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编辑学

《羊城晚报》读者来电选编案例

2019-04-02 10:49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1981年年底,《羊城晚报》一版的一位编辑,接到读者的一个电话,反映他的住所被脏水浸泡了,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位编辑放下电话后就想到:群众中诸如此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其它的新鲜事一定很多,如果报纸上开辟一个“读者今天来电”的专栏,把当天收到的较重要的群众来电,经过核实后刊登出来,就会使晚报的报道更新、更能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为报纸提供新闻线索。于是,她向领导提出了设立这个专栏的建议。1982年元旦,中国最早的读者热线专栏“读者今天来电”诞生。

  1997年9月3日,羊城晚报社长曹淳这对外宣布:为发挥晚报当天新闻的独有优势,本报成立一支专门对读者“报料”迅速做出反应的采访队伍--“全天候快速反应部队”,同时设立24小时快速反应报料热线,欢迎广大读者来电反映身边发生的新闻。“昨夜今晨”自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其他晚报。

  2002年12月23日,《羊城晚报》在竞争压力下新一轮改版,整合过去零散于要闻、广州新闻版内的热线新闻,开设了中国机关报中的第一个报料热线专版--“今日连线”版。

  到今天,《羊城晚报》的报料热线已开设了21年。期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表现形态:“读者今天来电”专栏,“昨夜今晨”专栏,和“今日连线”专版。按热线资源的开发情况,报料热线的发展又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开办到1997年9月4日,主要特征是“读者今天来电”专栏单独存在;第二阶段从1997年9月4日到2002年12月23日,主要特征是“读者今天来电”专栏与“昨夜今晨”专栏共存;第三阶段从2002年12月23日至今,主要特征是沿袭热线传统办成一个热线专版“今日连线”版,“读者今天来电”专栏与“昨夜今晨”专栏在该版上重获新生。

  图1 人大代表做客羊城晚报的“热线”

案例成果

  一、“读者今天来电”专栏

  “读者今天来电”专栏是《羊城晚报》最早开设的报料热线专栏,也是《羊城晚报》一个传统优势。从开办之日起至今,天天见报。其《开场锣鼓》表明了该栏目的原因、宗旨、特点、内容定位、要求,并简要概括了该栏目的运作方式:“新闻要新。上午发生的新闻,读者在当天的晚报上就能看到,这才叫消息灵通。我们的记者人力有限,要做到消息灵通谈何容易。读者散居全市各个角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当天上午发生的事情,立即就知。好!你能写即写,不能写就打个电话来,提供新闻线索。‘见碗话碗,见碟话碟’。首先是要事实准确,不生造,不夸大。编辑部设有专用电话,由专人负责记录和进行必要的核对。……来电提供的新闻或线索,一经采用,均致薄酬。”

  “读者今天来电”强调新闻性,依靠读者快速传递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新鲜事、趣事、奇事。刚刚开辟专栏的时候,专栏编者每天接到40多个电话,这些电话来自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晚报借助这些来电,弥补记者能力的不足,成为晚报增强时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头40天专栏所刊登的159条《来电》中,就有将近80%的是当天或昨天中午以后发生的新闻。其中有些新闻,如果不是身处现场的读者来提供,即使报社记者人数再多,消息再灵,也是难保不漏掉的。

  “读者今天来电”文字短小精悍。据《羊城晚报》1982年1月5日头版刊登的“读者言”--《读者今天来电,好!》所言:“四天来,据笔者细心阅读,专栏电文最长的一则也只不过一百五十一字,而最短一则仅仅用了四十四字,便可以说明问题。读来不费力气。”

  “读者今天来电”题材广泛,经常刊登为读者服务的消息,如哪条街道的水龙头坏了,哪里的房屋出现了险情,哪段道路被垃圾堵住了,等等,通过《来电》敦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1982年2月12日,有一位青年来电恳求AB血型者为其患病的母亲献血,晚报在当天的《读者今天来电》专栏中刊登出来。随后,志愿献血者纷纷涌来,顺利地解决了病人动手术所需的血源问题。

