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编辑学

《钱江晚报》报网互动案例

2019-03-14 04:08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2006年3月10日,《钱江晚报》网络版开办。次日,《钱江晚报》在A5版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记者王丽采写的《杭州84岁夫妻同日辞世》的报道,讲述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60多年的恩爱夫妻,在同一天里相继离开人间的故事。这一报道,当天杭城的都市类媒体几乎都发了稿,但钱江晚报的报道,因与网络版有机交融,在同城媒体对同一题材的报道上,做出了不同的特色,尝试了新的报道手法,值得总结和借鉴。

案例成果

[案例代表性成果]



  图1 《杭州84岁夫妻同日辞世》,《钱江晚报》2006年3月11日5版



  图2 《钱江晚报》网络版《杭州84岁夫妻同日辞世》讨论



  图3 《平平淡淡62载,留下现代童话倾倒世人》,《钱江晚报》2006年3月12日5版


案例访谈

  [编辑记者自述(一)]


  “报网互动”的成功实践 --钱江晚报《84岁恩爱夫妇同日辞世》报道评析


  网络与报纸,就传播手段而言,虽有现代与传统之区别,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若相互借鉴,嫁接得好,则会有相得益彰之效。在此与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钱江晚报》的一次“报网互动”的成功实践。


  3月10日,《钱江晚报》网络版与广大读者和网友见面了。目前,《钱江晚报》网络版测试版已推出6个频道:焦点热议频道、钱报热读频道、火热互动频道、热心互助频道、我要报料频道、记者博客频道。有的频道还为网友设立了专门的版块,如精彩留言、热心互助、焦点热议、我要报料、火热互动等。


  从3月11日起,《钱江晚报》每天在二版下部,基本上以一个通栏的篇幅,刊发经过选择的网友帖子,内容涉及焦点议论、信息报料、生活咨询等等。


  《钱江晚报》网络版开出的次日,在A5版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记者王丽采写的《杭州84岁夫妻同日辞世》的报道,讲述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60多年的恩爱夫妻,在同一天里相继离开人间的故事。这一报道,当天杭城的都市类媒体几乎都发了稿,但晚报的报道,因与网络版有机交融,在同城媒体对同一题材的报道上,做出了不同的特色,尝试了新的报道手法,值得总结和借鉴。


  报网互动,提升了报道的品质和内涵


  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海量信息,是报纸原先单靠几条电话热线所无法比拟的。这篇报道推出时,记者在报道结尾处作了预告:“这对恩爱老夫妻是否感动了你?他们平凡的人生中是否还有更多的精彩故事?今晚7点到8点,本报记者王丽将在本报网络版与各位读者就此交流”。


  当天晚上,《钱江晚报》网络版在焦点热议频道展开了讨论。网友对此话题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发言踊跃,热帖不断。不到一小时,就有32人次在网站留言,表达自己读了这则感人故事后的感慨。有网友说:“太感人了,我如果能找到这么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就足够。从来就很羡慕杨绛和钱锺书的感情,或许平淡中见真情,我怎么还没遇到一生能这么相随的人呢!寻寻觅觅,我希望出现一个他!!”。也有网友关心:“今天还有后续吗?”甚至这对去世老夫妇的外孙也在留言版上发言:“谢谢大家的关心。外公外婆在世的时候真的是很恩爱的,他们之间的爱是很朴实的那种,非常的实在。外婆的眼睛不好,外公念报纸给他听;外公的听力不好,他们在外面的时候外婆就是外公的助听器。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平淡而幸福的一生……祝外公外婆在天堂里过得开心、幸福。”


  这样的网友留言,质朴的语言里,表达出现今仍为大多数人所崇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而这样的“声音”或观点表达,若在以前,传统的做法就是配发言论,不管写得怎么亲切随和,因为发言者的“身份”是编辑部或记者、编辑自己,难免“自说自话”。而这篇报道,因网络版的充分互动,在大众“声音”的表达上,编辑部由“发言者”转换为“把关人”,选择网友的跟贴刊发,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提升了报道的品质和内涵,还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报网互动,记者获得了更多的资讯,丰富了报道内容


