老“坦白”,承认自己是由于前3局下得太顺手,而产生了轻敌思想,并且在不利情况下不能冷静对待,错过了几次和棋的机会。

  王老为谢军没少犯愁,除了安慰她,医治她的“心病”之外,他还经常陪着谢军去散步。有一次,两人去街上散步,突然发现有人跟踪,王品璋担心此人对谢不利,便摆出保护者的架式,掩护谢军撤退,后来方知是保安人员在一旁悄悄保护。

  王品璋对谢军极其爱护、关心,但有时谢军乱发脾气,影响了下棋,他也毫不留情地克她。谢军觉得,让王老师骂一顿,心情倒舒畅些。

  今年8月底,谢军去北京西郊的工人疗养院备战,王品璋对其寸步不离,亲自安排她的生活和训练。不过,一段时间下来,王品璋大声叫苦:“她老吃那些窝窝头、玉米粥之类的饭食,我可跟着受罪。”

  苦归苦,但王品璋却很乐意。他知道谢军离不开他,谢军登顶之时还需要他在下面托一托。

  在马尼拉出现的不利情况下,王品璋的存在确实给谢军吃了一颗“定心丸”,藉此,谢军稳定住了局势。

  就在第8盘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谢军兴奋地对教练说:“比赛快过半了,我好象刚刚进入角色,前几局急于求胜,却兴奋不起来。输了两局之后脑子反而清醒,感觉自己又长棋了。”

  这是一个好苗头,谢齐大战的好戏就要上演了。

  果不其然,10月12日,谢军后手击败了齐布尔达尼泽。在这场厮杀中,谢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先与对方周旋,立于不败之后再寻找机会猛下杀手,想胜不想和但又怕输的齐氏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10月14日:谢军乘胜追击。

  谢军和她的教练们已经看出了齐氏的矛盾心理。

  齐氏显然有些沉不住气,中方“智囊团”作出正确的判断:世界冠军可能会选择拚死一搏的战术。

  据此,中方“前敌指挥部”对谢齐之争的后8盘作了新的部署,确定了“以稳为主,伺机进取,不怕和棋”的12字方针。

  第9盘比赛于10月14日进行,齐氏施出了“变中有变”的怪招,令中方教练吃惊不小,好在谢军下得耐心,弈得沉着,应对无误,方才化险为夷。交战41个回合,双方同意作和。

  两天之后,双方只下了50分钟,交战17回合,便就罢手,两人的比分为5比5。

  就在这天晚上,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马贵田、苏联棋协主席波洛夫都飞抵马尼拉督战,使得大战的紧张气氛更甚。

  18日进行第11局比赛,早晨,谢军的扁桃腺发炎,她咳嗽并伴有低烧。幸好随队大夫、被称为高级保姆的任玉衡教授医术高明,赶紧医治,方不致有碍于下午的比赛。

  谢军在这盘对弈中紧紧抓住了齐氏的几步缓棋,强行跳马攻入齐氏的腹地,形成多子得势,迫使齐氏超时认输。这也应了前文提及的“马到成功”的字幅。

  谢军遂以6比5处于领先地位,在形势上取得主动,而把心理上的压力抛给了对手。

  一片赞扬声中,中方“智囊团”理智而冷静,戚、叶两教头警告他们的学生:“现在还不是祝贺的时候,齐布尔达尼泽是一位技术全面、比赛经验丰富的世界冠军,所以绝不能过度乐观,现在仍应从零开始。”

  谢军当然以为教练们说得有道理,因为她已经有过一次教训。同样的错误在一次比赛中犯两次,绝对是傻子。

  自然谢军是一个聪明至极的天才!

  她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又想起了上一次教训,遗憾得直摇头:“唉,上次如果不急躁,下到现在不是好了吗?”