  报社开设24小时值班专线电话接收读者来电,并抽调了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名曰“来电组”,轮流值班,节假日也不休息。他们的工作是接电话、做记录,然后挑选出当天准备刊登的消息,再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反复核对事实,力求准确无误。对于真实而又不适合于本栏目刊登的信息,或转给《羊城晚报》的《越秀山下》专栏刊用,或是作为线索准备进一步采访,或者转告有关部门处理,尽量做到件件有回声,有交代。先由政法部管,后因编排的需要转给要闻部进行管理。

  “来电”专栏的设立,使人们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看见新鲜事、突发事,都会挂电话及时告知《羊城晚报》。1985年11月12日夜,广州市文德路文化大楼失火,当晚即有91名读者先后打电话给读者来电组通报。

  在读者来电中,还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新闻线索。如1982年2月4日上午,有个读者来电话反映广州公路机修厂一个女工在火车冲过来的危险时刻,奋不顾身救出一个坐在铁轨上的耳聋老人。编者立即打电话到有关单位核对事实,结果不但证实确有其事,而且还得到另一条新闻线索:在广州开往深圳的列车上,一位香港女医生放下自己的两个孩子顾,全力抢救在车上突然患病的一个婴孩。编者为此事又连续打了三次电话和一次长途电话进行核对,在当天的专栏里以《发生在铁路线上的两件动人事》为题刊登出来,第二天又派人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生动的通讯。

  图2 1982年元旦诞生的《读者今天来电》专栏

  图3 《读者今天来电》专栏中最早的“回声”

  二、“昨夜今晨”专栏

  开办“昨夜今晨”专栏是从晚报另一个栏目的实践中获得启发的。1997年,羊城晚报报社领导明确要求:当天新闻与“出早报”要两手抓。6月,《羊城晚报》就在头版开设了“零点以后‘老记’巡城”的当天新闻栏目,挖掘零点至清晨发生的新闻。该栏目的推出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9月,报社社委会决定:组建夜间工作站,从各采编部门抽调记者、编辑轮流到工作站“服役”,专抓“活鱼”--当天新闻和独家新闻。

  与日报相比,当天新闻是晚报的独有优势。晚上10点到早上6点,一直是新闻报道的薄弱点。实际上,这一时间段的新闻资源还是不少的,医院、车站、机场、日夜商店、旅馆、酒家等为大众服务的场所都可能出新闻,夜间发生案件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是社会新闻的“高产”时段。“昨夜今晨”专栏着力开发的正是这个时间段的新闻资源。

  为此,《羊城晚报》组建了夜间工作站,开通三条直线电话、一条传真电话和一个电子邮箱,选调一批精兵强将,配备专用交通、通讯工具,其主要职责是:设立“报料热线”,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报来的新闻信息,并对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出迅速反应,采写成稿见报。同时,由主要业务领导挂帅的指挥部也开始运作,记者火速奔赴第一线,后方编辑、通讯技术人员一一到位,前方与后方都在报社为专栏设立的专用通道上快速运作。不过,夜间工作站并非仅仅局限于夜间,而是每天24小时不停运作。刚刚开设时,划归机动部。由于“昨夜今晨”所报道的主要是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又与政法部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关,所以,98年底夜间站转到了政法部的门下。

  作为一个从“读者今天来电”专栏衍生出来的一个新专栏,“昨夜今晨”沿袭了“读者今天来电”不少的传统“美德”:强调新闻的时新性,将“当天新闻”作为栏目的第一要义;强调题材的广泛性,在“昨夜今晨”里,火灾、车祸、空难等突发事件以及社会上不公平的事自然是报道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报料热线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随时倾诉心声、发表议论、询问有关事情的机会。