  《84岁恩爱夫妇同日辞世》报道在读者和网友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他们的热议和信息反馈中,记者不仅能很快地得到各方反映和相关线索,自身的思想情感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丰富报道的内容。3月12日,《钱江晚报》又在A5版推出了《平平淡淡62载,留下现代童话倾倒世人》的跟踪报道。记者再次走近老夫妇的亲人,为读者探寻两人恩爱一生的生动故事。记者还为读者奉上了两张独家照片:一张是老夫妇在20年前的合影;另一张是小女儿对着镜子,默默地看着老人生前的结婚照片。该版面还特别增加了网友热议版块,摘选了三条有代表性的网友留言,表达读者对老夫妇的感佩之情,使报道更加丰满感人。


  报网互动,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钱江晚报》这次将部分网友的留言搬上了报纸版面,使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切实地“动”了起来,无疑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媒体影响力。其中,“热议频道”自推出后,就受到读者的关注。比如《“大灵隐”讨论》,一小时就吸引了近60个热帖,广大网友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纷纷为“大灵隐”规划献计献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这个网上家园里,读者能够获得比报纸更丰富更即时的资讯,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与权威部门、专家名人及《钱江晚报》的编辑记者、采访对象互相交流,进行网上互动,进一步显现了晚报的品牌效应。


  《钱江晚报》网络版推出伊始,打出了“报网互动,精彩互联”的口号。但如何真正“互动”起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应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大自我宣传与“包装”的力度,促使点击率和点评量、跟帖量的不断上升。


  钱报网络版的一些频道并没有正式运作起来。如火热互动频道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互动的最佳路径,要尽快与读者真正“火热互动”起来。


  对读者、网友反映的问题或咨询,要及时给予回答。目前,基本上是读者反映问题居多,而记者编辑对问题有反馈的较少。尤其是对读者、网友提供的新闻线索,一旦采用,应及时在网络版和报纸版面上予以公布。

作者:鲍璐茜 颜宗文



[编辑记者自述(二)]


  为了明天的尝试 --关于钱江晚报网络版的若干随想

  一

  我们不做驼鸟,我们更不能做夜郎。


  我们,就是每天生产报纸的的人。尽管在十几年前,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学会使用电脑,但不管是四通打字机还是DELL、IBM,我们都只是换了一支笔而已。尽管在若干年前,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互联网,我个人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因为参与编辑《钱江晚报》的奥运特刊而第一次感知了互联网。但是,这么多年,我以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互联网的使用者。


  很多年过去了,办网站的人越来越多,办报纸的人也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在这期间,我们不断地看到,我们的报纸也办了不少的网站,或是纯粹的报纸电子版,或是各种名目的网站,但报纸依然是报纸,网站依然是网站,互相之间除了名义上的关联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交融,更惶论因交融而有新的创造。偶尔,我们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中的一些人大声疾呼: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来抵制互联网和网站。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很大声,但也明显是中气不足,很快地被人遗忘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总作一些无谓之想:互联网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造纸术的发明,淘汰了竹简,淘汰了羊皮;印刷术的运用,加速了思想和信息的传播。这两样,使报纸的产生有了可能。广播电视的出现,使报纸产生了压力,但近一个世纪以来,电视产业规模早已超过纸质媒体产业,但报纸并没有消亡。从技术上讲,广播电视解决了视觉、听觉的大众传播介质问题,但由于与印刷品传播介质各有长短,也就友好相处了。那么,互联网呢?我突然想起了达尔文。达尔文对物种演变的过程,最终使用了“进化”一词,而不是“消灭”。我想,对任何既存者而言,进化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但达尔文点透了进化的道理之后,我们难道就不可以用阳光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过程?