  之后,她又开始为下一盘棋作准备。散步、打桥牌、睡觉,生活得极有规律,不过,临睡前,谢军还有一个习惯--练半个小时的毛笔字,她写得特别仔细、认真,半个小时竟然才写完4个字。

  似乎,她在磨练自己的耐心。

  10月29日:谢军一举定乾坤。

  10月20日,齐氏向大会组委会提出休息一天,使得第12场大战延期一天进行。

  21日,两人握手言和,各长半分。

  此后赛程安排为休战3天。

  这3天对于谢军来说,难熬得很。此时她领先1分,形势大好,比赛紧张之际,本无暇去胡思乱想,但心情一松弛,杂念也便乘虚而入,谢军想到的最可怕的事情自然是再让齐氏扳回去。

  谢军越想越怕,思想负担压得她精神难受,心理上的异常导致了身体上的反应,她呕吐、发烧,让中方代表团上下担惊不小。

  任大夫的诊断是:精神疲劳过度。

  24日晚上10时,“前敌指挥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领队、教练、医生加上谢军都如数列席。

  戚惊萱指出:齐氏的看家本领已没有什么可怕,后4盘棋也不会有更多的新招,谢军应该抓住机会乘胜追击。

  “人生能有几次搏。”--大家把这句中国选手所尊为座右铭的话赠给谢军,以此作为鼓励。

  “对方的思想包袱肯定比你大,你再加把劲,她就可能会崩溃。”

  教练的话犹如擂响的战鼓,40分钟的“军事会议”开完,谢军的脸上绽出了笑容,心头压力卸去大半,身体状况自然也随之好转。

  25日,谢军轻装上阵,提前l0分钟到达赛场。

  齐氏破例提前两分钟到场,就座前,。突然在胸前划了个“十”字,似乎在祈祷“上帝”助她成功。

  谢军看在眼里,孩子似的脸上微微一笑,这一笑,原本尚存的一丝紧张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看出来,齐氏已快失去了自信,只有靠上帝来挽救她了。

  但是“上帝”没有偏爱他的这位“教子”,而把胜利送给了不信“上帝”的谢军。

  就在世人都在为谢军的胜利置办庆功宴席之时,中国的“前敌指挥部”仍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并根据国家体委电传来的指示--兢兢业业,从零开始,制定新的作战方案,决心下好后3盘棋。

  10月27日,谢军后手逼和齐氏,这局棋双方交战61个回合。

  至此,谢军以8比6超出齐氏两分,只需再和一盘,即能成为世界新棋后。

  10月29日,谢军完成她登攀的最后一步,她在第15盘的对弈中与齐氏战和,最后以8.5比6.5的优势夺取了举世瞩目的棋后争霸战的胜利,摘取了她向往已久的国际象棋殿堂里的皇冠。

本报记者 马年华

案例访谈

[编辑自述]

  ……谢军获得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的那一次,报社一位记者一口气写了洋洋万言,惟有标题不理想。夜班几个编辑便在一起集思广益。有人率先当“炮灰”,拿出一个“世界冠军诞生记”让大家“批判”,然后有人加了四个字,变成“世界国际象棋冠军诞生记”。还是觉得平。后来,又有人冒出个“两个人的世界”,这回入门儿了,但仍未表现出激烈程度。最终,有人在“世界”的后面加了“大战”两个字,--《两个人的世界大战》,见报后果然博得众人喝彩。

  搞新闻讲究时效,快是应该的。但快又不等于粗制滥造,在快的同时,只要时间允许,尽最大的努力求好才是。好就无止境了。自我感觉良好,业内人士叫好,广大读者称好,如果得到三者的认同,就得煞费功夫,就得追求到位。

陈泉涌《追求到位》,载《新闻出版报》1998、6、25

 [总编访谈] (点击收听音频)

  1、请您谈谈这个标题出炉的过程,听说其间经历了几次修改才最终决定用“两个人的世界大战”?