  不过,与“读者今天来电”相比,该栏目还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有自己的报道队伍,能对从热线中获得的线索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二是不再只是被动地刊载读者的报料,更以读者的报料线索,让记者主动出击,到现场采访所得。正如1997年9月4日《羊城晚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登的《本报组成专门队伍捕捉鲜活新闻(引)报料热线电话全天恭候快速反应部队听你调遣(主)》一文所言,“全天候快速反应部队”将对读者的“报料”及时进行分析,并迅速对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做出反应:采写成消息、通讯见报,甚至可作连续和追踪报道。夜间站一接到读者报料,就会根据其新闻性的大小做出不同的处理。如果只是一般性事件,便直接转给有关职能部门,并作记录以供次日《读者来电》栏目选用;如果事件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记者便会立即赶赴现场采访。三是记者的参与意识比较强,他们除了与110、120台以及公安、消防、气象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更通过在每天的报纸头版登出特设的“读者报料热线”电话和有关记者的BP机号码,24小时搜集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突发新闻,最大限度地延伸新闻触角。

  夜间站的快速反应让《羊城晚报》抓到了不少“活鱼”,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家报道。如1997年10月,广州市吉山发生大爆炸,《羊城晚报》在事发30分钟后接到读者“报料”,快于消防部门的通知。由于本报记者及时赶到现场,抢拍到爆炸引发的大火照片。这张照片还被《人民日报》华南版转载了。还有一些突发事件虽然不适宜立即见报,如1997年10月,广州市解放南路和东风路上发生了两宗军地司机纠纷,夜间站的记者在事发当晚赶到了现场此事,及时掌握了情况,转发成内参稿。

  其经典之作也即是其扬名之作就是1997年10月至12月关于广州出租汽车“逐客”、“改表”事件的连续报道。当年10月9日,读者反映有人在广州麓湖附近替的士“改表”,并提供了“改表”的士的车牌号码,以及“改表”人所骑摩托车的牌号。10月15日,读者反映有一个叫“明仔”的BP机号码、车牌号码。10月21日晚,参加广交会的法国商人JeanClaudeGirard在白云机场打的被逐,经他的广州朋友介绍向《羊城晚报》记者投诉。在短短的十多天里,读者接连反映了广州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羊城晚报》率先披露“逐客”事件,引发职业道德教育大讨论;接着,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调查,揭露了“改表”事件,将职业道德教育大讨论推向高潮。

  《羊城晚报》报料热线并非仅仅服务于广州读者,它面向的是全国。但夜间站发挥功用的主要区域是广州市及周边不远地区。如果是市外、省外的新闻线索,则更多的依靠机动部记者及《羊城晚报》在各个地方的记者站。如南海松岗大爆炸,在事发30分钟左右晚报接到读者来电,夜间站及时通知本报佛山记者站,使这篇突发新闻最终可以当天见报。再如1999年2月24日下午4时40分,广州某酒店管理公司的高先生在和浙江瑞安一位朋友通话时,听见对方手机中突然传出“轰”的一声,接着听到对方嚷道:“坏了坏了,飞机掉下来了。”接着,对方告诉高先生一架飞机在自己不远处坠落和爆炸的一些细节。获悉这一消息,高先生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拨通羊城晚报的报料热线。几分钟后,机动部记者奉命直奔广州白云机场,于当晚到达瑞安,成为第一个进入现场的新闻记者,次日《昨夜今晨》专栏便登出了整版的事故现场报道。

  “昨夜今晨”独特的运作方式在调动记者积极性的同时,更是调动了读者参与热线报料的积极性。据1997年9月5日《羊城晚报》头版消息《昨天,本报热线滚烫爆机(引)两百读者急电“报料”》所言:据今天凌晨1时的统计,已有200多位读者拨通“报料”电话和记者的BP机,第一时间向本报反映一批很有价值的社会新闻线索,并对本报开通“报料”新闻热线电话表示赞赏和支持。当天本报记者最多的接到50多次呼叫。此后平均每天有70多名读者来电反应情况。这个栏目也引起新闻界的注意和重视。一些新闻单位,特别是其他晚报社还专门派人上门“取经”。从此,“昨夜今晨”栏目逐渐在各大晚报上蔓延开来。晚报协会还主办了全国晚报“昨夜今晨”新闻大赛。1999年该栏目获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图4 1997年推出的《昨夜今晨》专栏获得全国第一届“新闻名专栏”奖