  驼鸟之愚蠢,在于以为把头埋进沙土就可以躲过危机;夜郎之狂妄,在于以为老子永远天下第一而无视世界的进步。


  二

  我们还是面对现实。相对于目前的各种网站而言,报纸的优势是什么?


  报纸的优势在于内容制造。报纸具有掌握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大众的能力。但简单地完成这一过程,天下的报纸必将是一模一样。事实上,由于报纸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地注入着思想,才最终将简单的信息传播提升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才使得某张报纸成为具有特质的报纸。被大众追捧的报纸,也意味着内容制造能力的卓越超群。


  网站也许也有能力制造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网站就是做不到。


  曾与国内一家新闻门户网站的老总交流,他们光是采集和编辑信息内容的人员就多达数百人,他们的网站也因为信息海量而值得骄傲。但即便如此,老总也坦言:除了海量,其他与传统媒体都无法相比。说白了,国内网站至今不具备精神产品的内容制造能力。


  其实,国外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在美国,互联网产业规模更大,互联网内容更加庞杂,最具有神话色彩的网站也许并不是报纸所办的。但是,《纽约时报》先办电子版,至1999年成立数字《纽约时报》公司,而后经过五年的运作,达到年营业额近亿美元;《华尔街日报》自1996年设立网站,到现在成为全美最大的收费新闻网站,两者共同的规律就是:在互联网上充分运用了报纸本身的内容制造能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互联网有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和习惯性。当我们报纸的内容制造能力,再结合起网络的传播形式,那将意味着什么呢?


  三


  《钱江晚报》网络版既不是一个纯粹的报纸电子版,更不是一个与报纸毫不相干的单独网站。它是以《钱江晚报》的报纸为依托,以报网互动为运作模式,以吸引尽可能多的浙江人来此作为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组成部分的虚拟家园。简言之,晚报网络版就是以报纸品牌的受众忠诚度和公信力,进军网络媒体拓展无垠空间。


  这个虚拟家园,就是《钱江晚报》的读者或者说是尽可能多的浙江人能获得比报纸更多更丰富的资讯的地方,是《钱江晚报》与读者互动的地方,是网友们获得比报纸更多服务的地方,也是有机会让每一位网友发表见解或意见的地方。


  就目前而言,网络版的最大特点是报网互动。报网互动,就是寻找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结合点,也是网络版与其他网站的区别所在。在这个虚拟家园里,除了将印成印刷品的《钱江晚报》以电子报形式移入外,《钱江晚报》任何交互式的采访与社会活动均可以在这里进行,《钱江晚报》任何好专栏均可以在这里不受空间限制地尽情展开,《钱江晚报》对公众的服务也均可以在这里进一步延伸。


  报网互动,用功利一些的话说,就是借助网络的手段丰富我们报纸的内容,同时,又借助报纸既有的内容制造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军网络媒体。


  四


  《钱江晚报》采编部门运用网络这一介质拓展自己的报道内容,由来已久。很多报道部,都曾在各个网站搭建平台,或推介自己的报道,或倾听网友的意见和心声,或进行为读者服务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钱江晚报》网络版的推出是将一些散乱的自发行动变成了集体的自觉行动。但是,自发行动转变成自觉行动,也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归整,而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主动地注入了《钱江晚报》办报人的意识和理念。


  《钱江晚报》网络版推出才不足一个月,目前还很简陋、粗糙、幼稚。说是公测,其实也就是摸索的另一种说法。报网互动,是《钱江晚报》网络版的特质,但在这近一个月里,这一特质体现得还不充分。从办报的角度,对网络版这一阵地和手段运用得还不够;从网络版的角度,对运用《钱江晚报》采集资讯能力来极大地丰富网络版内容,做得也还远远不够。此外,在将《钱江晚报》的内容制造能力与当今网络传播介质交融时,能否从网友的基本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内容和方式,这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课题。


  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话,但也是规律。《钱江晚报》网络版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现在需要的是培育。


  作者:吴昂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


案例讨论

  1、《钱江晚报》及其网络版,在对杭州84岁夫妻同日辞世的报道中,是如何充分利用报纸和网络这两种介质不同的媒介的?