  那场比赛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给了记者和编辑比较长的酝酿时间。比赛期间,我们考虑了这场比赛的起承转合,对撞激烈。这也是一场非常吸引人,特别是爱好国际象棋人的比赛。国人,包括新闻界,都很关注,说明报道的受众性很强。对于这个题材,记者马年华写了一天,直到晚上八九点钟。等稿子写完,没有多长时间,谢军就胜利了,总编室里一片欢腾,编辑受到了气氛的强烈感染。观看一场比赛,和到现场写出的报道就是不一样。事件首先感动了记者,记者才有激情,才能写出好稿,从而感染更多的人。

  稿子拿到总编室时,是没有标题的。当时,记者只是写,一万多字,一个整版,标题由总编室起。开始大家想到的是比较平庸的“世界冠军诞生记”,四平八稳,没有错误,也没有特点。第二次,在前面加上一个“国际象棋”,变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诞生记”,比前一个明确了,是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但是,我们仍觉得这个标题不到位,仍觉得平淡无奇,并不能够统领洋洋万言。后来,大家从象棋想到了战争,想到了两军对垒,千军万马。这场比赛就像棋盘上的战争,又是世界性的,最高水平的战场,有人就说世界大战,“国际象棋世界大战”替代了前一个标题。但有点宽泛,无边无际,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太大,不知战争在谁和谁之间怎么进行的。最后,加上“两个人”,去掉了实的“国际象棋”,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世界大战”,最后确定的就是这个标题。

  2、您觉得这个标题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我们觉得这个标题应该是完美了,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包含进来了。世界和体育项目(赛场就是战场),代表了世界性的体育大战;两个人,象棋比赛只有两个人,代表两支军队;反差性出来了,两个人和世界间的反差。这是标题的一种技巧。标题的作用,有的要标出气氛,有的要标出动感,有的要标出声响,有的要标出幽默,有的要标出时间跨度,有的就要标出反差。很多标题因为利用了反差,所以让人记忆犹新。可以说,这个标题最大的亮点就是利用了两个人和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

  3、您觉得如何才能做好一个标题?

  一个版面为什么是个好版面,有人理解成版画的好,我认为是不对的。版式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韵”,也就是版面的节奏。标题和版面的“韵味”密切相关。一个标题如果很长,就没人去看。现在技术很发达,可以将30个字的标题挤成一行,但是这样的标题瘦小枯干,很少有人去欣赏。如果把标题做到很短、字号加大,精炼到不可精炼了,甚至用各种手段,比如口语化,琅琅上口,就会让人记忆深刻。以至于有些标题会赢得人的欣赏,会让人记住,要做到这点很难。

  所以,编辑必须有“追求到位”的意识。比如,一个很长的标题,完全可以做短。如果编辑图省事,也不为过。但长标题经精炼后,就很容易成为名句,就像“两个人的世界大战”。还有一些标题之所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就在于提炼的到位。比如,“天上掉下个伏妹妹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是关于伏明霞的一篇报道;“城头变换大王旗”是鲁迅的一句,当时用来反映克林顿和老布什选举的谁胜谁负。

  一个版面上有十几个标题,如果都能做到吸引人、标题到位,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如果一个版上能出现两三个好标题,我认为就不错了。

案例讨论

  1、从这条标题的制作过程来看,新闻标题的制作如何才能出彩?


  2、新闻标题制作的难点在哪里?在制作标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这什么《两个人的世界大战》这条标题要比前面想出来的几条标题更精彩?它说明了好标题的什么特点?

案例分析

  制作新闻标题,是对编辑政治理论水平、新闻业务功底和语言文字能力的综合考验。《中国青年报》的夜班编辑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集思广益,终于做出与众不同的精彩标题,说明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项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只要条件允许,就要不懈地追求个性和特色。


  这一案例还说明,好的新闻标题不仅告诉读者最重要的新闻信息,而且还能够使读者感觉到这条新闻与其它同类题材的新闻不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同一新闻题材多次进行报道的情况是难免的,如果一遇灾难性新闻,都是“大火无情人有情”、“大水无情人有情”、“地震无情人有情”……只会让读者望而生厌。其实,正如世界上不会有两枚一模一样的花瓣一样,也不会有完全雷同的人或事。在报道新闻时,要注意表现“这一个”与其它的不同,做标题也要同样需要突出个性。


  新闻事实的特点往往存在于细节中,制作标题就不能只满足于笼统地概括事实,而忽略那些有特色的细节。要使新闻标题有个性和特色,应该重视表现新闻事实中那些最有特点的部分。“两个人的世界大战”就非常生动地标出这条新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