  三、“今日连线”专版

  广州的报业竞争状况,“激烈”一词已经不足以用以形容了,“惨烈”也许更加贴近现在的状况。报料热线正是几大报纸竞争的热点。虽然,报料热线是《羊城晚报》最先开办的,但广州的那些“后起之秀”也并不示弱,并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于是,2002年12月23日《羊城晚报》在新一轮的改版中将这个传统强项加以强调,创造性地扩充到一个整版。“今日连线”版成为国内机关报的第一个热线专版。《羊城晚报》在热线运用上又一次走到了改革的前沿。

  “今日者,今日新闻为主之谓;连线者,与各方互动关联之谓。这个版的新闻,基本取材于广大读者的来电报料。名牌老栏目《读者今天来电》改名《今日来电》依然天天坐镇;与其对应的是天天有的《今日回复》栏目;老牌栏目《下午茶》也让”茶客“们继续来”叹“一番--我们希望通过本报的热线,尽量多地获得读者的报料,尽量多的倾听读者的心声,并尽量多地帮助读者、市民解决一些问题。”从“今日连线”之《开版有请》看,“连线”的外延较之前更广阔,内容更丰富。

  “今日连线”版主要由五大块组成。“报料连线”(含头条)沿袭了“昨夜今晨”的传统,是记者根据报料线索采写来的稿子。头条篇幅最长,一般千字左右,是对报料中一段时间内反映得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意义比较重大的线索的深入采访和报道,时效性不是特别强,而其他则是根据今天或昨天读者来电中比较有意思的线索所做的报道,强调“当天新闻”,时效性较强,篇幅也都比较短小,平均每篇三四百字左右。“今日来电”与“今日回复”的前身则是“读者今天来电”,不过将原来混杂在一起的“来电”与“回复”两个部分分开了,在内容表达上显得更加的清晰。“今日来电”是对读者所报事件的整理稿,而“今日回复”则是通过询问有关部门以对读者反映情况和提出问题的做一个回应。篇幅极其短小,百字左右,固定在“连线”版是右竖栏。“早报连线”利用晚报较早报“晚一些”出的优势,将当天早报中有关广东特别是广州地区的趣闻做个简单的报摘,可以看作是晚报与其他报纸之间的“互动”、“连线”。“下午茶”仍然保持原来的传统做法:读者的投稿,配一幅漫画,百余字的篇幅。

  配合改版的需要,《羊城晚报》将原来的“报料热线”改组成“新闻热线采编室”,划归总编室管,将原来“热线”下的记者留下7个比较资深的(均过30岁,且有初、中级以上职称),其余分流到各部门。7人分6:30-14:30、14:30-22:30和22:30-6:30三个时间段轮流值班,节假日也不休息,保证热线24小时都有人接听。“新闻热线采编室”不再具有新闻采写的职能,其更多起到的是提供线索、记录报料、编写“来电”与“回复”的作用。拿到突发事件的报料后,接线记者迅速做出判断,如果是日间,则根据政法、经济、科教文卫和地方的分类,通知相关的采写部门,或者直接通知机动部。为了配合“热线”的工作,每天都安排了值班记者。所以如果是夜间的较为重要的报料则通知当班的记者赶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新闻热线采编室”每天交三份记录给值班社委和要闻部主任(值委一份,要闻部两份),一次是早上6时前,一次是下午5时前,并于每天下午4时打一份全天综合记录给机动部。一般性的报料主要由值班社委和要闻部主任在部门之间进行分配,重大的且时效性不太强的报料则需要进行策划。早上六点的编前会开完后,连线版主任开始看报料记录,圈出版面需要的“来电”与“回复”,将其交与“新闻热线采编室”处理,同时找出当天可进行采访报道的线索,联系机动部采写。