  2、从《钱江晚报》的此次报网互动报道中,可以看出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策划,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有什么样的不同?


  3、报网互动中的报纸和网络媒体,应该如何分工合作?彼此间的功能有何不同?


案例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有一种报道方式叫做媒介联动式报道。所谓媒介联动式报道,是指新闻媒介相互合作,联手展开某一报道。在联动式报道中,各个媒介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选择恰当的角度和表现手法,使报道主题在各个媒介上有各具特色的展示,所有联动媒介的报道形成合力,造成声势浩大的报道效果。在新闻报道领域,报纸和网络媒体之间,自报道开始到报道结束,都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互补,共同推进新闻报道的展开,即为一种媒介联动式报道。报网的这种媒介联动式,是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合作进行联动报道,是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而这种共享与互补是建立在报纸和网络的媒介资源差异性之上的。


  在时间上,报纸需要按期出版,即使是日报,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对报纸而言已是无法根治的“硬伤”。而网络媒体则体现出了在时效性上的优越性,完全可以做到新闻报道和事件发生同步进行。


  在空间上,报纸受限于版面空间的容量,使得所刊载的信息是有限的,网络空间虽然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所载信息真假难辨,信息冗余无法避免。在摆脱媒介空间束缚后所形成的信息泛滥,会造成接收的障碍。而且当受众面对过于庞大的信息流量时,如何迅速选择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非一个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在互动性方面,报纸虽然逐渐意识到受众的重要性,并通过读者来信、读者座谈等方式来增强互动。但网络却是使受众真正摆脱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完全被动的角色,甚至在一定的领域成为了传播者,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在网络中日益模糊,社会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体现。


  在社会信誉上,我国的报纸,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始终强调社会效益第一。虽水平参差是客观存在的,但绝大多数报纸,尤其是党报,却拥有着毋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则因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以及相关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使其在社会公信力方面与报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报网正是在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来进行互动,相互合作,互为补充,使得精彩的新闻报道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同时满足了报纸和网络不同媒介受众对信息的需要。《钱江晚报》和《钱江晚报》网络版关于杭州84岁恩爱夫妇同日辞世的互动报道,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钱江晚报》网络版是在2006年3月10日建立的。


  《钱江晚报》网络版推出伊始,打出了“报网互动,精彩互联”的口号。目前,《钱江晚报》网络版已推出6个频道:焦点热议频道、钱报热读频道、火热互动频道、热心互助频道、我要报料频道、记者博客频道。有的频道还为网友设立了专门的版块,如精彩留言、热心互助、焦点热议、我要报料、火热互动等。从3月11日起,《钱江晚报》每天在二版下部,基本上以一个通栏的篇幅,刊发经过选择的网友帖子,内容涉及焦点议论、信息报料、生活咨询等等。而2006年3月11日的《钱江晚报》在A5版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记者王丽写的报道--《杭州84岁夫妻同日辞世》,讲述了一对相濡以沫生活了60多年的恩爱夫妻在同一时间离开人间的故事。这一篇报道,杭州很多的都市报都发了,但是《钱江晚报》因为与其网络版的有机交融,与同城媒体对这篇报道的处理相比就显得有不同的特色。他们在报道的结尾作了这样的预告:“这对恩爱老夫妻是否感动了你?他们平凡的人生中是否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今晚7点到8点,本报记者王丽将在网络版与各位读者就此交流。”


  当天晚上,网络版就在焦点热议频道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网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热帖不断,甚至辞世老人的外孙都在上面发帖。转帖、发帖和跟帖不仅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而且把报道传播的信息推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深入的层次,显示出网络新闻传播动态建构的开放性。有网友说:“太感人了,我如果能找到这么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就足够。从来就很羡慕杨绛和钱锺书的感情,或许平淡中见真情,我怎么还没遇到一生能这么相随的人呢!寻寻觅觅,我希望出现一个他!!”。也有网友关心:“今天还有后续吗?”这对去世老夫妇的外孙也在留言版上发言:“谢谢大家的关心。外公外婆在世的时候真的是很恩爱的,他们之间的爱是很朴实的那种,非常的实在。外婆的眼睛不好,外公念报纸给他听;外公的听力不好,他们在外面的时候外婆就是外公的助听器。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平淡而幸福的一生……祝外公外婆在天堂里过得开心、幸福。”


  这样的网友留言,质朴的语言里,表达出现今仍为大多数人所崇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而这样的“声音”或观点表达,若在以前,传统的做法就是配发言论,不管写得怎么亲切随和,因为发言者的“身份”是编辑部或记者、编辑自己,难免“自说自话”。而这篇报道,因网络版的充分互动,在大众“声音”的表达上,编辑部由“发言者”转变为“把关人”,选择网友的跟帖刊发,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提升了报道的品质和内涵,还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网络中,受众能够获得比报纸更丰富更即时的信息,更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与权威部门、专家名人及《钱江晚报》的编辑记者、采访对象互相交流,进行网上互动,受众地位得以突显,同时还进一步显现了晚报的品牌效应。


  而且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海量信息,是报纸原先单靠几条电话热线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版就报纸上发布的信息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信息在报纸和网络之间不断的双向互动,衍生出多条信息。记者在网友的热议和信息反馈中很快得到各方的反映和相关的线索,又进行追踪报道,再次走进老人的亲人,为读者探寻两人之间平凡而又感人的生动故事。3月12日,《钱江晚报》又在A5版推出了《平平淡淡62载,留下现代童话倾倒世人》的跟踪报道。


  记者还为读者奉上了两张独家照片:一张是老夫妇在20年前的合影;另一张是小女儿对着镜子,默默地看着老人生前的结婚照片。除此之外,编辑还特意增加了网友热议板块,选择了三条有代表性意义的留言,表达读者对老夫妇的感佩之情,使得报道更加丰富感人。


  《钱江晚报》这次将部分网友的留言搬上了报纸版面,不仅是网络内容向报纸内容方向的互动转移,而且使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切实地“动”了起来,加强了新闻报道对社会的影响力度,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联合作战型的报网互动,不仅使报纸和网络之间互动,使传受双方互动起来,更使新闻报道生动起来。在整合报纸网络媒介资源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报道的水平,增强了报道的效果。但报网的联合作战在操作的层面上也有困难,那就是报纸和网络之间的协调分工。管理科学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适的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就是指把工作进行精确分工,然后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以完成工作目标的种种途径,包括设定工作岗位、将岗位组合成组(建立部门)、确定上下级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框架”。报网互动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媒介之间、传播者之间的分工和协作要求极高。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工协作,才能科学有效地整合报网媒介的资源,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报网互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优秀的采编人员非常重要,而优秀的组织管理人员也是必不可缺的。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生课程“新闻编辑研究”中的“新闻报道创新与调控”和本科生课程“新闻编辑”中的“新闻编辑工作概述”、“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两章的教学。


  案例充分说明都市报如何利用报网互动来丰富报道。报网互动要坚持以互动为本的理念,此互动既指报网两类媒介间的互动,又指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报网互动,要注意报道题材的选择,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宜,或是有必要进行报网互动的报道。报网互动要充分考虑媒介适宜性,不能为追求新潮而盲目互动,那样只会造成媒介资源浪费。案例讨论提出的问题供教学中展开自由讨论。案例分析结合相关原理对案例说明的问题进行讨论,供教学参考。