  为回馈读者,更是为了吸引读者更多、更快地报料,《羊城晚报》2001年开设了报料热线奖:特等奖1000元(一般得奖的机率很小,主要的奖励对象是外地、外省突发新闻的报料者);一等奖300元;二等奖100元;三等奖50元。由于广州各报为争夺报料资源竞相抬高报酬,《羊城晚报》不得不应时而动,大幅提升报料热线奖的奖金。以热线人的话说:“如果我们还是不动的话,有很多的好线索就会被其他的报社抢过去。”2002年12月改版后调整为:特等奖1000元;一等奖800元;二等奖500元;三等奖100元。并且,在《羊城晚报》的一次社务会上,许社长还特别提醒:有价值、能见报的报料新闻都要编辑见报,以鼓励报料人,提高采用率;凡是通过报料采写的稿件一律要写上报料人的姓名;一些不能公开见报的事件可以写成内参上报。

  报社的这些鼓励措施的确也带来了一定的回报。有来举报贪污、腐败、内幕等东西的,也有为倾诉心情而打来电话的。事无巨细,都愿意跟《羊城晚报》说说。这其中,“草木阶层”也有,高级知识分子、教授也有,报料的人形形色色,报料所涉及的内容也方方面面。现在,报料热线平均每天都能接到100-200通电话,包括节假日。报料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反映在了“今日连线”版上,更多的分流到了其他的有采写能力的部门。甚至一些主打新闻、独家报道都来源于报料提供的线索,如《梧桐山客货混装船获救》就是通过读者报料写出的独家新闻。总的说来,还是民生的、社会的新闻比较多。如传销、赌博、抢建楼房之类。不过,报料资源仍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目前能采用的只有其中的20%左右,其他作为资料收起来了。

  图5 2002年底问世的《今日连线》专版

案例访谈

  [案例当事人自述]

  那些你我一同写出的故事

  --在本报新闻热线两端发生的鲜为人知的真切、感动、艰辛、无奈、努力、坚持与收获

  一有事情发生,就给《羊城晚报》报料!作为晚报的忠实读者,您可能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伴着清脆的电话铃声,您的报料从四面八方飞到《羊城晚报》的编辑大楼。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您可曾想过,报料之后发生了什么?晚报的编辑、记者又是如何为您的报料奔忙的?请听我讲讲电话线这头的故事。

  当灾难来临孤立无援的时候

  报料热线一天最多可接多少个电话?3000个!这是晚报来电组的最高纪录。这个数字是由6名编辑、6部电话创造的。

  那是今年春节后,“非典”横行的日子,也是每个新闻人工作最紧张的日子。2月1日到7日,来电组的电话从来没有消停过,报告“怪病”的电话一个接一个。

  8日,报社领导拍板,将来电情况整理成内参,上报省委、省政府,紧接着卫生部门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2月11日,抢购风席卷广东,“电话风暴”也袭击了报料热线。一大早,电话已经多得异乎寻常,全省各地的都有,甚至连湖南、江西等外省读者也打来电话,主题只有一个---抢购!涨价!

  “买不到盐了!”“大米没有了!”“白醋涨到100元1瓶了!”电话如潮水般涌入。晚9时,两个值班编辑符桂新、王?已经抵挡不住了。一个老报料人拨通了编辑胡伟民的手机:“你们怎么了?来电组的所有电话都占线,我已经打了一个半小时都打不进!”已经下班的胡伟民,又赶回报社。粗粗一算,当天接了1000多个电话。第二天,增加到6个编辑,同日,创造了接听3000个来电的纪录。

  晚报陪着读者走过了40多年的风雨,已成为读者心中的朋友、家人,最可信赖的人。于是,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他们带着最后一点希望拨通了《羊城晚报》的电话。

  编辑陈书明忘不了今年中秋节晚上接到的一个电话。一个从贵州来广州做生意的女读者,离了婚,自己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本就艰难,不想又生意失败,工作难寻。想回家,怕被乡邻嘲笑;不回去,积蓄只够母子三人两个月的饭钱了。绝望之际,她拨通了晚报的报料电话。平时男子气十足的陈书明苦口婆心地当起了心理辅导员,足足唠叨了一个半小时,女读者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

  但也有一些读者不了解新闻热线的运作,电话打完才几分钟,不见记者上门就在电话里大发脾气;有人把新闻热线当成了“垃圾桶”,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打来电话发泄一通,编辑们还得热情解答。

  当线索汇集沙里埋金的时候

  报料热线24小时值班,突发新闻由来电组编辑立即通知记者。此外,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一天三遍,读者们的报料汇集在一起,被送到值班社委和要闻部编辑的案头。值委先细细看上一遍,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直接指挥记者出动。要闻部的编辑们要仔细地把报料筛过一遍又一遍,从中找出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立即分派到各个采访部门。

  要闻部的编辑们对报料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有的做来电,有的做回复,有的要重点经营,有的要追踪报道。一条条零碎的报料,编辑们集腋成裘,变成读者极为关注的重点新闻和专栏稿件。“侦探短信花招”、“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偿答疑”、“中小学一费制”都成了该领域的百科辞书,简单明了又实用。

  从每天上百个报料中,分辨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编辑们炼就了一双披沙拣金的火眼金睛。“小学生放学以后谁来管?”起初只是一个家长打来的报料电话。一条消息刊出后,编辑觉得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大问题,要一跟到底,不但推出了连续报道,而且接连组织刊出了十多期的“公众话题”,请读者参与讨论。结果全省各地都有读者通过电话、电邮、信件、传真,还有外省的读者也打来电话提出建议。

  当新闻突发读者呼唤的时候

  为了“落实”读者的报料,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有记者在报社随时待命。“只要是值夜班,我就从来没合过眼。”记者庾燕琼有个一紧张就胃疼的毛病,深夜响起的电话铃就是“催命符”,一边按住捣乱的胃,一边披上衣服就往外冲。值班的记者都有“电话恐惧症”,可是睡觉前都会三番五次地检查电话、手机,生怕误事。

  夜间发生的车祸多、火灾多、伤亡多、恐怖场面多,不少20岁出头的女记者因此练成了“铁胆金刚”。记者郝婧羽平时会被一只蟑螂吓得半死,可是轮到她值班,一夜见几回尸体是常有的事;记者黄丽娜深更半夜采访群体械斗,回到办公室还抖个不停,第二次遇到怎么办?照抖、照去。

  今年7月的一个暴雨天,读者报称海珠区有条街“水浸街”,记者王倩出动了。到现场一看,天哪!积水深到大腿,水面上漂浮着一团团“可疑”的卫生纸,鞋子、死老鼠随处可见。报料人的家在巷子深处,进不进?进,生活经历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场面;不进,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在看着。“我背你进去吧!”一位居民说。“不!”她挽起裙子就走。“没想到!没想到!”一片惊呼声中,晚报的心和读者的心贴在了一起,“那种融洽的感觉真美!”

  做记者的,最美的事还是做出好新闻。当读者报料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时,记者心里就像喝了蜜似的;报道之后,情况改观,那更是甜上加甜。吃多少苦,都值!“住房按揭有两种还款方式,银行为什么没告诉我们?”这是关系到几十万供楼户的大事!记者周敏、刘薇立即行动,《十几万人供楼仅一户知递减还款法》的报道反响强烈。接着一鼓作气,在头版连续推出了六篇系列报道,供楼户纷纷来电咨询。昨天,记者回访发现,各大银行现在都会主动告知两种还款方式,由供楼户自行选择。

  当报料失真无人配合的时候

  跑报料新闻,有苦也有甜,有时候还让人哭笑不得。有的报料人投诉,手机被无故停机,可是留下的联系电话就是停用的手机;有的报料人把记者当警察,断不了官司别想离开现场;有的报料人希望记者帮自己解决纠纷,却不肯提供任何资料。

  记者郑浓燕接到投诉,说在海珠区某大厦打手机会莫名其妙地变成长途。赶到现场,和报料人一联系,对方说:“啊?你还真来了!我要出去,没时间。”数位报料人都不肯露面,也不愿提供电话清单。没办法,记者只好在小区里的每一栋大厦拨打手机,自己做实验,最终查明原因:南海的信号交叉至此,概率为30%。

  报料人“摆乌龙”的故事也有不少。可是,仔细对待每一条报料是《羊城晚报》的原则。9月17日晚上6时45分左右,连续有读者报料称,白云山上空有酷似飞机的飞行物尾部拖着黑烟朝白云机场方向下坠、在一五七医院看到飞机直线坠落、白云山边冒出黑烟……

  立刻出动!记者彭卫向各相关部门查询,白云机场、中南空管局、消防部门、森林公安局……“都没事?”“怎么办?”宁可信其有,搜山!晚报派出多个部门数名记者,兵分几路,在白云山上搜寻,结果一无所获。那天记者们收工,已经是下半夜了。

 作者:周敏(原载2003年11月8日《羊城晚报》)

案例讨论

  1、《羊城晚报》对读者来电的处理程序经过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羊城晚报》编发读者来电的稿件选择标准是怎样的?从中说明了新闻稿件选择的哪些共同规则?


  3、《羊城晚报》对读者来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案例分析

  经过20多年的风雨苍桑,《羊城晚报》的报料热线变了很多,但同时,在其新的见报形式与运作方式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一直保持不变的传统特色。正是透过这变与不变,我们看到了一个报纸长年以来坚持的热线方针,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思路。


  《羊城晚报》的报料热线变了些什么?


  首先,办热线的环境在变。


  1982年办“读者今天来电”时,中国报业、特别是晚报业刚刚从“文革”的摧残中复苏。文革期间,所有的晚报全部停刊,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陆续复刊。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复刊后的晚报找出一条与日报完全不同的办报思路,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走贴近市民的道路。虽然在定位上与日报有区别,但还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


  而1997年办“昨夜今晨”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此时,报业已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同一地区的报纸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形成固定阅读、购买习惯,各报都尽量提前报纸上摊的时间。此时,晚报的发行时间成了报纸竞争的一大障碍。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晚报一般采取两种策略:将出报时间提前,甚至提前到早上,成为名义上的晚报而实质上的日报;或者利用这个时间差,抓日报出报到晚报出报之间的“当天新闻”。《羊城晚报》当时推出“昨夜今晨”也正是要打这个时间差。


  2002年底,广州报业竞争已到惨烈的地步,为了与读者拉近关系、获取独家新闻线索,各报都非常重视热线的经营。《羊城晚报》作为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报纸,热线原本一直是它的传统优势,不过,在这样的竞争下,它的光辉也日渐黯淡下来。正是在这个时候,《羊城晚报》推出了“今日连线”版。


  其次,热线的名称在变。


  1982年称为“来电组”,1997年配合“昨夜今晨”的需要称为“夜间站”,2002年又改为“新闻热线采编室”。


  其三,热线的归属在变。


  1982年时,来电组先归属政法部,后来改到要闻部;1997年,“夜间站”归机动部管理,但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其所跑的新闻绝大多数与政法部相关,所以于1998年底归到了政法部,报料线索归政法部所有;2002年底,热线再次改组,根据编版需要归属到总编室,报料所得线索由全报社所有的采编部门共享。


  其四,热线的工作方式在变。


  “夜间工作站”就安排了记者。既有采又有编。来电组的所有成员均是抽调过来的编辑,没有自己的采写力量,有报料只能报其他新闻部,稿件采用与否由要闻部来决定;而夜间站就有了自己的采编力量,不但编写来电,更重要的是本部门记者亲临事发现场进行实时、迅速的采写,起初是由各个采访部门抽调精干记者,大概半年左右,因觉得不怎么实际,就固定了五个记者担任“夜间工作站”的采写工作;“新闻热线采编室”则恢复之前的接来电、记录线索与编写来电、回复的工作,不再拥有自己的记者队伍。


  其五,见报的形式在变。


  1982年只有“读者今天来电”专栏,只有来电与回复的小稿;1997年在“读者今天来电”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再次挖潜,创办新栏目“昨夜今晨”专栏,新栏目有了很多记者采写回来的动态新闻;2002年底扩充到一个版后,内容则更加丰富,在整合“读者今天来电”和“昨夜今晨”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三个栏目,形式更加多样化。


  其六,见报版面在变。


  1982年,“读者今天来电”主要在头版或二版的重要位置;1997年“昨夜今晨”与“读者今天来电”也是主要在这两个版上,到2002年左右,版面位置被挪到了A9广州新闻版,几乎天天都有,不过,经常没有明确标示出来;2002年“今日连线”版开辟后,就基本固定到了A9版。


  《羊城晚报》的报料热线什么没有太大变化?


  热线发展了20多年,事过境迁,要说有完全没有变化那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不变”只是从总体而言的。


  首先,报社对热线的重视程度因领导层的更换有反复,但从总体上说还是重视的。


  从版面的安排上看就可见这一点。虽然有过短暂的后置,但“读者今天来电”和“昨夜今晨”都放在了第一、二版的重要位置。而扩充成“今日连线”版以后,固定放在了要闻的A9版,从版序来看的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能吸引注意力的一个版面。


  其次,办报料热线的宗旨、目的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读者今天来电”、“昨夜今晨”的《开场锣鼓》和“今日连线”版的《开版有请》就能发现,这么些年以来,《羊城晚报》办报料热线的宗旨、目的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宗旨是:贴近市民、服务读者。目的是:借助读者延伸记者的触角,“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尽量多地获得读者的报料,尽量多的倾听读者的心声,并尽量多地帮助读者、市民解决一些问题”。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新闻线索,特别是独家的、当天的新闻线索。


  其三,热线报料内容没有大的变化。


  热线报料的内容从1982年以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涵盖范围很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从量上来看,排在首位的就是突发性事件,如火灾、车祸等,其次就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除此之外,还为读者提供一个倾诉心声、发表议论、询问有关事情的机会。只要有什么事,不管大小都可以打电话过来。由于热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精神,读者也很愿意给《羊城晚报》打电话。


  其四,来电组的工作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1982年时来电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主要是接电话,收集线索,核查线索的真实性,编来电,做回复,重要线索通知各部门。1997年虽然有一个快速反应部队,但其大部分职能还是以上的这些。2002年改版后更是完全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其五,来电组的职能没有变化。


  热线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桥梁”上:沟通报社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以及沟通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这两大职能是一以贯终的。


  其六,对读者资源开发的方式没有改变。


  《羊城晚报》通过报料热线开发读者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鼓励读者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具卖点的新闻线索;二是满足读者的求奇心理,指导他们了解情况,让他们充当业余记者,以切身感受一下记者的生活。根据报料人的现场体验,再加上记者采写成果,揉合成的就是一篇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稿件。


附录

  2003年1月1日至1月7日,笔者在实地调研期间对报料热线所接电话的内容及其采用情况作了一次不完全统计(说明:其“不完全”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所谓“被处理的报料”是指至2003年1月8日统计之日止,报料线索的被处理、被采用情况,并且,只要是通知了记者、采访部门的均被视为做过了处理,而非仅指那些见报的线索,因为对于报料的反应有时也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被处理的报料”这一统计是不完全的;其二,由于报料记录的缺失,1月2日上午8时到12时、1月5日下午4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的记录无法统计,所以,这两天的记录也是不完整的):

         

 

报料总数

政法新闻

经济新闻

地方新闻

教科文卫

  

被处理的报料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200311

116

49

42.2%

32

27.6%

2

1.7%

3

2.6%

31

26.7%

16

13.9%

200312

77

50

64.9%

19

24.7%

0

0

9

11.7%

31

40.3%

15

19.5%

200313

127

58

19.7%

24

18.9%

1

0.8%

7

5.5%

22

17.3%

11

8.7%

200314

79

44

55.7%

11

13.9%

2

2.5%

7

8.9%

14

17.7%

7

8.9%

200315

44

22

50%

7

15.9%

3

6.8%

0

0

12

27.3%

7

15.9%

200316

113

75

66.4%

14

12.4%

1

0.9%

8

7.1%

15

13.3%

21

18.6%

200317

70

36

51.4%

15

21.4%

6

8.6%

3

4.3%

10

14.3%

5

7.1%

    

626

334

53.4%

122

17.9%

15

2.4%

37

5.9%

135

21.6%

82

13.1%



  *注:“其它”包括批评报纸、找人、询问、投稿、感激几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